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骏教授 男,汉族,1954年10月出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7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2年获南京大学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1985年获南京大学矿床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南京大学任教。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晋升为南京大学教授,1996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校长。他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科学》与《科学通报》理事会理事和《中国科学》、《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化学》、《地学前缘》以及《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科技期刊的编委。
陈骏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地球化学和表生地球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风成沉积的地球化学与全球环境变化、二氧化碳的地质与矿物封存等。他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专项课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题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工作项目等2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和专题的研究工作,已在《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Quaternary Research》、《App lied Geochemistry》、《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第四纪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科学技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5篇,其中SCI论文88篇,主编出版《地球化学》教材和《锡的地球化学》专著。
陈骏教授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系统总结了钨、锡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发现这些矿床在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式的差异性,建立了南岭地区含锡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判别标志,提出了华南含锡夕卡岩三阶段成矿模式;开展风成沉积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和风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创建了指示古季风气候变化的地球化学指标,解析了晚新生代碳循环与大陆风化-季风演化和全球变冷的关系;揭示了中国沙漠同位素组成具有分区性特征,发现黄土高原风尘物质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北缘地区,提出了亚洲风尘二源性演化及与青藏高原北缘抬升的关系;研究含镁硅酸盐矿物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方法和潜力评价系统,建立了镁碳酸盐矿物反应动力学模型,为应对全球变暖提供科技支撑。
陈骏教授先后获教育部科技奖励5项,并获得中国地质学会全国青年科技一等奖(金锤奖),入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333工程”培养计划,1998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励,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骏教授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进展、环境地球化学、高等地球化学等课程,已培养博士和硕士18名,其中1人获第一届刘东生地球科学奖学金,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他注重学科交叉,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所带领的表生地球化学团队荣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