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
〔摘 要〕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可能对开发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系统的评价方法去定量测算各种风险对信息系统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本文将结构方程模型引入到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过程中来,从开发风险的来源和构成出发,构建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实例的求解。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区分风险造成影响的显著程度,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对风险进行事前控制的有力依据。
〔关键词〕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风险因素;结构方程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1.012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1-0047-05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ing
Risk-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Zhang W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Xi餫n College of Career and Technology,Xi餫n 710077,China)
〔Abstract〕Presently,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to quantify 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ing(ISD)risks.The risks may influence ISD impact,It is imperative that enterprise management needs such methods in place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risks to the ISD impact.In this paper,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was introduced to the evaluating process,considering risks both composing and source,the evaluating model of ISD risks was then constructed and tested with case.It was found to be useful to distinguish the type of risks and provide credible evidence with making strategy for risk control.
〔Keywords〕information system development(ISD);risk evaluation;risk factor;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心逐渐由“以管理者的经验为依据”转向“以信息和事实为依据”。在这种背景下,各类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并为企业带来了整体竞争能力的提高。许多企业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但是对于开发过程中的固有风险给开发效果造成的影响却无法准确评价,因而难以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地事前控制。企业的管理者和系统开发人员都希望有一种定量的判断标准,来分析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风险与开发效果间的因果关系。信息系统的开发效果是评价企业投资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准,也是进行风险控制时的重要依据。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是通过对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定量地分析出每类风险与最终开发效果间的映射关系,为决策制定者应对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提供支持。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标准,导致信息系统开发风险的评价结果并不能实现它真正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确定信息系统开发中存在的风险,采用结构方程方法构建信息系统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
1 风险因素识别
现代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系统工程,是集智力密集与劳动密集于一体的人类活动,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和技术的不确定性[1],它直接导致了信息系统开发中风险的出现。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研究发现软件开发中50%~70%的风险可以被检测到,90%的风险可以避免[2]。Boehm认为10大风险因素列表能够作为制订风险管理策略的依据[3-4];Zachary F.Lansdowne则用风险矩阵算法达到对关键风险进行排序和管理的目的[5]。本文根据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从风险来源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着重从团队内部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提取,形成以下分类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如表1所示。表1 信息系统开发风险因素表
风险来源细分变量人为因素工作积极性工作责任感工作经验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员结构组织管理因素人力资源管理与用户的合作管理合理性自我评价管理实践技术因素技术实践选择适合的方法
表1归纳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并对它们进行了相对细化,将开发过程看成一个整体纳入到评价过程中,通过分析风险因素与开发效果间对应关系来区别风险影响的显著性,从而达到对显著风险进行优先控制的目的。
研究信息系统开发风险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还必须要设定一个相对统一的开发效果评价标准。本文采取“铁三角”标准、用户长短期满意度,高层管理者和开发人员的满意度5个指标来衡量信息系统开发效果。
2 模型建立
本文选用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信息系统开发风险与效果间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是一种目前非常通用的线性统计建模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属因果关系模型[6-7]。SEM不但能够研究可观测变量,还可以研究不能直接观测的变量,既可以研究变量间的直接作用,又可以研究变量间的间接作用[8]。SEM中的常见变量有以下4种:①显在变量,与潜在变量相对,研究中可进行直接观测,其值可作为衡量潜在变量的基础和标识;②潜在变量,研究中不能进行直接观测的变量,可以由对应的显在变量的观察值进行转换后得到测量结果;③外生变量,也称自变量,它的改变会引起内生变量的一系列变化;④内生变量,也称因变量,其值随外生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独特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是目前管理学领域中常用的重要研究方法。
人的行为是整个信息系统开发中的主导因素,它的不确定性使我们对风险的评估通常都是定性的,难以定量地准确测量。这些特点都显示结构方程模型是评价信息系统开发风险的一个适合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按照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要求,可以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风险因素和评价标准定义为待建模型中的潜变量。开发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开发效果,因此风险因素为外生变量,评价开发效果的标准为内生变量,由此建立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
其中,γik代表每类风险因素对每个评价标准的因果效应即路径系数,它的值可以定量地反映风险因素与开发效果的对应关系,是研究中的重点部分。
3 模型应用实例
3.1 数据收集
模型中潜变量都不能直接测量,因此要利用调查问卷数据采集。问卷要反映从事信息系统开发的员工对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最终开发效果的看法,它总共包括与信息系统开发有关的92个问题。模型中的每一个待测量变量都对应问卷中的相应指标(题目),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
选取成都一家信息系统开发公司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见表2。表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发放形式发放问卷回收问卷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电子邮件252130244.44%
数据收集结果对下面的模型分析求解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这些数据进行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和求解,以确定信息系统开发风险与效果之间的关系。
3.2 模型适应性检验
3.2.1 自由度检验
SEM的自由度是初步判断模型识别程度的参数。在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模型中一共包括192个变量,其中可观测变量92个,不可观测变量100个,外生变量95个,内生变量97个。按照SEM自由度计算公式得,В模疲剑郏眩ǎ眩1)]/1=[92(92+1)]/2=4278В由于獶F>0模型基本合理,能够暂时被接受。
3.2.2 拟合度检验
根据Bollen等学者的建议[9-10],采用玃等9个指标进行二次检验,整个过程在Amos软件的辅助下完成。检验结果见表3。
其中,χ2/DF=3.1基本符合χ2值与自由度之比在2与3之间的标准;玃=0.000符合玃<0.1的要求;其余几个指标都要求要大于0.9。由此可知,前面所构建的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虽然自由度符合要求,但经过进一步检验发现模型的拟合程度不高。表3 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
指标值指标值獶F4 278IFI0.135χ3 265GFI0.272P0.000AGFI0.236NFI0.098RFI0.074CFI0.126RMR0.437
3.2.3 数据检验
将问卷调查得到的2份有效样本作为模型检验的基础数据,并且把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绘制在Amos Graphics,即可进入数据分析程序。分析产生的数据中,代表潜变量间因果关系的路径系数是研究的重点,我们将其集中整理起来以便研究,见表4。
表4 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模型总路径系数
路径“铁三角”标准用户短期满意度用户长期满意度高层管理者满意度开发人员满意度人为因素0.1390.0970.0350.0840.3组织管理因素0.3310.3-0.2570.147-0.195技术因素0.0770.80.0810.1070.096常邯玴<0.05路径系数的值再次证明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模型的拟合度并不理想,表4中甚至存在一些负系数,如“组织管理因素”指向“用户长期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257,这代表每当开发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提升1个单位,用户长期满意度就下降0.257个单位,这个结论显然与实际相悖。同时,在15个路径系数中只有2个具有显著性(表4中带车氖据),所占比例不到15%,这对探索风险与开发效果间的因果关系十分不利。
模型自身的复杂度、变量间的相关性和样本容量都可能是降低模型拟合度的原因。调查阶段已经结束,样本容量难以再做改变,又难以确定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是否与实际相匹配,因此,只能从降低模型复杂度入手来解决模型拟合度低的问题。
3.3 模型求解
本节将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结构方程模型分成“人为因素”、“组织管理因素”和“技术因素”3个子模型进行求解,将结果汇总后得到信息系统开发风险的分类排序。
3.3.1 “人为因素”子模型求解
变量细分后“人为因素”对应工作积极性等6个潜变量,子模型中包括的测量变量和指标的数量都发生了变化。经过自由度和拟合度计算,子模型都达到了SEM理论中“理想”模型的要求。
分解后的“人为因素”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人为因素”SEM分析
将求解得到的路径系数进行整理,结果见表5。表5 “人为因素”SEM路径系数
路径“铁三角”标准用户短期满意度用户长期满意度高层管理者满意度开发人员满意度玆10.08——0.190.12玆20.180.16——0.18玆30.55场0.630.330.12唱玆4—0.160.200.220.29唱玆5—0.场0.13—玆6————0.15常邯玴<0.05
其中,玆1、R2、R5和R6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路径系数值都小于0.2),而玆3和R4中却有7个路径系数显示出对开发效果的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开发团队的经验和沟通协调能力历来是信息系统开发中的2个重要因素。工作经验直接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顺利进行开发的最大保障。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则意味着开发中能够领会用户的需求、领导的用意,更好地保证开发效果。
从“人为因素”子模型的SEM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模型自由度、拟合度还是数据检验的角度来看,这个子模型都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特别是路径系数所反映出的开发风险与效果间的因果关系清晰且较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模型拆分方法的有效性。
3.3.2 “组织管理因素”子模型求解
“组织管理因素”对应5个细分潜变量,经过验证子模型的自由度、拟合度都符合要求。重点研究子模型中的路径系数,见表6。
表6 “组织管理因素”SEM路径系数
路径“铁三角”标准用户短期满意度用户长期满意度高层管理者满意度开发人员满意度玆70.170.280.130.22场玆80.090.180.12——玆9——0.570.250.13唱玆100.160.100.090.090.13唱玆┆0.240.180.030.080.16唱常邯玴<0.05可见,“组织管理因素”包含的5个潜变量对标识开发效果的5个评价标准影响程度都不同,其中以玆10和R┆的影响最为显著。自我评价是团队成员对自身的认识,会对信息系统开发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管理实践是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团队领导管理方法的采用以及管理手段的实施等,要想使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赋予员工在团队中的归属感和适合的角色扮演尤为重要,这是提高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3.3.3 “技术因素”子模型求解
与“技术因素”对应的潜变量只有2个,子模型较简单,求解产生的路径系数见表7。
表7 “技术因素”SEM路径系数
路径“铁三角”标准用户短期满意度用户长期满意度高层管理者满意度开发人员满意度玆120.190.22场0.210.46唱玆130.180.260.040.05—常邯玴<0.05显然,与前面叙述的2个因素相比,技术类风险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不显著。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会对开发效率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这些都可以利用工作经验和沟通能力等进行弥补的,这是因果关系不显著的主要原因。
3.3.4 全模型综合求解
假设3大类风险之间和开发效果的5个评价标准之间的相关性对SEM的路径系数没有影响,我们可以将3个子模型的SEM求解结果综合起来,见表8。表8 全模型综合路径系数一览表
指标路径“铁三角”标准用户短期满意度用户长期满意度高层管理满意度成员满意度人的因素玆10.08——0.190.12玆20.180.16——0.18玆30.55场0.630.330.12唱玆4—0.160.200.220.29唱玆5—0.场0.13—玆6————0.15组织管理因素玆70.170.280.130.22场玆80.090.180.12——玆9——0.570.250.13唱玆100.160.100.090.090.13唱玆┆0.240.180.030.080.16臣际跻蛩鬲玆120.190.22场0.210.46唱玆130.180.260.040.05—常邯玴<0.05表中的路径系数值可以分为2类:Ⅰ类是表中带车氖据,这类数据代表对应的风险因素会对开发效果产生显著影响;Ⅱ类是不带车氖据,但是可以由路径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体现对应的风险因素对开发效果影响的程度大小。因此,进一步地可以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风险因素分成上述2个类别,详见表9。表9 信息系统开发风险分类表
影响显著性
排序Ⅰ 类Ⅱ 类1R3——工作经验R12——技术实践2R——组织管理实践R13——方法选择3R4——沟通协调R5——应变能力4R8——与用户合作R7——人力资源5R9—管理合理性R1—工作积极性6R10——自我评价R2——工作责任感7—R6——人员结构
无论作为企业管理者还是开发团队,在对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进行控制时可以参照以上分类结果,这样更有利于用最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好的管理控制效果,对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开发的风险评价是系统开发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开发风险的评价分类,可以清楚地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众多风险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为风险控制提供参考,减少信息系统开发风险造成的损失。本文的研究旨在企业合理评价项目开发风险,进而指导企业有效地控制风险,最终实现风险降低、系统质量提高的战略目标。但是要想成功地进行信息系统开发风险评价还需结合企业和开发团队实际进行风险分析和提取,把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各具特点的风险评价中进行分析求解。本模型的信息系统开发风险和SEM评价方法将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方德英,李敏强,寇纪淞.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方法的比较与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4,13(3):81-85.
[2]Linda Wallace,Mark Keil,Arun Rai,Understanding Software Project Risk:a Cluster Analysis,Information & Management,42,2004,5-125.
[3]Boehm B.Software Risk Management:Principles and Practices[J].IEEE Software,1991.1.
[4]Rachel Burnett,Legal Risk Management for the IT Industry,21,2005,61-67.
[5]Zachary F.Lansdowne.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Prioritizing Risks and Tracking Risk Mitigation Progress[C].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1999 Seminars & Symposium.
[6]Michinov N,Social Comparison Perceived Control and Occupational Bumout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54,2005,99-8.
[7]赵海峰,万迪.结构方程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比较[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12(3):262-269.
[8]Jarvis C B.,Mackenzie S B.,Podsakoff P.M.,A Critical Review of Construct 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Model Misspecification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3,30(2):199-218.
[9]李晓轩,李超平,时勘.科研组织工作满意度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技技术管理,2005,1:16-19.
[10]王永贵.服务质量、顾客满意与顾客价值的关系剖析——基于电信产业的整合框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6):579-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