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稻改良技术对孟连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011-05-15 06:41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65800
云南农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农户生产农业

□孟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665800 叶 嫩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而在农业生产的发展中,粮食问题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稻是孟连山区农户主要粮食来源。因此,关注孟连山区发展就不得不关注陆稻的生产。

1 陆稻改良技术对山区资源的影响

1.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1.1 耕作方式对土地环境的影响。孟连县的土地类型主要以坡地、台地、水田、林地和轮歇地为主。耕地面积以旱地为主。而旱地粮食种植是以陆稻为中心的,所以,陆稻规范化种植在改变农户耕作习惯和方式上有很大的帮助。在耕作方式上,目前农户种植陆稻的耕作习惯分为净作、间作、套作、轮作、连作和轮歇六大类,其中净作占25.6%;间作占9.3%;套作占23.1%;轮作占23.1%;连作占14.4%;轮歇(主要是刀耕火种)耕作方式占4.5%。可以看出目前孟连陆稻种植以净作、套作和轮作为主,基本上摒弃了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陆稻的播种方式上,基本上采用了科学的播种方式。规范化陆稻种植技术——陆稻条播技术不仅行距相等、下种均匀、出苗整齐、通风透光条件好,还有利于松土、除草、追肥等苗期以及移栽后田间管理。山区耕作方式的改变使农户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也基本保持了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1.1.2 品种采用对土地面积的影响。作为山区农户的主要口粮,陆稻品种资源一直都十分丰富,其传统品种数量达到120多种,但产量一直都比较低。陆稻新品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种植,平均亩产量在220kg左右,而传统品种的平均亩产量则只有150kg左右。陆稻新品种的采用不仅仅是有利于单产的提高,还有利于释放山区土地资源。

1.2 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

陆稻生产技术在带来产量回报的同时,还由于释放了土地资源,对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也产生了影响。按照国家2004年人均年收入668元的标准贫困线,本文将孟连广伞、芒糯、哈尼三个主要陆稻生产村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查划分为:绝对贫困型,人均年收入<668元;低收入型,人均年收入668~1000元;温饱型,人均年收入1000~2000元;过渡型,人均年收入2000~3000元;小康型,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表1)。结果表明:三个村寨分别为低收入型、温饱型、过渡型,对其种植结构进行典型案例描述如下。

1.2.1 温饱型——芒糯组种植结构。芒信镇芒糯组是一个海拔1027m的哈尼族村寨,距离芒信镇有8km。1995年扶贫专款修建砖房;1998年通电;2003年购买拖拉机。目前主要种植作物是陆稻、玉米和甘蔗,其中陆稻和玉米分别占种植面积的41%和35%。1999年以前,全村陆稻种植 16.7hm2,单产 1.4t/hm2,粮食安全没有保障。2000年当地农技部门推广了陆稻新品种,如陆引46、云陆52,还培训了陆稻规范化种植技术,陆稻单产得到提高,粮食安全有了一定保障。但是由于人均年纯收入仅为700元,而且政府对该村的扶持较少,所以没有能力大面积发展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只是把释放出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该村传统的经济作物——甘蔗。陆稻和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大幅度下降,种植比例发生倾斜性变化。该村系温饱型农户,由于粮食生产得到保障,他们开始逐步把生产重点从粮食作物转移到经济作物上,虽然从种植类型上来看没有变化,但是种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1.2.2 过渡型——广伞组种植结构。芒信镇广伞组是一个海拔1004m的哈尼族村寨,距离芒信镇有3km。1990年通公路;1993年通电;1996年通自来水;1997年购买电视机;1999年购买运输车。1996年,孟连县农业局在该村推广了陆稻新品种,并向每位农户推广陆稻生产技术。农户的粮食生产不仅得到满足,而且还有余粮出售,再加上政府的扶持,该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中见稳,种植开始出现多元化。全村主要种植作物包括陆稻 23.3hm2、玉米 16.7hm2、水稻 7.3hm2、甘蔗46.7hm2,2005年新增种植16.3hm2咖啡、8hm2橡胶、13.3hm2桑树以及16hm2果树,此外还有少量棉花、茶叶、黄豆等。该村自1986年起就禁止乱砍滥伐,2003年该村根据土地实际情况,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安排下退耕还林6.7hm2,并获得每hm2750元的退耕收入。该村属于过渡型农户,粮食安全已经有了充分的保障,因此注重对其拥有的土地进行多样化发展,扩大增收渠道。但由于他们处在发展的中间阶段,还没有找到具体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风险的承担缺乏实力。因此,虽然种植结构呈现多样化,但是并没有出现产业化倾向。

表1 滇西南调查村寨2000~2004人均收入变化单位:元

1.2.3 低收入型——哈尼组种植结构。哈尼组到2005年为止,多数住房还是石棉瓦房,基础设施配置与以上调查村寨相距甚远。全寨90%以上耕地属于严重陡坡,地力贫瘠,目前主要种植作物是陆稻、玉米,此外还有少量黄豆、红薯等。全寨有30%的缺粮户,50%的困难户,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增加导致土地面积减少,而粮食产量一直没有增长,种植陆稻新品种率低。由于粮食安全没有保障,他们不仅不可能卖粮,也没有足够的收入买粮,只有依靠借粮解决,一直处于产粮——还粮——借粮的循环中无法自拔。虽然2~3年前发展了五十余亩茶叶,但是最终以没有资金投入而收场,所以种植结构一直没有变化。目前全寨的主要收入是依靠出售生猪。该村组是典型的低收入农户,通常以满足温饱为生产目标,以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其生产决策带有很大的保守性,由于资金缺乏,他们往往以劳动集约型投入替代资金集约型投入,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作物品种十分单一,种植结构没有变化。

2 孟连县陆稻主产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征分析

2.1 生态系统可持续

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是指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维护。陆稻改良技术释放了土地资源,也就是维护了农业可再生资源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性能。同时,对于释放的土地资源,据调查资料显示,多数是用于台地建设,这对固定耕地进行水土保持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有节制地合理地利用了非再生资源,减少了资源浪费。尤其是对传统甚至原始的耕作制度的改变,保护了山区耕地资源,防止了环境退化,改善和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

2.2 经济系统可持续

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是农业经济系统能够自我维护和自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一种财政金融可以维持下去的效益型农业经济系统,尤其是要选择能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经济发展途径。陆稻改良技术显著提高了陆稻产量,但并不是陆稻主产区农户收入提高的直接来源,各典型案例分析都说明了其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陆稻产量提高的基础上,再发展经济作物。因为虽然目前陆稻产量提高了,但相对于水稻产量来说,还是属于比较低产的作物,而且滇西南山区陆稻生产并没有形成粮食产业,农户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经济作物以及畜牧养殖。

农业发展实践表明,由农业市场和贸易、价格、财政支出、税收与就业以及农业经济制度等构成的农业经济系统,是作用于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之一,其特征及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陆稻生产目前多数还未与市场挂钩,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还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经济系统中仅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奠基石。

2.3 生产系统可持续

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是指农业生产系统合适产出水平的长期维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产出水平的维持以及相应加工业和贸易的配套和稳定发展。生产系统可持续不仅表现在生产率和产量上,还表现在所生产的产品品质上,因为可持续农业的生产必须适应社会对食物安全的需要。

目前山区陆稻生产无论在耕作方式还是品种产量上,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改变和提高。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宽裕的村寨,有农户把新品种改种为传统品种,因为他们认为传统品种的口感比新品种的好。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也不能说明陆稻新品种的品质有问题,但这除了农户长期的饮食习惯以外,还是为陆稻品种的品质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当农户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单纯提高陆稻产量就不能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求,而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4 社会系统可持续

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是指农村社会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以及农村社会环境持续的良性发展。农村社会系统可以说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系统,主要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追求公平效益等等。

农民如果缺乏文化知识和不懂科学技术,就会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从而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虽然陆稻改良技术对于上述社会系统内容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陆稻改良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对农户的生产知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反映了科技的需求与进步,就这两点我们就不能否认陆稻改良技术对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5 技术系统可持续

技术系统的可持续是指农业技术系统的不断改善、发展和持续利用。主要方面有:正确处理各项农业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积极创新农业技术的同时,尽量避免或逐步淘汰那些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而过度消耗或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技术;运用农业新技术加快发展和维护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等。

就目前情况分析,陆稻耕作技术以及品种推广仍然需要加快脚步,其次,陆稻生产的肥料投入还不足,同时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合理有比例地施用化肥,而农药应替换高毒高残留为低毒型农药,从而与耕作技术和品种进行配套发展。应该说陆稻改良技术在技术系统可持续发展层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的来说,陆稻改良技术在各个目标特征方面的影响基本属于积极型,只是影响程度以及方式不同而已。这五个目标特征之间有所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们之间很难划分明确的界限。但需要指出的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农业技术进步,没有农业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绝不会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重视陆稻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应用之间的有机结合,以优化农业技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能不断实现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农户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