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
一个16岁的高中生,总将“我是广州人”挂在嘴边,因为爱广州、爱自由、爱地铁,他大声地对地铁公司说出“不”
2011年5月14日,周六。连续几天的大雨,广州的空气湿润且凉爽。16岁的陈逸华从家里出来,和往常一样踏上了他最熟悉也最喜爱的交通工具——地铁。
举牌反对广州一号线地铁统一翻新的行动,使他赢得了各方的赞扬和认可,陈逸华并不认为这代表了什么,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广州仔,来自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
陈逸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个举动在广州并不稀奇,因为在这个城市里,官民共治就是它的生活方式。
地铁迷
连接着珠江两岸和新旧城区的地铁一号线是广州市建成的第一条地铁线,1990年代初建伊始,前市长黎子流就力推地铁“一站一景”的风格,除作为高效的运输工具外,运行了14年的广州地铁,也已渗入了广州人陈逸华的生活。
陈逸华喜欢坐着地铁闲逛,感受列车经过站台时强烈而凉爽的风,看地铁穿梭在广州城地下隧道,听地铁电机启动与制动的声音,体会一站一站不同的风景。
在这不同风景的16个站台中,陈逸华最喜欢花地湾站,拱桥式的穹顶,从售票站台即可望见月台的复式结构,还有象征着碧野与蓝天的森林绿花岗岩圆柱,都让他着迷。他更喜欢地铁从花地湾开往坑口时隧道前方的那种豁亮,他的心也跟着打开了。他说,地铁本身就有一种浪漫的情愫,有血有肉,古朴并实用。
很多同学都说陈逸华是个资深“地铁控”。他喜欢混迹在地铁论坛,他微博主页的背景是广州地铁的图片,就连手机铃声,也设置成地铁关门时的“叮咚叮咚”声。
2010年暑假,陈逸华在地铁做了一个多月的志愿者,在换乘站体育西路站帮乘客指路,协助乘客出站换乘。那时,细心的陈逸华常常针对地铁的一些小瑕疵,或填写意见卡,或去总服务台沟通意见,例如:墙脚接近地面处容易变脏,他建议最好铺上蓝色马赛克;垃圾桶上方的墙壁容易变脏,他建议铺上一块与垃圾桶口宽度相近的玻璃;一号线的凳子没有靠背,他则建议换成有靠背的不锈钢椅;还有,杨箕站里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开关门警示不足导致无辜乘客被夹等等。
亚运会举办期间,陈逸华再次作为亚运会志愿者返回体育西路站,为此,他被评上了“广州亚运会地铁十大感动志愿者”。志愿者的经历更使陈逸华对地铁统一化翻新有了切肤之痛,“像体育西路站里面,黄色是三号线,蓝色是一号线,如果都换成灰色石板,我怎么给人指明白路呢?”
广州仔
一切关于广州本土文化的东西,都能吸引陈逸华的眼球。陈逸华喜欢读一切和城市历史有关的课外书,要是碰到旧广州的图册,更是一定不会错过。
他所举的牌子和微博都使用繁体字,因为他觉得繁体字具有一种古朴的美,为了能体会这种美,他曾经专门拿出一个暑假,每天对着字典学写繁体字。这种对传统文化的专情有时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尽管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仍然认为自己粤语说得不标准。他自学粤语拼音,立志要说一口标准的粤语。“粤语一共有19个声母,53个韵母,9个声调,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他自豪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陈逸华的奶奶曾住在老城区,去奶奶家时,他就会逛逛广州的老城区。奶奶家后来搬离了老城区,陈逸华便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去租一间骑楼住上一阵子。“当脚踏在木楼梯上时,会让人感到历史的厚重,觉得这建筑与人的距离是那样近。”他说。
而在他看来,自己对广州这个城市的感情也缘于环境的浸润。比如,上历史课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将有关广州的历史故事结合现在的城市区位来讲,并且告诉他们:“作为广州人,不了解广州的历史怎么能行?”
在这种环境成长,陈逸华对身为广州人非常自豪,于是也有了更强烈的主人翁感。举牌征集市民签名的那天,陈逸华特意选择了一件写的CANTON和五羊标志的T恤。在他看来,这件衣服最有“广州味”,很适合这件只有广州人才会做的事的氛围。
“广州味”
而更深刻的“广州味”则是这个城市的包容、开放与互动。
陈逸华说,他从小就在电视里、报纸上,耳闻目睹广州市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他并不认为自己的举动有什么特别。
让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0年1月份的“口罩男”事件。那时,广州市政府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亚动会,开始在市区主干道大面积地更换路沿石和花基石,一个戴着口罩、帽子和墨镜的男子,背着上书“拯救广州吧”的宣传板,散发自印的传单,传递自己的主张:“为什么广州要这么浪费,好好的混凝土不用,非要用花岗岩,有钱不如改善一下我们的教育和卫生。”
市建委主任最终在广场上与这位不愿透露姓名也不愿意暴露身份的“口罩男”进行了对话,政府最后认同了他的观点,叫停了昂贵的道路装饰计划。据报道,仅此一项为市政府节支5000余万元。
在陈逸华看来,广州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留姓名,只是平静而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在番禺垃圾事件中挺身说不的网友“巴索风云”,或者前段时间,带头反对政府斥资1.5亿打造亮光工程的“剃头哥”……
因此,今年年初,当坊间流传广州中山六路因扩建会拆掉骑楼时,陈逸华也开始在微博、论坛中发文反对,并两次去到中山六路拍照。直到政府接受了广州市民的意见,表示中山六路的骑楼“一定不会拆”后,他的一颗心这才放下来。
“在这个快速时代我觉得有些东西需要保留。广州不能整个城市都变得十分现代化,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不应该那么轻易地因为经济的因素而被冲掉。”他说。
当地铁一号线全面翻新的方案公布后,陈逸华也决定要以广州人的方式来捍卫广州的风格。他最初选择在微博和论坛中发帖,后来又去每个地铁站的意见箱投意见。
“但他们跟进慢,而我需要的是快。”陈逸华说,下决心去举牌反对时,他感到了强烈责任感的驱使,“作为公民应该有一份关心社会的心,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有种想改变它的心。虽然有些东西很难改变,但总要试一下。”
不过,他强调,虽然是举牌反对,但基本原则以不破坏公共秩序为前提。
有人说,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的城市,也许根本不会有陈逸华,或者有个陈逸华站出来,最终仍不了了之。
陈逸华也感到庆幸。成为“举牌哥”后,他不仅没有受到太多嘲笑或壓力,反而从学校、老师和家长等方方面面获得了许多支持。他的父母肯定了他表达自己意见的想法,学校的级长还表示要颁给他一个“六道杠”,而在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专业人士以及媒体加入后,地铁公司也终于从善如流,调整方案。
正如“口罩男”“巴索风云”“剃头哥”一样,在沸沸扬扬的地铁翻新事件之后,“举牌哥”也希望随着事件的结束,自己能渐渐融回到1500万广州市民中。“当然,我还会保持对社会事务的关注。”他一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