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明王月
长江产业带应借水转型
本刊记者 王明王月
千百年来,江河已成为孕育社会文明与流域经济的摇篮。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在其覆盖下,长江流域已成为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产业规模最大、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在内河发展又逢重要机遇之际,长江流域的产业结构将如何重整与布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重庆市政府参事、原重庆工商大学校长王崇举先生。
记 者:长江沿江地区拥有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内河流域经济带,对于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战略地位。那么,目前,长江沿岸的产业格局有什么特点?
王崇举:目前,沿长江地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重化工业、加工制造和高新技术的产业组织和分工体系,形成了钢铁、石化、能源、汽车、机电、轻纺、建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生产基地之一。
当前长江沿岸产业布局的特点是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经济带。上海、江苏隶属于东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横亘中部,重庆、云南、四川位居西部,但上述三个板块各自均为东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相对较好的板块,2009年,三板块分别占东、中、西部GDP比重的25.2%,61.9%和40.2%。
沿江的大农业基础地位居全国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重化工业和机电制造业密集带已经形成,钢铁工业拥有宝钢、上钢、马钢、武钢、攀钢等5个特大型企业、21个全国重点企业和20个骨干企业,分别占全国相应企业总数的42%、50%和36%,上世纪90年代初,以金山石化、扬子石化、镇海石化和岳阳石化等11个大型企业为主的石化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1/3以上。沿江地区汽车和水泥产量也分别占全国43.5%和36%,电子信息产业也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区内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铁、天然气、硫、磷、建材、有色金属、稀土等矿产资源。上述支柱产业产品和矿产品的运输明显依赖于水运。
记 者:沿江产业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那么,是不是长江流域的产品运输大多依托于长江航运能力?
王崇举:历史上,中国在相当一段时期主要依托水路运输,在过去沿江地区,大宗产品运输大都依赖于水运,比如农产品的集散,矿石、钢铁运输等。中国的钢铁大多分布在沿江地区,如马鞍山钢铁公司、武钢等。钢铁运输属于“傻大笨粗”,需要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因为这些低成本的运输方式本身附加值就不高,而水运的最大特点就是单位运价低。所以分布在沿江地区的大宗产品依靠水运来降低经济成本。但水运又有它的缺点,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实现门对门服务。在几种交通工具中和航空相似,离供求的距离最远,这样转运的成本较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立体交通或综合交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如铁路、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等交通运输工具应运而生,对水运的冲击很大。
记 者:“十二五”期间,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种背景下,长江经济产业结构将发生哪些变化?
王崇举:由于长江流域各个中心城市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产业链有很大差异。但同时它们又有很多共性,这种共性和差异,使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发展,在小的区域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从而使长江流域的产业创新,可能比其他的内陆城市,条件更有利一些。
过去的中国制造业处于低端,那时中国的产业不讲究产业链,现在我们要提升国际竞争力,要重视新产品的研发,提升产业的层次,也就必须延长产业链。对上海而言,其会把需要普通劳动力多、附加值偏低的制造业、重工业向内陆纵深转移,自己则积极发展那些占用劳动力相对偏少,要求知识含量比重较高的新兴产业。而作为长江上游的代表,重庆这两年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因为现在的技术分工已经将研发和制造分开了,重庆实际只得到了笔记本电脑的制造权。而研发一般在长三角地区,所以这就意味着沿长江流域的合作会进一步加深、加强。
记 者: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长江沿岸产业带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那么,处于西部地区的长江上游经济带,其产业结构会发生哪些变化?
王崇举:过去讲西部大开发,更多的是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西部的资源来发展区域经济,如在上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片面地开采地上和地下资源,导致资源过度开发。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对环境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当前,利用黄金水道的运输优势进行产业转型,是个非常好的出路。把外部经济资源,主要是把资本技术引进来,现在我们沿江的很多产业,逐渐都在往西部推进,而且已经不再都是那种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像一些高精尖的产业、农副产品的加工等也在积极向西部转移。
整个西部大开发要从“面”的开发变为“点”的开发。西部是一个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对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很重要的生态环境区。因此要提倡绿色发展,把环境放在首要位置。比如,重庆的生态环境差了,三峡水库、长江流域、南水北调的水质就都差了。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环境决定了西部不能全部开发,只能是以“点”方式逐渐展开。
记 者:作为西部开发和长江经济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在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中如何能寻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王崇举:不管经历多少年,国家怎么发展,水都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一般来讲,洁净、有效利用的水越来越少。让洁净、有效利用的水持续发展,是摆在全国人民和国家政策面前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事情。而重庆则成为保护国家水资源的重要战略要地。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的发展一定要考虑到战略责任,国家也应该考虑合理的补偿机制。因为不提供补偿,那么人们就会觉得没有责任来保护。其结果造成的破坏可能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所以国家应该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一定要责、权、利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