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其干流流经中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横跨中国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长江不仅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哺育了亿万炎黄子孙,而且成为当代中国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基地、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和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组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脉。长江流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区位优越,交通发达,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及沿江各地高度重视长江治理开发与保护,治江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依托长江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沿江两岸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上海浦东新区、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成渝经济区等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武汉、重庆等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纵连南北,通江达海,已成为中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黄金地带和实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中心地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自然禀赋优良,水利条件优越,交通运输发达,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机制健全,城镇体系完备,科教文化先进,是中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提升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由于发展基础差异和客观历史原因,长江流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发展不协调现象依旧明显,沿江地区经济联动发展尚未实现,流域统筹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
长江流域虽然水资源较为丰沛,但是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略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多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长江流域的基本水情,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受全球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影响,长江流域极端天气频发,区域性大洪水和特大干旱时有发生,防洪保安与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薄弱日渐暴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域用水总量不断攀升,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城市江段水质较差,局部水生生物生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加之长江上中游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强度逐步加大,全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叠加累进影响不断凸现。水资源管理、节约与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在长三角地区,长江河势尚不稳定,防洪压力仍然很大,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高。长江河口水、沙、盐情况复杂,咸潮上溯问题不断加剧,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部分水功能区水质尚不达标,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亟需保障。长江岸线和滩涂资源稀缺且利用不尽合理,湿地面积日趋减少,岸线和滩涂开发治理管理亟待强化。长江下游航道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干线航道系统治理和主要支流高等级航道建设亟需加快。
三峡太平溪码头 摄影/侯建常
中国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有关国际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流域内各地区团结起来,切实强化区域协作与国际合作,积极践行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治江思路,科学处理长江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水生态承受能力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流域协调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契机,加大区域合作联动力度,强化区域发展功能区划,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长江水土、水能、水运、渔业、岸线和滩涂等资源,努力实现长江流域各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长三角地区要更加注重区域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的有机衔接,更加注重流域管理和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开发、水害的综合治理、生态的全面建设及环境的有效保护。要继续加大对水利、水运和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实施长江堤防加固、河势控导和航道整治、水资源保护以及水生态修复,加强长江岸线和滩涂开发治理管理,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制度,全面提升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通航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要积极推进实施中国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切实发挥引擎带动作用,为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创新的引领区、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和国际化发展的先导区而不懈努力。
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加强流域综合管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让我们共饮一江水,共担一份责,共尽一份力,以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