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靖江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2010年的世界电影,或许“变革”二字最恰如其分。这是一个从电影产业到前沿科技、从好莱坞制片商到全球每一位电影人都在图新求变的年代,也是有着百年传承的电影艺术探索未来方向的年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电影艺术品质的坚守成为了一场艰苦而高贵的战争。
走进3D时代
在这一年的电影史册当中,3D电影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不仅确立了一套崭新的游戏规则,更一跃登上了电影艺术与大众娱乐的至尊宝座。而这一切,总要追溯到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和他全力打造的3D电影巨作《阿凡达》。先进的摄制工艺、5亿美元的投资规模、数百人的制作团队以及詹姆斯·卡梅隆本人的巨大号召力,造就了《阿凡达》的空前成功,也让3D电影赢得一个辉煌的起点。
如果说《阿凡达》缔造的27亿美金票房神话拉开了2010年的电影大幕,这一年当中风起云涌的3D狂潮才是连卡梅隆也始料未及的“立体电影大跃进”。人人都希望从3D聚宝盆中攫取第一桶金,好莱坞也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3D电影拍摄与改造运动。在前期便运用3D摄影技术的阵营,包括青春歌舞片《舞出我人生》,恶作剧电影《蠢蛋搞怪秀》,美女、枪战和僵尸融为一体的惊悚动作片《生化危机4》,以及在虚幻的电子世界中奋战求生的科幻电影《创:战纪》。它们都被誉为《阿凡达》旗帜之下的“真3D电影”,大有名门正派的显赫身份。
与此同时,美国电影鬼才蒂姆·波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奇境》、根据希腊神话改编的电影《诸神之战》,尖叫声不断的科幻恐怖片《食人鱼3D》和用东方神秘主义做噱头的奇幻电影《最后的风之子》,也都宣称自己是新鲜出炉的3D大片。虽然顶着3D的光环,但后面这几部影片的立体特效都是将普通电影底版进行后期转制的产物,与《阿凡达》等“真3D”电影相比,“后期转制”阵营的3D电影在视听感受上有着明显的差距。也正因如此,好莱坞业界对于3D电影的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但是无论如何,形形色色的3D电影,无疑将继续占领全球电影市场的中央舞台。
由于3D技术与电脑动画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较之真人演绎的电影更易达成逼真的立体效果,因此,与乱象纷呈的真人3D电影相比,动画片领域的3D创作在2010年已经渐入佳境。无论是以北欧维京文化为背景的《驯龙高手》,还是皮克斯公司的《玩具总动员》第三集,抑或是梦工厂制造的《怪物史莱克4》、迪士尼出品的《魔发奇缘》以及华纳兄弟推出的《猫头鹰王国:守卫者传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一切以三维坐标作为艺术构思的出发点,一切都围绕着电影观众的空间感受进行创作。
在2010年,梦工厂和皮克斯甚至都宣称,他们将不再拍摄2D动画电影,让3D与动画从此成为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在这场新世纪影像技术变革的风潮里,动画电影,率先进入了崭新的3D时代。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从小看3D卡通片长大的孩子们会难以想象:他们的前人曾经经历过毫无立体感与交互性的二维电影时代,曾经在一幅单薄的幕布前欢笑与哭泣。
史诗崩盘 巨星蒙尘
在2010年,笃信高投资、高回报大片策略的美国电影巨头米高梅公司险些以破产的下场出局,原本被投资人寄予厚望的多部高成本史诗电影也都票房惨淡。据统计,投资高达两亿美元的《罗宾汉》,在北美市场仅获得一亿美元左右的票房收入,另一部两亿美元预算的魔幻史诗片《波斯王子:时之刃》的本土票房仅为9000万美元,和同样花费了1.5亿美元、仅回收6200万美元的影片《狼人》的票房败绩不相上下。
虽然在本年度投资过亿的大制作影片中,也不乏《钢铁侠2》和《盗梦空间》这样的票房成功之作,但十年来风行影坛的史诗大片和魔幻电影却在2010年走入低谷。这意味着电影观众对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与华而不实的魔法故事不再满怀期待,而电影巨制的投资风险也在日渐增加。
在好莱坞,跻身于“两千万俱乐部”的电影明星,通常意味着他们的号召力足以支撑一部票房过亿的卖座大片,但是在2010年,很多原本不可一世的好莱坞明星纷纷跌下了他们的镀金宝座,某些昔日的天皇巨星甚至沦为过气的象征。由汤姆·克鲁斯与卡梅隆·迪亚茨领衔主演的惊险动作电影《危情谍战》虽然工艺精良、情节流畅,却并没有吸引住美国观众的眼球,在北美仅获得7600万美元的票房,若非海外市场的强力支撑,汤姆·克鲁斯的金字招牌恐怕就此蒙尘。
近年,口碑直线下跌的性格巨星尼古拉斯·凯奇在2010年参与了《魔法师的学徒》《海扁王》和《女巫季节》三部电影的拍摄。《魔法师的学徒》票房惨败,《海扁王》虽然口碑不错,好评的焦点却都落在新人的身上,而《女巫季节》索性一推再推,直到年终也没能进入院线。同样身为好莱坞巨星的罗素·克劳在2010年主演的两部影片更是票房双失利。无论是野心勃勃的史诗电影《罗宾汉》,还是在《三日危情》里帮助妻子越狱的教授,都没能挽回克劳的电影票房败象。
凯奇、罗素俱老矣,在好莱坞红得发紫的约翰尼·德普和安吉丽娜·朱莉又如何呢?两位超级巨星联袂上演的《游客》在岁末登场,本打算名利双收,没想到这部根据法国电影《逃之夭夭》改编的华丽大片,虽然有德普与朱莉的激情对手戏,却无法烧出一个红红火火的票房数字。如日中天的一线电影明星同样折戟沉沙,足以令好莱坞制片人感到困惑难堪。
与巨星和大片的票房低潮相比,中低成本电影是好莱坞保持市场活力的强心剂。说到2010年在好莱坞电影市场以小搏大的典范之作,便不能不提及《暮光之城3:月蚀》惊人的票房战斗力。这部以狼人、吸血鬼和纯情少女之间的三角恋为主题的续集电影,投资规模为6700万美元,在好莱坞算不上大制作,但是仅在北美影院便获得了3亿美金的票房,如果算上海外收益,《暮光之城3:月蚀》更斩获了近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总收入,堪称全年最耀眼的票房大赢家。
从《暮光之城3:月蚀》获得的高额票房,我们可以感受到新一代电影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他们并不期待一部电影能否讲述一个逻辑清晰、寓意深刻的故事,而是更为主观地投入到电影设定的情境当中,让自己与影片中的主人公在情感上融为一体。女孩们向往的纯洁爱情、男孩们渴望的优雅和力量,以及由吸血鬼与狼人所象征的野性和激情,都是这部影片的诱人之处。更为重要的是,新一代的电影观众将选择和追捧那些与他们同时代的电影新星。面对如潮水般涌入电影院的“85后”“90后”观众,越来越多的电影公司已经悄然启动了世代更替的明星换血工程。
不知不觉中,好莱坞正在经历十年来最彻底的一轮明星洗牌,冉冉升起的新星逐渐取代了昨日偶像的地位,在他们当中,有凭借《变形金刚》走红银幕,更以《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在2010荣登福布斯“吸金王”榜首的希亚·拉博夫,也有因为《暮光之城》系列而成为全球少女偶像的罗伯特·帕丁森,还有通过《成长教育》起步、在2010年的好莱坞大红大紫的英国女演员凯瑞·穆里根,以及同样借着《暮光之城》中的纯爱角色名满世界的美国少女演员克里斯丁·斯图尔特。除此之外,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担纲主演的三位英国年轻演员: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和罗伯特·格林特,依然占据着2010年最受欢迎的演员位置。
这些年轻的面孔,或许他们还需要经历更多考验与时光的淬炼,或许很多人只能是昙花一现,但电影仍将继续与青春为伴。
艺术有成 灵光无限
2010年的美国电影人除了在3D热潮中冲浪,在商业市场上淘金,也涌现出不少在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上都很出色的电影佳作。很多富于人文理想的导演将内心的激情与大众的品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制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成为本年度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之作。
其中,由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盗梦空间》当之无愧地位居榜首。诺兰用这部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影片,描述了海枯石烂的爱情以及思想被窃取或植入的现实可能,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对人类梦境的超自然表现,这或许正是《盗梦空间》在当代电影史上一份独特的艺术贡献。
在2010年,另一位闯入好莱坞的英国导演盖·里奇也为电影观众奉献了一部精彩的影片《大侦探福尔摩斯》。靠黑帮电影起家的盖·里奇摒弃了原著作者柯南道尔赋予福尔摩斯的绅士风范,将他改造成一个蓝领出身的市井恶汉。无论毁誉如何,盖·里奇和他的创作团队为这部《大侦探福尔摩斯》打下了“英国制造”的鲜明印迹,它活泼、有趣而不乏想象力,像一块有咬头的牛肉干,虽然口味荤腥,却经得起咀嚼和消化,洋溢着硬朗的英伦气息。
美国电影的中坚力量如大卫·芬奇、科恩兄弟等导演,继续保持着一流的创作水准。在2010年,大卫·芬奇拍摄了人物传记影片《社交网络》,讲述了当代互联网传奇人物马克·扎克伯格的创业故事。主人公扎克伯格虽然人格并不完善,却拥有创业的智慧与勇气,成为当代“美国梦”的完美诠释者。正因如此,《社交网络》一经上映,便赢得如潮的好评,被誉为美国电影的年度代表作之一。
经常与大卫·芬奇同台竞技的名导演科恩兄弟,在2010年翻拍了一部经典西部片《大地惊雷》,再度成为奥斯卡最有力的竞争者。这部影片讲述了一名14岁少女在一个老警长的陪伴下缉拿杀父凶手的故事,是科恩兄弟在《老无所依》之后,再度演绎沧桑、粗犷的西部电影。同样在美国电影界名利双收的佳作,还有新生代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执导的影片《黑天鹅》。这部由著名女影星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电影,细腻地呈现了一名芭蕾舞女演员的内心世界,曾经以《摔角手》赢得威尼斯金狮奖的阿罗诺夫斯基在控制节奏与制造惊悚悬念方面的才华,也令人想起前辈电影大师罗曼·波兰斯基的风范。
除了这几部声名显赫的电影作品,本年度蜚声美国影评界的佳作还包括丹尼·鲍尔执导的改编自真人故事的山难自救影片《127》小时;荣获圣丹斯大奖、讲述一名小女孩寻父旅程的独立电影《冬天的骨头》;表现女性同性恋家庭问题的亲情影片《孩子们都很好》以及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在昆汀·塔伦蒂诺的“关照”下捧获威尼斯金狮奖的影片《在某处》——这部影片讲述一名花花公子式的男演员因为11岁女儿的意外出现,人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与前一年相比,2010年的美国影坛佳片不断,不少以小搏大、兼顾大众品味与文化追求的电影作品颇受观众的欢迎。
在2010年,英国电影人的成就也令人瞩目。除了一批旅美的导演和演员在好莱坞开拓出一片乐土,留守英伦三岛的也不乏亮眼之作,由汤姆·霍伯执导的《国王的演讲》,无疑是2010年最富代表性的英国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二战前继位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临危受命,在医师治疗下改善口吃的宿疾,得以向国民发表战时讲演的故事。正如每一部讲述英国王室故事的电影都能引发影迷的热情追捧,《国王的演讲》同样在海内外备受称赞,它不但赢得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还成为进军奥斯卡的英国电影急先锋。
在2010年初亮相于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影子写手》,虽然是由著名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执导,但也算是一部英伦气质浓郁的影片。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代人捉刀的作家应邀为英国前首相亚当·朗撰写回忆录,最终陷入阴谋陷阱无法自拔的故事。《影子写手》是一部带有波兰斯基鲜明烙印的作品,悬疑色彩、阴郁气质以及令人心跳的剧情转折,都显现着这位电影大师的艺术功力。《影子写手》也为波兰斯基赢得了第60届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银熊奖。
与热衷于现实主义题材的英国电影人不同,法国电影人更注重将反思的精神灌注于历史的记忆里。由法国导演夏维尔·毕沃思执导的《人与神》,是本年度法国电影的代表作。该片再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一起发生于阿尔及利亚修道院中的劫持、杀害人质事件,但本片的主创人员并没有强调惨烈的屠杀现场,导演用沉稳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修道院中和缓、平静的宗教生活,更衬托出修士们在信仰的支撑下坦然面对死亡的心灵历程。《人与神》在2010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评审团大奖,更成为本年度风靡法国的卖座大片。
2010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表彰这位新浪潮大师在半个世纪以来为电影艺术做出的卓越贡献。已经80高龄的戈达尔在2010年拍摄了一部名为《电影社会主义》的作品,记叙一群游客在环游地中海的豪华游轮上的言行与思考。戈达尔在《电影社会主义》中,继续保持着一种顽童的心态,毫不在意电影的既定法则。虽然这部影片依然晦涩难懂,但富于实验性的对白、摄影和蒙太奇艺术,证明了戈达尔的创作灵感始终没有枯竭,难怪美国人奉上的终身成就奖完全被老人家所无视。
与英、法等传统欧洲电影大国相比,东欧电影近几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罗马尼亚电影人在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2010年,一部名为《想吹就吹,吹得响亮》的罗马尼亚电影再获柏林评委会大奖。这部以少年犯越狱为主题的影片,继承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策略,采用手持摄影、自然光效和非职业演员增加影片的真实感觉,它所反映的东欧社会问题也得到了欧洲电影界的共鸣。除此之外,嘲讽官僚主义和政治丑闻的保加利亚电影《伦敦任务》、讲述玩具小布熊历险回到主人身边的捷克动画片《玩具熊回家路》同样是风格鲜明的东欧电影,它们与获得第60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土耳其艺术影片《蜂蜜》一道,成为2010年不可忽略的欧洲电影年度代表作。
本年度最受全球瞩目的亚洲电影,莫过于泰国影片《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这部充满神秘主义气息和灵异色彩的电影,讲述了一名重病男子寻找前世生活的故事。古老的轮回观念构成这部影片的核心思想,洋溢其间对生命的反思,也让这部影片富于现实意义。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将金棕榈颁奖给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这也是泰国电影第一次获得了这一国际影坛的至高荣誉。
在2010年,韩国电影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著名导演李沧东执导的影片《诗》捧获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诗》讲述一名热爱诗歌的韩国妇女的悲剧故事,一贯擅长表现女性心理的李沧东在这部影片中,再度刻画了一位不甘屈服于庸碌生活的韩国女性,更将一种破碎的诗意呈现在电影银幕上。如果说《诗》代表了2010年韩国电影的艺术探索,那么由李正范执导、著名影星元彬主演的影片《大叔》则展示了韩国电影的商业潜力。这部以退休特工拯救邻家少女为主题的影片视觉语言犀利凶猛,《大叔》在本土的观影人数突破了600万人次的关口,堪称是2010年度最卖座的韩国国产电影。
日本在2010年也继续保持了多元而旺盛的电影创作势头。赢得本年度本土票房冠军的影片,是由宫崎骏编剧、米林宏昌执导的动画片《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这部讲述男孩阿翔与“迷你”少女阿莉埃蒂之间纯真爱情的卡通电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既浪漫又感伤的美丽画卷。
百亿票房凸显中国式跃进
2010年,中国电影继续迅猛发展,突破101.72亿人民币票房大关。在这一年当中,共有17部国产电影票房上亿,其中冯小刚执导的《唐山大地震》和姜文执导的《让子弹飞》更以超过6亿元人民币的成绩创造了国产片的票房新纪录。在2010年,中国电影多元类型的创作方式、多方合作的制片方式以及多种档期的放映方式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一年当中,古装电影依然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类型,也是票房的有力保障。《孔子》是2010年初先声夺人的古装合拍大片,在女导演胡玫的执导之下,这部描述孔子周游列国、教化弟子的影片,是将中国传统文明以电影形式进行呈现的一种尝试。由成龙和王力宏联合主演的《大兵小将》,以战国时代梁国与卫国两位战争幸存者之间的患难经历为线索,展现人性的真实面貌。香港著名导演徐克执导《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以武则天当政的盛唐时期为背景,讲述狄仁杰断案的传奇故事。到了2010年岁末,中国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赵氏孤儿》,将今年的古装电影推向高潮。这部改编自春秋时代悲剧经典的影片,被陈凯歌赋予了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这部颇具争议性的影片,同样引发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怎样呈现在银幕之上?
此外,以《杜拉拉升职记》为代表的都市丽人职场片,以《叶问2》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功夫片,以《山楂树之恋》《非诚勿扰2》代表的爱情片,以《大笑江湖》为代表的戏仿片以及以《功夫梦》和《谍海风云》为代表的中美合拍片,都是2010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力”。
在这个飞速扩张的舞台上,粉墨登场的不止是正剧里的生旦净丑,还有入场投机的游资与仓促上阵的草台班子,都希望从这场电影盛宴中分一杯羹。大批制作粗糙、品质低劣的“山寨”电影也应运而生,冀望于群雄并起的年代里抢占先机。正是在这波鱼龙混杂的浪潮里,中国电影的生存危机也如烈日下的阴影一般显现出来。
在2010年,电影产业发展同时的盲目无序化和非专业性更加令人错愕。电影从十年前准入标准最为严苛的行业一变而为几乎没有任何专业要求的视听商品制造业。如果说曾经壁垒森严的电影制片厂体制限制了电影艺术的自由发展,但它至少维持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标准和业务体系,但是在全面放开电影制作资质的当代,旧有体制的彻底崩溃也意味着电影生产的无章可循和低水平重复。如果说上世纪的中国还出现了气势雄浑的“第五代”电影和反思现实的“第六代”电影,那么当代中国电影毫无美学思想与艺术追求的窘况显然是严重的倒退。2010年多部“雷”倒观众的国产电影,便是电影制作理念和能力崩盘的实证。
与电影产业的快速扩张相比,中国电影从业人员的匮乏显得触目惊心。迄今为止,国内正规的电影高校依然只有北京电影学院一家,而这所学院的职业教学成果也并不令人满意,一大批缺乏基本训练和专业水准的主创人员轻松上岗,以无知无畏的心态驾驭电影的生产,再以病毒式的营销宣传和绯闻炒作实现利润回收。然而与通过免费收看吸引大量观众的“选秀”类电视节目不同,终端狭窄的电影院系统必须选择有盈利价值的影片上线,而相对高昂的电影票价实际上也提升了电影观众的消费理性,很多人不会轻易为一部不靠谱的电影买票进场,而是尽量选择有一定声誉保证的电影产品,这也是本年度山寨电影虽然泛滥,却大规模血本无归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由专业电影团队运作的影片项目,在制作与发行环节同样面临多重病患。无论是广为舆论诟病的植入广告,还是新近由《大笑江湖》和《赵氏孤儿》的“偷票房”事件所显现的片商恶性竞争,都是中国电影产业在立法滞后、监管无力的现实背景下必然出现的乱局。长期以来,中国的电影监管部门更强调对影片意识形态方面的审查,并没有在电影的市场化运行和商业规范方面积累足够的经验。面对中国电影规模的爆炸式扩张,电影局的职能转变势在必行,尤其是以电影分级制度逐渐融汇审查制度,以电影法规取代行政命令,让这个已经拥有百亿规模的新兴文化产业获得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实体产业地位,已经是政商两界无可回避的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