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误区与对策:发达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发展选择

2011-05-22 07:27孟祥林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5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孟祥林

(1.华北电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3;2.华北电力大学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河北 保定 071003)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碳排放占世界比例的19%,而我国城市的能源型消耗占全国的84%,中国低碳经济的建设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国内城市的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初我国确立了以上海和保定两市为试点的建设低碳城市的计划。针对低碳城市建设,保定市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以“中国电谷”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建设的战略。目前保定市在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及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已具备了较为系统的发展思路与产业体系,形成了储电、风电、光电、节电、输变电与电力自动化设备制造6大产业集群。为实施低碳经济建设计划,保定市已经完成了105个居民生活小区太阳能应用改造,电谷大厦作为世界首座光伏发电与五星级酒店一体化建筑已经投入使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量使用太阳能能源,包括超级电容车、燃料电池车以及油电混合车等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低碳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长远大计,需要多角度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对策。

1 发达国家的低碳计划与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

1.1 发达国家的低碳计划

(1)英国:英国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实行了区域战略,将城市划分为城市中心区、中心边缘区、内城区、工业区、郊区和乡村地区等6大区域,在城市不同区域的特征、建筑密度与能源密度、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不同程度地体现低碳经济,但不同区域关注的重点不同,比如在农村地区的能源节约措施层面不过分注重建筑类型以及场地等因素,但在城市内部则相对较为看重这些,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英国设定了低碳经济的明确目标,规定2010年CO2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20%,2050年要减少60%。2009年7月英国制定了《英国低碳转型计划》,同时还出台了《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低碳交通战略》等文件,力争实现以下5个具体目标:创造120万绿色就业;整体改建700万户民宅并支持150万户家庭生产自己的清洁能源;全国40%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削减一半天然气进口量;小轿车平均碳排放量比现在降低40%。此外,英国政府还致力于输出先进技术引领世界经济朝向有利于全球自然环境优化的方向发展。为了将其规定的硬性指标做实,通过立法方式设立了《气候变化方案》,强化对低碳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投入。英国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建筑和交通两个方面,研究表明,伦敦市碳排放总量中,家庭住宅占38%,商用和公共建筑占33%,交通占22%。英国在《低碳产业战略远景》中强调要围绕4方面实施低碳战略: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商业、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成本;重视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储存技术、输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开发低碳汽车等。

(2)法国:法国为了优化国家的能源结构,鼓励家庭参与风电事业,国家推出相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家庭自己安装风能发电设备。如果风能发电量充沛还可以并入电力公司的供电网络。家庭在购买风电设备时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在风能开发区区域内的电力并入电网供居民消费时实行低价策略。法国促进新能源开发的诸多策略使得不同等级规模的风电项目在法国全境迅速开展。由于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是建设低碳经济的重要考虑内容,为此法国总统萨科奇在2009年10月宣布,在未来4年内投资4亿欧元用于发展低碳汽车。为满足大量汽车充电的需要,法国政府决定大力兴建充电站,努力使这种新型汽车成为普通居民未来消费的主要交通工具。法国在扶持再生能源、补贴环保汽车和促进核能发展等方面做了很多文章。早在2008年底,法国环境部公布了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包括50项措施的一揽子计划,涵盖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在诸多措施中特别突出了补贴环保汽车和坚持核能发展等两项措施。法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大规模发展核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2009年12月,法国总统府公布的一项政府借贷计划中,计划安排10亿欧元用于发展第四代核反应堆。

(3)日本:日本在低碳经济目标方面较英国更高,2008年的“福田蓝图”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在“低碳行动计划”中提出,在2020年之前,将CO2封存地下技术(CCS)推向实用化。除CO2封存技术以外,日本的太阳能发电量到2010年增加到目前的10倍,到203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40倍。日本环境部发布了“低碳社会”规划草案,草案中提出了实现低碳社会的3个原则: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生活方式由高消费转向高质量;和谐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多的绿色空间。日本认为低碳社会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而不是某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实现低碳社会就需要在所有部门减少碳排放。为此日本通过技术革新,在改变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方面做文章。日本还特别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鼓励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为,例如采取更加紧凑的城市建设布局、多用自行车交通工具、汽车驱动能源采用生物燃料等。为了付诸实施低碳计划,日本特别构建了以能源政策基本法立法为指导,由煤炭立法、石油立法、电力立法、天然气立法、新能源利用立法、原子能立法等为中心内容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同时针对能源的相关立法不断出台或修改,以适应日本“低碳社会”发展进程。

(4)丹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丹麦遵从欧盟的减排计划,承诺减排21%温室气体为国内低碳经济的建设目标。统计资料显示,近30年来丹麦的GDP增长160%,但能源消耗只有少量增加,CO2排放量较同期排放量减少17%[1]。丹麦持续不断地进行能源结构改革,较早地结合环境保护需要来考虑能源问题,政府设立“能源与环境部”解决能源结构改善和新能源利用的问题。30年来石油和煤消费量均减少了约36%,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15%,风电发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耗的20%。丹麦为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了以节能战略为先导的诸多相关政策[2]。丹麦在2007年制定的《丹麦能源政策展望》中明确规定,未来的国家能源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逐渐摆脱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在法律层面,从可再生能源以及建筑节能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丹麦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年度节能目标,并通过市场化方式建立激励机制,通过高技术含量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并逐渐淘汰矿物燃料。政府通过税收或者收费等方式对不同种类的能源供应进行限制或者鼓励,以达到逐渐优化能源结构的目的。

1.2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Low Carbon)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提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是维系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的长远大计。低碳经济即在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的同时获得整个社会的最大产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人类可以通过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往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报告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与此同时为商业和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并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面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更多的人口聚集到城市,城市的迅速发展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并更多地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这对低碳经济而言是严峻的挑战。据估算,到202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5%~70%[3],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住宅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都会加快能源的消费量。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城市人口外迁,城市人口由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展会带来交通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外展,如果仍沿用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温室气体会翻倍增加。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加快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变暖进而诱发海平面上升,并在此过程中导致全球气候反常,与此同时能源紧张也会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的同时,如果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更加追求享受性生活,就会不断恶化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提到议事日程中来。与低碳经济相对应,低碳城市可以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以低碳经济为蓝本发展低碳城市必须在低碳生产、低碳消费、控制速度、提高质量、低碳技术等诸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我国借鉴英国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我国学者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重视利用清洁能源的能源结构。认为低碳经济不应该将眼光仅仅局限在高能耗与高污染生产能力的淘汰方面,还要在改变居民的日常行为方式方面做文章。所以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居民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等的转变而达成的目标,在城市发展层面也要强调较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低碳的城市发展模式应强调如下几个方面:城市建设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呈正相关;减少碳排放应着眼于全球;低碳城市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

2 我国低碳经济的困境与误区

2.1 低碳经济的困境

2.1.1 生活标准盲目提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理念正在由原来的温饱型向舒适型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以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前提的。(1)房子面积变大。人们不再安于原来的小房子,即使贷款也要住上大房子,而大房子的建设导致建材、电暖等各种消费翻番;(2)私车呈大众化。原来上班骑自行车,距离较近的步行亦可。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人拥有私家车,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成倍增加。(3)电力需求翻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企业生产能力的扩大为前提的,而企业数量的增多需要电力事业跟进。同时人们为了生活方便,更多人在厨房内选择了电器厨具。在电力供应主要是燃油和燃煤发电的情况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与低碳经济之间形成了矛盾。(4)行为准则失范。久经贫困的居民在刚刚转向富裕的过程中,“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致富”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损毁了传统的节俭和利他的行为准则。无休止地开采矿山、焚烧垃圾、喜新厌旧,在扩大资源浪费的同时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2.1.2 花边经济日趋盛行

消费者消费产品虽然非常注重产品的内涵,但还非常在意产品的包装、款式等,于是花边经济成为产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企业为了在同类产品中处于竞争优势,就需要别出心裁地在产品层面推陈出新,用新款式、新包装、新口味等吸引消费者。产品竞争不仅在于品质,还在于外观。同样一个产品穿上不同的“衣服”后就会有不同的身价,厂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够登上大雅之堂,也不惜高成本地在产品的包装上打主意,这些好看的包装商品买入前可以显示产品的身价,但是在商品消费后就变成垃圾,这不但会增加能源消费,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使得处理垃圾的成本提高,导致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加。花边经济日盛不是厂商可以选择的,产品的这些花边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为低碳经济增加困扰。

2.2 低碳经济的误区

前文述及,低碳经济要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于是在工艺过程的技术革新中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需要对传统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低碳社会确实首先需要增加投入,但从长远过程看收益大于成本,对于低碳经济还存在种种误区。

(1)低碳就是高投入。低碳经济需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用新技术替代传统技术需要付出经济投入。低碳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诸方面确实需要高投入,但低碳经济还体现在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些方面有时并非需要高投入,只是居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改变的问题。

(2)低碳会造成贫困。低碳意味着取缔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这将会缩减就业机会。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意味着下岗失业,于是将低碳经济与贫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低碳经济与贫困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在低碳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新型就业岗位,进而提升更多的经济价值。

(3)低碳即抛弃传统。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产业,但是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就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煤炭电力、石油电力等类似产业。实际上低碳经济并不一定完全抛弃传统产业,在有效地替代传统产业的同时,快速发展低碳产业才是对低碳经济的正确理解。

(4)低碳要丧失机会。低碳经济不是某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并肩作战才能达成全球范围内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发达国家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更强的经济竞争力,于是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被发达国家掠夺,这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损失。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确实给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很多挑战,但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避开了传统经济发展的弯路,并使居民能够在低碳经济中享受生活,在此过程中快速地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诸多角度讲,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并不是损失了而是得到了机会。

(5)唯政府代表低碳。提到低碳经济马上就想到这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实际上政府并不完全代表低碳,低碳经济需要政府出政策、出制度,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普通百姓的配合。居民日常生活中包括一盏灯、一张纸在内的点滴行为都与低碳相关,低碳经济也是普通居民的事情。

3 低碳经济的实践选择

3.1 倡导生态产业

日本的垃圾处理和奥地利的多产业链实践对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典范。

3.1.1 日本——垃圾处理

保护环境是日本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动因。主要表现在垃圾问题、自然资源困境以及严重的空气污染[4]。日本每年产生4.5亿t垃圾,这些垃圾中的大部分来自工业。在土地短缺情况下,垃圾掩埋成为大问题,用地成本的提高需要日本考虑通过垃圾焚烧等生态办法进行解决。日本考虑垃圾焚烧虽然缓解了垃圾大量填埋而造成的土地压力。垃圾焚烧生成的二氧化物排放遭到公众的强烈抗议,迫使政府制定更加严格的二氧化物排放标准,为此小的焚烧厂房逐步被关闭[5]。日本政府引入贷款项目,鼓励使用绿色能源、热能源及回收物质,同时也把正在宣传的生态工业项目作为整合此类创新的一种方法(如图1)。

图1 秸秆—垃圾—农业生态产业示意图

3.1.2 奥地利——多产业链

奥地利的多产业链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筑业生态链。建筑会产生混凝土、沥青以及砖石等垃圾,这些垃圾可作为混凝土的添加物,也可以作为道路施工中的重要辅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垃圾再生利用问题(如图2)。

图2 矿山—垃圾—冶炼—建筑产业链

3.2 优先选择公交

交通工具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2006年全球交通工具的石油消耗比重已经增加到60.5%。2020年以后,交通工具石油消耗的比重将达到62%以上。近10年间全球CO2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来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高达25%,预计到2050年,全球交通工具碳排放将比目前增长30%~50%。发达国家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作为燃油经济性的重要测度标准。欧洲、美国、日本、法国等分别规定到2015新车平均碳排放将逐步降至 130 g/km,155 g/km,155 g/km,60 g/km,到 2020 年达到 95 g/km ,90 g/km,155 g/km,60 g/km,法国还在该方面特别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如果新车达到了规定的标准,则每车可以得到5 000欧元以上的补助,否则相关企业将受到惩罚。公共交通的发展状况一般标志着城市的发展水平,当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比较完善时,公共交通就会替代私家车而成为最为便捷的城市交通工具。在我国转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居民的腰包快速鼓起来,扔掉老掉牙的自行车,拥有一辆自己的座驾逐渐成为更多城市居民的选择,但是私家车的增多与低碳城市的建设背道而驰。于是低碳城市的建设与居民的攀比、炫耀和奢华消费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个矛盾的解决需要快速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设计上要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方针。依据城市规模和条件,在轨道交通(地铁、轻轨和市郊火车)、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的结合应用模式上,突出各自的发展优先次序。

3.3 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具有节能、环保和可循环3个特征,强调建筑的舒适、人性和环保。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全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在建筑直接能耗中,不仅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也要减少能耗水平。在低碳住宅小区建设中,要避免大社区的规划建造,要循环利用水资源,实行垃圾分类和废物利用。

3.4 开发低碳能源

我国能源的消费特点主要表现在消费量迅猛增长,能源结构以高碳为主,环境污染严重,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大。煤炭作为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清洁、高效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就氢碳原子比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 1∶1,2∶1,4∶1。氢能是无碳能源,所以将煤炭气化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采能时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是低碳能源技术的突破口。现代煤炭清洁转化实际上是指以煤气化为基础,以实现CO2零排放为目标,将高碳能源转化为低碳能源的技术,包括煤气化技术、煤液化技术、煤制氢技术、CO2捕获和储存技术等。随着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走向枯竭,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成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共识。低碳时代的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为此需要发展智能电网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包含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各个环节,覆盖所有电压等级,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开发绿色能源。

3.5 发展低碳电力

低碳电力要求在电力供应上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发电,采取新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电力需求上推广节能灯、利用高效电动机和节能变压器,为社会供应高效家电等多种方式,以达到节能效果。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方式影响电力市场:(1)合理电价结构以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各种用电的比价不合理,未能体现优质优价的定价原则。电价改革后使电价能够体现资源的市场配置功能,在履行电力产品公共职能的同时获得相对合理的收益,从而促进低碳电力的发展。(2)推进分时计价:分时电价包括丰枯电价、峰谷电价等,都是针对不同品质的用电户提出的,电网在不同时段的负荷不同,需要付出的成本也不同。可使一些用户错开高峰用电时段,在整个供电周期内平均分配用电,达到电网负荷的高效率。可以在既定用电设备前提下提高电能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电力供应层面促进低碳电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电价制度设计中峰谷电价并有明显地拉开,其本质在于让不受益的用户为他人买单,这种不合理的状况虽然不会减少用电户的消费,但会影响低碳电力事业的发展。通过分时电价的制度设计促进电力事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3.6 实践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至少具备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1)生产和消费使用绿色能源;(2)减少原材料消耗并回收利用;(3)简化包装和减少工业废弃物并回收再利用;(4)开发产品资源化产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循环经济模式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清洁生产是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和废弃物处置等全过程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1992年6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00多个国家的元首共同签署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号召各个国家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将传统意义上的“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通过多种方式的耦合将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废弃物的回收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自然资源得到多级开发和利用,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6]。所以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保护性经济,要求经济过程符合生态学规律。与传统状态下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主张“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差别,主张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经济行为应该构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闭合链循环。

3.7 促进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结构完整、联系互动、交互创新的有机体。依托地缘与产业关系,在区域内共生互动,实现包括知识外溢、信息共享、规模经济、成本降低、树立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区域内不同产业间的聚集着眼于经济的正外部效应,由于产业集群所特有的集聚优势和产业同质性,传统经营模式下不同程度地造成了资源紧张与集群污染。在正外部效应约束下的生态产业集群应该是特定区位内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达到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的新型产业集群。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如下模式运行。(1)衍生:从某个或多个主产业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对资源实现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把主产业或其他副产业的排放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使之在集群内部重新得到利用。该模式下首先发展主导产业,当主导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相应副产业跟进,促成相对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共生:区域内具有相互联系的主导产业在优势互补基础上进行产业集群,达到范围经济效果。产业间是共生关系,每个产业的存在都会为其他产业带来相应的收益。(3)循环:区域内的不同产业间紧密联系,构成相对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这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对主体产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而形成的产业,使得资源由原来模式下的单向使用转变为循环使用。不但扩大了生产对象的范围,而且也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根本上实现了产业生态化。

3.8 健康生活方式

前文述及,很多人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事情,这是人们认识的误区。其实低碳经济不仅体现在政府以及企业行为方面,而且体现在居民的日常生活方面,居民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节约能源,改变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普通的居民都是低碳经济的贡献者:冰箱内存放量以占容积80%为宜,冷冻室制成冰后放入冷藏室;空调开启数小时后关闭,以开电扇取代开空调,省电近50%;洗衣机使用强档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用微波炉时尽可能使用“高火”,同时在加热前应该尽量将食品提前解冻;暂时不用电脑时可启用“睡眠”模式,关掉不用的程序和音箱、打印机等外围设备;用大火烹调且不让火超出锅底,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有助于节省燃气;短会不要长开,可以节约照明、空调、扩音等的用电;电器不用立即拔掉插头;开车避免突然变速,定期更换机油;用废水冲洗马桶;使用竹制家具而不是使用名贵木材家具;开启水龙头洗菜要尽量用小水;定期检查轮胎气压以防止气量过低或过足而增加油耗;给电视机断电而不是待机;用稳定婚姻促进低碳,有资料统计离婚后的人均资源消耗量较离婚前高42%~61%。

[1] 章宁.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12):50-51.

[2] 肖荣波.欧洲城市低碳发展的节能规划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27-31.

[3] 孟祥林.城市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00-102.

[4]舒建玲.以生态产业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生态经济,2008(6):135-139.

[5] 孟祥林.产业生态化:从基础条件与发展误区论平衡理念下的创新策略[J].学海,2009(4):98-104.

[6] 俞国方.回顾与前瞻: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92-102.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