“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

2011-05-29 09:22李佑珍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物流院校信息化

李佑珍,陈 艳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311112)

2007年底,浙江省交通厅提出了建设 “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的发展目标。其中,大物流的重要抓手是 “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基于数据交换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物流通用软件建设为切入、公共物流信息交换为核心、标准和诚信管理为主线,立足浙江、辐射全国、服务社会为总体框架的公共基础信息系统工程。2009年7月8日,浙、沪、苏、黑等十一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人与浙江省运管局签订了 《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建协议》,正式启动了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共建平台的建设,目前该公共信息平台已经覆盖东、中、西部16省 (市区)。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和通用软件的研制推广,必将有利于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推广先进的组织管理模式,促进行业规范并利于行业管理。

1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000年后,我国高职院校逐渐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浙江省开设的时间则为2001年。因而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的时间都在十年左右,其中六成左右的学校不足五年。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一个成熟的学科专业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积累,因而多数学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考察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计划,发现其非常类似,在课程体系中几乎全部设置有物流信息技术类似课程,并作为专业核心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几乎不能直接胜任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内的一般性工作。企业虽缺少从事物流信息应用工作的技术人员,但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很难直接顶岗工作。造成这种尴尬后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课程定位不准,培养目标模糊

调查中发现,不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对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并不统一,有的将其定位为核心专业课程,有的为一般专业课程,也有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名称上也有差异,有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及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运用等十余种称谓。另外,课程教学标准也存在着脱离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等状况。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内容极其广泛,是物流解决方案的基础,但多数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标准、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都比较模糊,没有突出培养操作能力为主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要求。

1.2 课程教学内容面面俱到,重理论轻应用现象严重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硬件情况、师资情况而确定的,所以在课程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是“接收技术、存储技术、传输技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等”面面俱到,以理论讲授 “概念、特点、原理、应用范围等”为主,而对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如何操作只做泛泛谈,甚至不谈,对于物流企业具体物流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更是难以接触,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学生也只能达到略知一二的水平。另外,该课程中包含的个别技术和应用系统与其他课程存在重复现象,比如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在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中也会讲授。现在的课程体系设置又难以做到不同课程相关内容的合理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缺少兼顾与合作,导致一些内容重复教学。

1.3 重模拟仿真实训条件建设,工学结合教学难以展开

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建设资金的紧张,投入到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资金只能购置少量的信息化技术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件,所以有些设备只能是老师演示、学生观摩;目前,学校使用的各类物流信息系统都是由专业开发教学软件的公司研发出来的教学用系统,虽然有些系统类似于企业用软件,但现阶段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个别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的公司也都是用自主开发的系统。所以通过计算机实现模拟,与企业的实际操作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提倡,但还未形成政府行政规范、企业积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一厢情愿却难以实施,真正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实地实训的少之又少,与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显然不相适应。

1.4 教材与物流新技术脱节,难以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版本很多,但翻开来内容大同小异,知识点不但缺少前沿性,还存在引用技术术语、标准不一致等现象,更少有实际应用的内容。而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却很快,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旧的技术被淘汰,物流信息标准化的进程也在加快,这就要求物流信息技术类教材的内容必须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变化。现有物流信息技术类教材的风格也基本类似,多以章节为脉络,重在阐述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无法满足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2 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依据

2.1 课程改革应支持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从近几年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行业调研结果来看,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在物流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在物流信息化基础性公用技术与平台建设方面,致力于 “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同建设”模式的实践。在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初期,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通用软件、公共应用中心,与重要信息系统联网;系统建设中期,扶持和引导物流企业、物流信息运营商在通用软件的基础上开发个性化应用软件,安装更多的公共应用中心;系统建设后期,政府逐渐淡出,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和运营商自行展开系统的升级,形成标准统一、应用丰富的开放局面。

浙江省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的建设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其他省市及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已形成有16个省市共同参与的交通物流信息化共建局面。“浙江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是由 “1+3N”组成的系统,即1个系统管理中心、N个物流通用软件、N个物流公共应用中心,与N个重要物流及相关信息系统联网。

上述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客观上需要高职院校在相应人才培养和在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为此,应将最新的物流信息应用技术、软件、平台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信息技术推广的需要。

2.2 课程改革应满足行业变革与企业岗位需求

通过走访、发调查表等方式对一百多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收集到的部分相关信息汇总如表1。

表1 调查反馈总结表

通过分析后发现,任课教师普遍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需要,其中55%的教师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与物流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距离,需要进行课程的改革。但令人意外的是其中约90%以上的学校 (或教师)并无实质的改革方案和措施,这种状况与物流行业及企业对物流信息化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不相适应的,对 《物流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急待进行的一项教改工作。

2.3 信息化推进需要大量应用型专业人才

通过对物流企业的走访、问卷调查,并结合近几年我院物流管理教研室深入企业所作的走访调研,获得以下信息。

(1)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物流营销人员、运输调度人员、配送作业人员、仓储人员以及单证员,另外还有客服、采购、叉车操作员等岗位的少量需求,需求比列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岗位需求分布图

(2)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层物流作业人员、基层物流管理人员和中层物流管理人员,需求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需求情况比较图

(3)物流企业对不同高职人才需求层次所具备的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视情况是:对物流基层作业人员的要求,认为非常重要的占43.97%、比较重要的占33.85%、一般的占20.79%、不重要的占1.39%;对物流基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认为非常重要的占 63.28%、比较重要的占 30.08%、一般的占6.64%、不重要的为0;对物流中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认为非常重要的占69.41%、比较重要的占24.31%、一般的占6.27%、不重要为0。比例结构见图3。

图3 物流企业对不同岗位所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性评价分析图

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所作的统计,至2010年底浙江省已有各类物流企业2 6000多家,其中涉及道路运输的企业约2 5000家,从事国内水路运输的企业近500家,另外约500多家从事仓储、货代、咨询等其他物流服务。随着这些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与信息化水平的推进,对掌握现代物流信息应用技术的高职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大量而紧迫的,而绝大多数企业希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担当相应技术工作。

3 大物流背景下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案

3.1 构建校企政合作物流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框架

在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由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共同参与完成。课题组通过深入行业主管部门、物流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省内知名物流企业共同研究、合作开发,在物流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突破物流信息技术传统课程设计框架,运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按照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企业面向的岗位群,来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据职业能力需求来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注重校企接合,对接产业,优化教学资源,实现工作过程的自然逻辑与学习过程的认知逻辑有机结合,通过分解、优化与重构,实现课程内容有序化,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3.2 课程内容的选取

通过对浙江省内100多家物流企业的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调研信息反馈表

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组邀请来自浙江省运输管理局、省内知名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对物流管理岗位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反复分析论证,认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信息流管理、信息化技术手段 (如条码技术)、企业外部公共信息交互平台利用 (如EDI系统)以及企业内部专用信息系统 (如WMS系统)。

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岗位的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与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物流企业实际的5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情境,并使项目涵盖常用的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选取包括:

(1)信息流活动规律方面的内容,主要为物流信息基础知识。

(2)物流信息化技术手段方面的内容,主要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

(3)企业间物流信息交互利用方面的内容,主要为物流信息支持系统。

(4)企业内信息化专用系统方面的内容,主要为物流信息应用系统。

(5)企业间及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应用,主要为电子商务的内容。

3.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遵循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设计要求,筛选出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中典型的工作任务,形成相应的教学项目。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教学项目一览表

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现了如下特点:

(1)结合行业发展实际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充分听取校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课程设置及内容取舍趋向合理化。

(2)以并行的业务类别为载体设计情景,每个情境都基于一项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课程内容模块化,模块划分全面,各模块间界限明确,前后逻辑顺序清晰。

(3)实践内容模块化,实践案例或项目训练目的清晰,训练的核心技能明确。

[1]杨从亚,高春津.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8,(8):40-42.

[2]宾厚,邹筱,肖军.高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市场,2007,(36):122-123.

[3]孙秋高.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团队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3):90-91.

[4]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协作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物流院校信息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