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陆③

2011-05-25 09:35州长治徐汝淙改编胡志明绘画
连环画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清教徒佩恩弗吉尼亚

州长治 徐汝淙/改编 胡志明 朱 云/绘画

46 1620年秋季的某日,一艘客船从荷兰莱登出航,驶向英国。登上船的,有几十名清教徒。他们的目的地不是英国,而是美洲的弗吉尼亚。清教徒是基督教徒中的加尔文教派,分散在英国、荷兰等地。他们要求精简教会中的繁文缛节,反对王公贵族的骄奢淫逸,主张勤俭清洁。

47 清教徒中有一派被称为“独立派”。他们认为,无论在荷兰还是在英国,“清教”的目的永远也无法实现。要实现自己的目的,只有脱离国教,以契约方式自行组织独立的教会。弗吉尼亚殖民地站稳脚跟之后,“独立派”看中了那里。于是,几十名清教徒便登上去伦敦的航船,准备从英国出发到弗吉尼亚去。

48 他们向伦敦公司的领导人埃德温·桑迪斯爵士陈述了自己的愿望。爵士了解到这群人与自己不属一个教派,但接触中他发现,这群人个个品德高尚。正义感代替了宗教派性,爵士给他们颁发了定居弗吉尼亚的特许证。

49 清教徒们从英国商人那里得到了路费。这样,他们与一批英国人一起,开始了前往新大陆的航程。他们乘坐的是“五月花”号航船。

50 当年11月11日,“五月花”号到达美洲。由于路上遇到了多次风暴,“五月花”号偏离了航道。最终,登陆点不是弗吉尼亚,而是科德角。由于大家已经精疲力竭,于是就在科德角上了岸。登陆者称他们登上的地方为“普利茅斯大岩”。

51 清教徒的组织者们想必预见到了创业的艰苦,他们认为,在到达目的地之前要预先订立一份契约,共同遵守,以利于事业的发展。于是,“五月花”号到达科德角后,人们没有上岸,大家在船上制定了一份公约。赞同公约的,已经不止是几十名清教徒,而是船上所有的102名成员。

52 公约是剑桥大学毕业生约翰·鲁滨逊、威廉·布鲁斯特和威廉·布拉德共同起草的。公约大约200字。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献向人们传达出如下重要信息:一、大家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利益而自由结成团体——五月花共同体。二、为保障利益的共享,大家共同制定了法律(“公约”)。

53 “公约”的要件是:一、它体现全体成员的意愿,而非领导者的意图。二、它的制定者是全体成员(妇女除外),并非由领导者“官定”。三、法令的拥有者是全体成员,而非领导者独有。四、它的行使者是全体成员,而非领导者独享。因此,它应该方便每一个成员行使自己的权力,保障自己的利益。《公约》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成为未来美国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五月花”的事业是未来美国社会构建和治理的一次预演。

54 登上普利茅斯大岩的移民们发现,在他们眼前有一片被开垦后又放弃的土地。大家决定不再去弗吉尼亚,就在当地留了下来。这就是后来被称为“马萨诸塞”的殖民地。

55 当时正值隆冬,移民们发现自己身置旷野,一无经验,二无装备。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创建家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他们,因为他们的核心是清教徒。

56 后来,曾在马萨诸塞担任总督的威廉·布莱德福爵士记述说:“他们知道自己是先驱者,不把那些事看得太重,却都抬起头来仰望上苍——他们那最亲爱的故乡。”

57 他们很快找到一位名叫斯匡陀的印第安人。他们从斯匡陀那里学会了捕鱼、种植玉米。可以站住脚了。大家认为,是仁慈的上帝把斯匡陀给他们送来的。

58 但无论如何,这个冬季对普利茅斯大岩上的移民来说是十分悲惨的。102人中有一半死去了。然而,次年4月“五月花”号返航时,活下来的人并没有一个表示愿意返回欧洲去。

59 就在这年,“五月花共同体”迎来了一个好收成,他们还猎取了大量水禽和火鸡。10月中旬,他们举行了一次快活的感恩节聚会,附近印第安人共90名,由酋长率领参加了他们的盛会。也就在这一年,这里又迎来乘“幸福”号到达的35名新成员。“五月花”在生根、发芽、成长,最后开花。它难说鲜艳,但芬芳。

60 威廉·布莱德福爵士对此有这样的一些话:“就这样依靠着从虚无中创造万物、给万物以生命的主的手,从一些小小的开端里产生出了许多伟大的事物;正像一支小蜡烛点燃千支烛一样,在这里燃起的光照亮了很多人,的确可以说,还以某种方式照亮了我们的整个民族。”

61 在“五月花”号到达美洲之后的次年,英国移民创建了第三个殖民地——所谓的“业主殖民地”。而马里兰则是“业主殖民地”的首创。马里兰殖民地的建立源自一位英国爵士的愿望:他想为其家族建立一个封建性的领地,并为他所信仰的教派提供一个避难所。这位爵士就是巴尔的摩勋爵乔治·卡尔弗特。

64 马里兰议会也通过了法律,但对宗教保持宽容,人们可以自由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法令就是塞西利厄斯·卡尔弗特勋爵所需要的。

62 乔治·卡尔弗特曾是伦敦公司股东,他本人又曾迁居弗吉尼亚。他想在那里传播他所信奉的罗马天主教,因此他被殖民地当局赶了出来。于是,他决心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殖民地。但是,他从国王那里拿到特许证不久便病故了。他的儿子塞西利厄斯·卡尔弗特承袭了爵位,并继承父亲的事业,于1634年向马里兰派出了第一批移民。

63 这个殖民地与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公司殖民地是不同的。那里的管理者受公司的制约,而马里兰却由业主——塞西利厄斯·卡尔弗特爵士说了算。由于“民治”、“法治”的观念在殖民地已经深入人心,马里兰也成立了议会,但议员们反映的却是业主的意志。

65 第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到达北美并创建马萨诸塞殖民地后10年,又有一批清教徒到了这里。而这其中,有一批独特的移民。

67 这后一种结果意义重大。这些持有特许证的人非同一般。他们是有社会地位的人,曾属于英国的社会精英。到了殖民地,他们的身份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得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定期选举,选出自己的总督、副总督等行政人员,同时要与其他人一样,遵从议会制定的法令。他们成了普通“公民”。这是殖民地传统的力量促成的一个结果。

66 英国国内的政治气候对清教徒越来越不利——天主教对他们的迫害令他们难以容忍。这一状况引发了两种结果:一、大批的清教徒离开英国,到殖民地来。因此,1630年,有17条船、载着近千名移民到了马萨诸塞。二、伦敦公司趁机动员所有持有特许证的人都迁到殖民地来。

68 尤其重要的是,这批精英的到来,进一步强化、完善了殖民地的管理制度。1644年,马萨诸塞有了两院制。移民们离开英国,到达殖民地,意味着自由的获得。而英国社会精英变为殖民地普通“公民”,则标志着殖民地的制度开始与英国分道扬镳。

69 英国内战期间,以及其后的“共和”时期,人们无暇顾及殖民事务。内战结束,斯图加特王朝复辟,殖民的活动重新活跃起来。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卡罗来纳集团的活动。卡罗来纳集团由八名著名的业主和一部分政治家组成。他们从查理一世国王那里领得了特许证,要开发北美北纬31度至35度之间的地区,而且事先将自己的殖民地命名为卡罗来纳。

70 与其他殖民地不同,业主们在移民到达殖民地之前,就给那里制定了一部法律:《卡罗来纳根本法》。这一法令是业主与著有《政府论》一书的著名政治家约翰·洛克共同制定的。

71 洛克是“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论”学说的先驱者,他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分权和代议制。无疑,《卡罗来纳根本法》由洛克参与制定,必处处闪现着这样的思想火花。

72 1670年,第一批移民到达卡罗来纳殖民地。殖民地的中心是查尔斯顿。卡罗来纳南北狭长,北部远离查尔斯顿,中间还隔着绵延数千里的森林带,联系极为不便。由于这些原因,业主们允许北部的居民自行组织议会,选举自己的总督。这样,卡罗来纳创建不久,便已经一分为二。

73 南卡罗来纳和北卡罗来纳自然条件及发展状况很不相同。南部实行的是弗吉尼亚那种按“人头权利”进行土地分配的制度,只不过,人们获得土地的数量不是相等的,而是按照种种条件有多有少。

74 后来,种植员可以购进非洲黑奴。主人可以按照购进的黑奴数量分得一部分土地。这样,众多的大庄园相继出现。北卡罗来纳以种植烟草和生产造船物资为主。

75 业主们开始热情很高,真的干起来之后,却发现实情与预想出入很大。当初,他们想发一大笔财,而实际上所得却极少。这样,到1729年,两个殖民地统统易主——它们被英国国王所购,成为两块皇家领地。

76 人们看一下17世纪20年代的北美地图就不难发现,在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两个英国殖民地之间,存在着一个楔子,它就是由荷兰人创建的新尼德兰殖民地。这一殖民地最早建于1624年。这里当初是作为一个贸易据点建立起来的,人们住在这里,是因有利于从印第安人那里取得皮毛,然后把它们运到欧洲去。正因为这样,母国对这一殖民地便疏于管理。

77 不幸的是,历任总督都是贪婪、无能之辈。而到了60年代,轮到彼得·斯泰弗森特任总督时,情况越发变得糟糕了。彼得·斯泰弗森特无能却不安分。

78 对内,斯泰弗森特不断地欺凌非荷兰籍的移民,对外则实行扩张政策。1655年,他便夺得了瑞典人在特拉华河畔刚刚建立起来的维尔明顿堡。他还不自量力,对弗吉尼亚和马萨诸塞虎视眈眈。

79 而实际上,彼得·斯泰弗森特的地盘,却一直是英国人夺取的目标,只是往日时机不够成熟而已——最主要的障碍是荷兰与英国一直在结盟,对付西班牙。1654年英荷之间爆发战争,彼此从盟友变成了敌人。这样,英国人在北美就可以对荷兰人下手了。

80 事情酝酿了10年。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海面上出现了一支不大的英国舰队——旗舰发出让荷兰人投降的命令。彼得·斯泰弗森特屈服了。他无奈地顿了顿他那只木足(多年前在与法国人的一次战斗中他失去了一条腿),宣布投降。这样,英国人没放一枪,新尼德兰就变成了纽约。当时,这块殖民地只有7000人,住在纽约城里的,不足1500人。

81 促成从新尼德兰到纽约戏剧性变化的,是约克公爵。约克公爵是斯图加特王朝复辟后登上王位的查理一世的胞弟,26岁时被任命为海军大臣。作为海军统帅,约克公爵希望夺取夹在北美殖民地中间的楔子新尼德兰。作为王室并不富有的成员,他希望自己有一块有利可图的领地。

82 1644年,国王为了满足弟弟的愿望,取得议会的同意,赐给弟弟一块领地:北美康涅狄格河和特拉华河之间广袤的土地,外加长岛等数个岛屿,以及肯尼贝克河以东的缅因地区。这意味着,新尼德兰在其领地之内。

83 公爵喜出望外,立即赶到美洲,接管自己的领地。当年8月18日,公爵率领舰队驶近新尼德兰,原以为会有一场恶斗,谁知,彼得·斯泰弗森特未加抵抗就交出了新尼德兰。公爵的兴趣从海军转向了殖民地的经营。

84 约克公爵把新尼德兰改为纽约,决心在保持自己权利的条件下,对殖民地实行开明的统治。他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新尼德兰的“遗民”,一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他们的全部财产,二是不强迫他们接受英国的语言和宗教信仰。后来有名的范伦塞勒家族、范布伦家族就是这样被保护下来的。

85 另外,公爵也决定适应英国殖民地形成的传统。公爵想从殖民地弄到钱,因此他需要征税。但殖民地的英国人坚持“不经纳税人的同意不得征税”的原则。而要取得纳税人的同意,就要组建议会,实施代议制。公爵为取得税收,组建了议会。但他最终发现,议会并不跟他一鼻孔出气。

86 这样,公爵不但没有取得像样的收入,反而为殖民地的管理而自掏腰包,最终还负了债。

87 在此情况下,公爵把殖民地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亲朋好友。约翰·伯克利勋爵和乔治·卡特列特公爵得到了哈得孙河和特拉华河之间的土地。这样,就出现了新泽西殖民地。

88 威廉·佩恩公爵是海军上将威廉·佩恩爵士的儿子。老佩恩曾经率领一支远征舰队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得美丽而富饶的牙买加。

89 威廉·佩恩公爵在牛津上学时因倾向于“教友派”而被开除学籍。1667年,他干脆加入“教友派”。老佩恩曾为儿子的行为气得死去活来,但却毫无办法。

90 威廉·佩恩公爵不以自己皈依“教友派”为满足。他雄心勃勃,要找一块地方,全面推行“教友派”的主张。这样,他的目光投向了北美殖民地。

91 我们前面提到的约克公爵与老佩恩是旧交。当时,约克公爵已经领有北美的大片土地。威廉·佩恩公爵开始在约克公爵身上打主意。当时老佩恩已经逝去。威廉·佩恩公爵找到约克公爵,重叙旧谊。

92 谈话中,威廉·佩恩公爵提到,他的父亲曾借给约克公爵16000英镑而未见偿还。约克公爵承认果有其事,答应给威廉·佩恩公爵一块土地,以资抵债,并给那片土地起了个名字——宾夕法尼亚。约克公爵将此事报告国王并得到了批准。这样,威廉·佩恩公爵如愿以偿,得到了宾夕法尼亚。

93 17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与国教对立的“教友派”组织。这个组织的精神领袖是乔治·福克斯。该教派强调人们灵魂中的“耶稣之光”。他们不鼓励人们的潜修,认为靠这“耶稣之光”,人人皆可升入天堂。他们鼓吹平等,教友之间称兄道弟,而不管其等级如何。

94 这些人很快成为国教镇压的对象。问题是,“教友派”偏偏不怕高压,倒是人人盼望能够将殉道的桂冠戴到自己的头上。这样,越是镇压,参加“教友派”的人则越多。

95 那些对当局的严厉政策感到厌倦的清教徒,那些看不惯冷漠无情现实的国教教徒,那些在生活中寻求兄弟情义和社会平等的平常人,甚至还有一些抱有社会公正观念的贵族,都成了“教友派”。当局不改变其政策,“教友派”愈发展,镇压愈剧烈。王正复辟后两年,3000名“教友派”成员被抓进了监狱。

96 上一个故事中讲的威廉·佩恩就是加入“教友派”的一名贵族。佩恩不以自由选择了信仰为满足,他决心为自己的组织做一番事业。“教友派”不需要避难所,因为信徒们以殉教为荣,不想逃避。但“教友派”需要避开恶劣环境和世俗庸碌,不受干扰地实现自己的教义。这使佩恩想到了殖民地。

97 1677年,佩恩同“教友派”的创始人福克斯在欧洲大陆做了一次工作旅行。他们会见了各地“教友派”领导人。这些人都想找一个实现宗教理想的处所。这使佩恩建立一个殖民地的思路越发清晰。

98 从约克公爵那里得到宾夕法尼亚后,佩恩开始物色移民。为此,他亲自起草了一份颇具开发者胆识的文告——《宾夕法尼亚领地介绍》。文告被翻译成四种文字广为散发。文告对宾夕法尼亚的优越自然条件评价不高,而对人们来宾夕法尼亚后享受的政治权利和宗教信仰自由做了承诺。

99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甚为诱人:凡到殖民地的人,将照“人头权利”免费得到50英亩土地。另外,如果哪个有兴趣,还可以以一英亩一便士的租价,租用土地200英亩,以100英镑购得一块5000英亩的土地。这样,文告公布后3个月,就有30万英亩土地各得其主。

100 1682年,佩恩来到殖民地,在特拉华河和斯库尔基尔河之间一优美之处修建了他的首府。这就是后来的费城。佩恩来殖民地落户,是为了他的“神圣实验”。

101 佩恩相信人们的灵魂中存在着福克斯所说的那种“耶稣之光”。他向宾夕法尼亚人宣布了自己的《施政大纲》,北美大地上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的观念——其后这一观念被杰斐逊等一再加以强调。《施政大纲》规定佩恩自任总督,另由纳税人选出一定数量的人组成参事会,由参事会制定法律。另外,还选出一定数量的人,组成议会,来审议法律。宾夕法尼亚履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承诺。

102 “教友派”的主张在这里通行无阻。它所制定的法律在北美殖民地中也是最宽容的。这样,宾夕法尼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103 佩恩甚为满意,他写道:“我给北美造就了一块依靠个人力量得以发展的殖民地,也只有在我们这里才可能找到美洲从未有过的促成事业兴旺的各种开端。”宾夕法尼亚是一片注重人权、民利和思想信仰自由的土地。百年之后,这里出了杰斐逊、麦迪逊等开创历史的人物,应非偶然。费城被选定为大陆会议的会址, 也不能不说与佩恩的“神圣实验”有关。

104 从创建的时间顺序上看,宾夕法尼亚是13个北美殖民地中的倒数第二个。宾夕法尼亚创建32年后,即到1613年,12个殖民地的人口已经达到36万。而当时,正是殖民地人口剧增的时期。人口剧增,一方面是来自殖民地自身的繁衍生息,另一方面则是大量欧洲移民的流入。“移民流”主要源于德国、法兰西和北爱尔兰。

105 当时,德国出现了许许多多新的“教友派”教徒,同时还有不少人被视为“异教徒”而受到迫害或歧视。他们要离开德国,但没有地方可去——德国没有殖民地。这样,这些德国人便涌向英国北美殖民地。

106 从法国涌向殖民地的,是一些受到路易十四迫害的“新教徒”。这些人无法在本国呆下去,便移居德国、荷兰和英国。到英国殖民地的人数不是太多,但“质量”很高:他们都是“新教徒”中的优秀分子。因此,来到英国殖民地后,他们很快就崭露头角,特别是在南卡罗来纳、弗吉尼亚、马萨诸塞和纽约。

107 来自北爱尔兰的是苏爱人。这些人大多是开辟弗吉尼亚殖民地时从英国本土迁往北爱尔兰的。到北爱尔兰后,当地居民并不欢迎他们,这使他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这样,他们都渴望迁到英国北美殖民地来。

108 大量移民的到来,使东部沿海地区变得“拥挤”了。移民们希望有新的土地。这样,向西开拓已经变得不可避免。想当年,东部的土地可以无偿获得,而如今,地价已经非常昂贵。新的移民要想在这里弄到一块土地,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109 可西部还有大量未经发现、未经开发的土地。1716年,谢南多亚河谷被北卡罗来纳总督的“金马掌武士骑兵队”发现。这里沿东部大平原、靠近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安置移民的理想所在。

110 这样,从费城登陆的德意志人和苏爱人,便涌向了这里。很快,谢南多亚河谷两旁星罗棋布般地出现了千百个圆木小屋。这是向西部进军的第一步。

111 18世纪初,英国兴起了社会福利事业,一时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慈善家。这些人物中,不应该不提到的是詹姆斯·爱德华·奥格尔索普。他有资产,是一位将军,曾跟随军事统帅、奥地利将军欧仁在欧洲大陆抗击土耳其人,立下赫赫战功,战后进入议会。

112 奥格尔索普参加了一个调查监狱状况的委员会。调查中,他不但对监狱极糟糕的情况感到吃惊,而且为犯人出狱后的状况担忧。他发现,狱中有不计其数因借债无法偿还而被关起来的人。不还清债务,他们不可能被释放,而关在监狱中,他们又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去还清债务。一旦用其他手段弄到钱,还了债,人虽然被放了出来,但已无法谋生。这样,犯人即使被释放,也成了一个绝望的人。

113 奥格尔索普很快成立了一个同人会,组成了“佐治亚公司”。他从国王那里求得了萨凡纳河和阿尔塔马哈马河之间土地的特许权。

114 公司的董事们多是社会贤达,由他们资助,发起了英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宣传运动。许多大报都刊登了介绍佐治亚的文章,撰稿人得到了一笔从未有过的丰厚稿酬。不少董事还靠身为议员的优势,使佐治亚获得了数额可观的拨款。

115 奥格尔索普将军被董事们推举为佐治亚第一任总督,他亲自率领第一船移民到达佐治亚。头几年,殖民地受资助的移民达1800名,另外还有1000人自费前来。这些移民中,除英格兰人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德意志人、苏格兰人和瑞士人。自费前来的,有92名犹太人。

116 移民们照“人头权利”每人免费得到了50英亩的土地。他们在新的环境中安顿下来。佐治亚殖民地在英国13个殖民地中建立最晚。奥格尔索普将军率领第一船移民到达的时间是1732年,离美国独立只有44年。

117 到1732年,英国13个北美殖民地全部建立。这13个殖民地创建的时间是:弗吉尼亚,1607年;马萨诸塞,1628年;新罕布什尔,1629年;马里兰,1634年;罗得岛,1636年;康涅狄克,1636年;特拉华,1638年;北卡罗来纳,1663年;南卡罗来纳,1663年;纽约,1664年;新泽西,1664年;宾夕法尼亚,1681年;佐治亚,1732年。

猜你喜欢
清教徒佩恩弗吉尼亚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美国醉酒史
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的教育活动及其影响
《清教徒》中理查·福思咏叹调《我永远的失去了她》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
惊喜,惊吓
美丽的“光头”女孩
华盛顿的拳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