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反竞争情报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2011-05-17 02:49张素芳王宏
现代情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计量分析文献

张素芳 王宏

〔摘 要〕按照2000-2009年国内反竞争情报研究论文年度分布、期刊分布、机构分布、著者情况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从基础知识、体系模型、策略和措施、整合、评估等方面进行主题评述,归纳、评价反竞争情报研究热点与存在的问题、展望研究趋势,并与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反竞争情报;文献;计量分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1.022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1-0086-05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search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DecadeZhang Sufang Wang Hong

(1.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Chinese research trend on 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in the past decade,this article used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to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shing years,source journals,authors and theme,based on the 72 literatures on this subject indexed by the database of CNKI.Subject reviews were given on basic knowledge,systematic model,strategy measures,integration and evaluation.Hot issues,shortcomings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trend on 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re summarized.It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had grown more and more systematic,research methods from different subjects were tried,and core authors were aroused.Meanwhile,study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was still far from hot,practices and in-depth research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Keywords〕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literature;metrological analysis

2009年的力拓案由企业情报与反情报事件上升到了国家利益被侵犯的案件,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直接导致了今年4月26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暂行规定》的出台。这一事件也使企业认识到,面对无孔不入的竞争情报活动,必须掌握足够的反竞争情报技能,增强自己的反竞争情报能力。为此,笔者利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近十年来我国反竞争情报研究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由于书籍的时效性差,而网络文献缺少权威性,因此本文以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论文为切入点,通过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揭示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研究内容、学术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趋势,希望能为国内的反竞争情报研究人员和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论文数量分析

笔者利用中国期刊网、维普资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万方数据,以“反竞争情报”为检索词,检索了2000-2009年间所有的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去重合并后得到76篇相关文献。下面分别从年度发文量、发文期刊、论文所属机构、作者论文数量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1.1 年度发文量分析

论文年度发文量分析反映出反竞争情报研究的受关注度及发展速度,揭示了研究的纵向规律,近十年反竞争情报研究发文量如图1所示:图1 论文年度数量分布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2000-2002年共发表论文5篇。从论文内容上看,多数是对反竞争情报概念、涵义等的介绍,带有明显的起步阶段特征。而2003年1年的发文量就达到了前3年的总和,2004年继续保持这个势头,2年发文约占总数的13%,围绕反竞争情报的内容、方法、实施策略等展开研究,可看作反竞争情报研究的加速发展时期。2005年的发文量再次翻番,此后几年一直保持或略高于这个数量,这5年共发表文章61篇,约占总数的80%。从2005-2009年研究内容比较分散,除了基本内容和方法的探讨外,多了对体系、整合、控制、评估的研究,还出现了8篇专门研究反竞争情报的优秀博硕士论文,说明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进入了相对深入和稳定发展的时期。

1.2 发文期刊分析

下述7种期刊发文比较集中,约占76篇文献总量的45%。其中前两种发文占了一半,成为核心中的核心。具体发文期刊分布如表1所示:表1 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一览表

序号刊名发文量占发文总量

比例(%)1情报理论与实践1013.22情报科学79.23现代情报45.34竞争情报45.35情报杂志33.96情报探索33.97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33.9

上述期刊中的论文主题分布也比较集中,主要是介绍反竞争情报措施和策略的(6篇),其次是介绍反竞争情报基础知识的(5篇),而介绍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的也有3篇。

论文所属机构分析

通过对论文所属机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国内哪些机构在反竞争情报研究领域走在前列。从表2可以发现,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发文量为13篇,几乎相当于紧随其后的山西大学管理学院(6篇)、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5篇)和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4篇)的总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论文所属机构分布如表2┧示:表2 论文所属机构一览表

机构名发文量(篇)所占比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1317.1山西大学管理学院67.9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56.6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45.3福州大学图书馆33.9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33.9

1.4 核心作者分析

图2列举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学者,其中邵波发文最多,达到8篇,宋继伟、张翠英和杨之霞各4篇,他们与张文德、陈旭华、陈维军和康思本构成了反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从其所属机构看,邵波和宋继伟均属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张翠英和杨之霞属于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和上文对论文所属机构的分析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作者论文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图2 作者论文数量分布图

2 论文主题分析

如表3所示,76篇论文除了反竞争情报在大学和体育领域的运用、反竞争情报预警中的风险识别及排序研究等零星内容外,依照主题可以划分为6类:综合研究、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反竞争情报的策略和措施、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的整合、反竞争情报评估和其他。其中,“综合研究”部分的内容比较杂乱,又分为“基础知识”(下表简称基础)和“研究综述”(下表简称综述)两个小类来统计分析。无法归入上述几类的文章,归入“其他”类目。

2.1 综合研究

“研究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反竞争情报领域研究现状的述评且数量不多,本文主要分析反竞争情报基础知识部分的研究内容,重点分析反竞争情报的内涵。

明确反竞争情报的概念是对反竞争情报研究的基础,这一阶段关于反竞争情报的概念大多是对邱晓琳[1]和侯颖锋[2]观点的引述,此外,邵波[3]、秦铁辉[4]、王知津[5]、张翠英[6]、廖静[7]等学者的观点也颇具代表性。不论作何解释,均指出了反竞争情报的对象、内容、目的、态度和手段。对象即本企业的信息;内容即保护本企业的信息;目的即抵御竞争对手针对本企业的情报活动;态度是积极的;手段应当是合法的、正当的[8]。

这一时期反竞争情报概念的发展脉络大致如下:从防御对象来看,最初笼统地定义为竞争对手,王知津[5]将“竞争对手”进一步细分为“现实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的竞争对手”,秦铁辉[4]则将防御对象扩展到第三方机构;从防御范围来看,刚开始人们认为防御范围为“合法领域”,邵波[9]认为反竞争情报必须介入到“灰色领域”,秦铁辉[4]进一步将防御范围扩大到“恶意的、有目的的非法情报搜集和间谍行为”即“非法领域”。此外,受国外学者将反竞争情报分为积极性反竞争情报和消极性反竞争情报的启发,李映洲、欧阳霞[10]认为反竞争情报不仅要“防御”还要“还击”,刘伟[]等则进一步将反竞争情报分为进攻和防御两个方面。

2.2 反竞争情报的体系模型

对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传统的OPSEC模型、米勒模型和Phoenix模型的介绍,主要见于早期作品中。第二类是对传统反竞争情报模型的修正和完善,如邵波将Phoenix模型中的“对手评估”和“弱点评估”修正为“反竞争情报评估”,将“开发反竞争情报对策”和“应用反竞争情报对策”整合为“实施反竞争情报对策”,并结合信息安全的特点,在实施反竞争情报对策前加入了“反竞争情报技术”[3]。第三类是从其他视角出发提出新的模型,如秦铁辉和罗超提出基于信息安全的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4];张翠英和杨之霞提出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动态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6];陈旭华和张文德提出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反竞争情报修正模型[12];李丹和张翠英将内部控制理论与反竞争情报研究联系起来,提出了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反竞争情报模型[13];康思本则从网络入手尝试着建立一个网络反竞争情报的子模型[14]。因其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研究案例,此类模型的有效性无法得到有效论证,而且鲜有人呼应,未形成认可度高的一致意见。

2.3 反竞争情报的策略与措施

除了综合性的文献,在与反竞争情报相关的所有研究性文章中,对反竞争情报策略与措施的研究最多,约占总数的1/3。归纳起来主要是对6个方面措施的丰富与完善:①制度建设,即制定企业信息保密政策与规范,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来约束企业内外部人员;②组织机构设置,即通过设置一定的反竞争情报机构,来对反竞争情报活动进行规划、实施、控制等;③技术防御,即通过技术手段来防止企业信息被竞争对手窃取;④人员教育,即通过加强对员工的保密意识教育,来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⑤法律手段预防,主要是指企业与在职员工、离职员工、第三方签订的保密协议或者合同,以及利用专利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关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⑥企业文化培育。其中,在制度建设、人员教育、法律手段预防3个方面研究的比较详细,而对技术防御和企业文化培育研究的则相对较少。现有的防御技术研究也多是一些简单介绍或是对其他领域技术的移植,很少有融合反竞争情报自身特点的反竞争情报技术。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另辟蹊径,如刘惠敏从实物型情报、文献型情报两个方面论述了企业应当如何针对反求工程开展反竞争情报[15];孙晓军[16]和王鹏[17]从控制论角度出发描述了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的具体实施措施;金胜勇和张苗苗则提出了情报公开策略[18]。

2.4 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的整合

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一矛一盾,一攻一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他们的特殊关系吸引了不少学者对二者的整合性进行研究,希望为企业提供“攻防兼备”的能力。其中,孙涛涛和吴贺新不仅阐述了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而且探讨了整合的架构和方法[19]。刘伟等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竞争情报活动与反竞争情报活动,认为可以通过对企业制度、人员、信息平台等的有机整合,建立一个动态的、同时具有竞争情报功能与反竞争情报功能的“双赢”系统[]。王知津和陈维军从Internet、Extranet、Intranet 3个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二者的整合机制[20]。上述研究多从整合模型和机制的角度进行,比较理论化,而对从方法到体系上的整合措施缺乏深入的研究,论述缺乏数据性的说服力。

2.5 反竞争情报的评估

通过反竞争情报的评估,可以检验企业反竞争情报的能力和实施的效果,以便做出改进和完善。相关评估研究分为:对影响企业的信息因素的评估,分为企业自身的评估和竞争对手的评估;对反竞争情报能力的评估。前者以邵波和宋继伟为代表,他们从公开信息、敏感信息和商业秘密3个方面入手确定企业反竞争情报评价指标[21];陈旭华等从企业自身的弱点、企业面临的威胁和竞争对手的竞争情报能力着手建立反竞争情报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指标[22]。对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的评价研究上,朱礼龙从信息安全控制分析能力、反竞争情报策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能力4个方面确定的评价指标比较有代表性[23]。

在评价方法上都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定等级而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整体而言,对反竞争情报评估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反竞争情报活动比较复杂,评价指标不好确定;二是缺乏相应的成功案例。

3 我国近十年反竞争情报的研究特点

与国外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虽在反竞争情报研究领域存在较大差距,但却发展迅速。10年间,国内学者对反竞争情报的方式、方法、范围、对象、体系的研究逐渐系统化。对反竞争情报的策略和措施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涉及到制度、组织结构、人员教育、法津法规、技术和企业文化等众多方面。研究问题时运用了不同学科的方法,例如利用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企业反竞争情报的能力。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核心研究人员,如邵波、宋继伟、张翠英、杨之霞、张文德、陈旭华、陈维军和康思本等。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学者优秀成果的同时,我国反竞争情报研究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在研究内容上,我国学者对反竞争情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策略与措施、体系模型三部分,其论文数量约占文献总数的75%,并且侧重于理论研究,喜欢理论推导,研究水平较低,互相引用摘抄现象严重。在研究反竞争情报体系模型时,有不少学者视角很新颖,观点很有创意,可惜的是缺乏实践案例支持,其有效性有待检验。即便是在介绍反竞争情报的策略措施这些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时,仍然看不到实例支持,使得研究内容比较空泛。相比之下,国外学者更侧重于实证研究,笔者以“counterintelligence”、“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defensive intelligence”为关键词,检索了Elsevier ScienceDirect、Emerald和ISI Proceedings,发现绝大多数论文都有例证,甚至直接用案例分析法对大量案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发现规律,即便那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也不乏案例。同时,国外的反情报研究论文内容广泛,其中以反竞争情报策略和措施、信息安全居多,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研究热点,如对网络情报安全技术及其防控体系、国家反情报战略及措施的研究,而对反情报与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相结合的研究,则是新兴的研究主题。

在研究人员身份方面,从其所属机构不难发现,我国现有的研究人员95%以上全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而国外从事反竞争情报研究的多是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其中有不少还有军方或政府情报机构的从业背景,这就使得他们的文章更有学术参考价值,更能指导实践。为了改变我国这种状况,一方面高校研究人员要多参加一些反竞争情报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反竞争情报实践工作者也要拿起笔来,积极总结归纲自己的经验教训,探讨反竞争情报的真谛。

在研究对象方面,我国学者对反情报与反竞争情报区分的比较严格,反情报多用在军事、安全、政治等领域,反竞争情报则多用在经济、科技、工业等领域,并且我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反竞争情报的手段应该合法、正当,所以目前我国反竞争情报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而国外对反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的区分则不是很严格,混用现象比较常见,并且在概念上还涉及一些分支,如商务反情报(Business Counterintelligence)[24]。总的来说,国外的研究更侧重于实用和军事。

在研究成果数量上,10年来仅得到76篇相关文献,相关的学术专著没有看到,有关研究内容只散乱地分布在竞争情报的相关专著和教材中。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则要多得多,以Elsevier ScienceDirect、Emerald和ISI Proceedings 3个常用的数据库为例,检索词为“counterintelligence ”、“defensiv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defensive intelligence”,时间为2000-2009年,3个数据库分别返回结果709篇、282篇和43篇,这还不包括浩瀚如海的网络资源。

在应用方面,我国的相关研究为零,目前仍停留于理论层面上,而国外已经开发出成型的产品,如美国Kudos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大型零售商收集情报的反情报软件,从中可见差距有多大。

在方法论方面,我国多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相比之下,国外的研究方法更为新颖,如进化博弈论[25]、经济学、心理学[26]等。

出现上述差异,笔者认为主要由于国内外学者对反竞争情报研究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国内对反竞争情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国外对反竞争情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对反情报的研究则更早,时间长短不一样,研究的成熟程度自然不一样了。其次,国内外学者对理论和实践的偏好不同,国内学者习惯于理论研究,这一点在各个学科上均有体现,而国外学者则更侧重实践研究,喜欢从实践案例中摸索出规律来,彼此偏好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不一样。此外,研究传统也不一样,我国学者中做学术的倾向于专门做学术,很少去实践,而从事实践工作的又过于专注实践,很少有人拿起笔来写文章。国外则不一样,做学术的往往都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实践工作者们也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4 结 语

从目前各行各业对情报保护的需求来看,反竞争情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虽然反竞争情报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文献总量偏少,研究仍处于低迷时期,且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现有的研究大多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不够细致、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尤其缺乏实践应用研究。因此,在未来的反竞争情报研究中应加强与企业实践的结合、加强案例的搜集与分析,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此外,反竞争情报来自于军事领域,应用于企业领域,但不应局限于企业领域,对反竞争情报在企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应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邱晓琳.企业秘密信息的反竞争情报保护[N].中国信息导报,1998,(12).

[2]侯颖锋.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6):430-432.

[3]邵波.反竞争情报探究[J].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5,(2):331-341.

[4]秦铁辉,罗超.基于信息安全的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06,(10):1441-1445,1450.

[5]王知津,孙晓绯.反竞争情报中的情报泄露与保护[J].竞争情报,2006,(2):18-22.

[6]张翠英,杨之霞.基于知识流动视角的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建设[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52-56.

[7]廖静.企业反竞争情报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8]徐伟伟,李晓菲.近五年我国反竞争情报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9,():108-1.

[9]邵波,宋继伟.国内外反竞争情报研究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5,(5):13-16.

[10]李映洲,欧阳霞.试论企业反竞争情报活动[J].图书与情报,2007,(2):62-66.

[]刘伟,阮建海,郝俊勤.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相关概念及关系探讨[J].现代情报,2008,(12):31-34.

[12]陈旭华,张文德.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构建策略研究—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J].情报杂志,2009,(8):103-106.

[13]李丹,张翠英.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企业反竞争情报体系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1):71-73.

[14]康思本.企业反竞争情报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91.

[15]刘惠敏.反求工程与反竞争情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21):67-68.

[16]孙晓军.企业反竞争情报的控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6):753-755.

[17]王鹏,司有和,任静.基于控制论的企业反竞争情报工作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6):95-97.

[18]金胜勇,张苗苗.论(反)竞争情报中的情报公开——策略性行为对(反)竞争情报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07,(5):97-101.

[19]孙涛涛,吴贺新.企业竞争情报和反竞争情报整合性研究[J].情报学报,2005,(4):490-498.

[20]王知津,陈维军.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与反竞争情报的整合机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10-14.

[21]邵波,宋继伟.企业自身的反竞争情报评估[J].情报科学,2007,(3):372-376.

[22]陈旭华,张文德,赵需要.基于反竞争情报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情报探索,2009,(10):52-54.

[23]朱礼龙.企业反竞争情报能力及其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9,(4):606-612.

[24]Christopher James Shear.Business Counterintelligence:sustainable Practice or Passing Fad?[D].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09:2.

[25]Wang Lei,Zhong Qing-pu.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on DCI between Peer Inter-Enterprises[C].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16th).Moscow,Russia,2009:168-173.

[26]Scott Shumante,Randy Borum.Psychological Support to Defense Counterintelligence Operations[J].Military Psychology,2006,18(4):283-296.

猜你喜欢
计量分析文献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能源诅咒视角下成都经济区绿色发展研究
《党的文献》2012年第1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