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雪中送炭

2011-05-14 17:16钱炜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7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科技

钱炜

在查懋声的名片上,“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这个头衔,是排在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在内的所有职务前面的,足见“求是”在这位香港实业家心中的分量。

尽管曾被胰腺癌缠身,并已近古稀之年,可是为了参加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上的“求是奖”颁发仪式,查懋声还是在香港开完公司会议之后,背着双肩背包,于前一天深夜抵达天津。

作为求是基金会创办人查济民先生的长子,查懋声于4年前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要将“求是”继续推进下去。但时至今日,中国对科研领域有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科技界的状况已大不同于18年前他父亲创办“求是”的时期。抚今追昔,求是基金会该往何处去,在2011年“求是奖”颁发之际,查懋声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

中国新闻周刊:查济民先生为何要创办求是基金会,并选择以科技作为其资助的领域?

查懋声:我父亲出身贫苦。他年轻时就对科技感兴趣,立志报考浙江大学,但因为家里困难,没有念成大学,所以一直耿耿于怀。而浙江大学的前身就叫“求是书院”,求是基金会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父亲后来长期在非洲做生意,我也在海外多个国家学习工作过。我们当时就切身感到,因为身后的祖国不够强大,我们在海外就要常常受欺负。

所以,当我父亲稍稍有了些能力时,他就拼命地帮助国家,向内地捐钱、捐物。1997年之前,在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中他还跟查良镛(即金庸)合作,提出了一个“双查方案”,全力支持香港回归。

父亲重视科技,还跟他的切身体会有关。我们企业里用的纺织机器都是从欧洲、日本进口的,中国造的质量就不好。所以他就认为,中国要发展,光靠农业不行,要靠工业,而工业又倚赖科技。因此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支持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求是基金会的价值观是什么?

查懋声:求是的基本哲学就是“脚踏实地,雪中送炭”。从创办以来,我们没有向任何人要过钱,都是自己拿钱出来。这么多年来,基金会也不做任何宣传,所以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求是”。我们的出发点并不是要把我们企业或家族的名字宣扬出来,而是要继承我父亲的遗愿,真正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做些实事。

此外,“求是”这么多年来,一直重视对青年学者的支持,这是基金会的顾问们和我父亲的共识。当时他们就分析,为什么美国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出来,而中国没有?其中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美国在科研方面不论资排辈,鼓励年轻人创新,谁做的研究好,谁就能得奖,这样,年轻人才有动力。而中国当时的体制中,一个研究团队,得奖的人往往是年纪最大的、当领导的。所以我们就要重视奖励年轻人,像这次获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的,就有名不见经传、刚毕业的博士生,但他是一篇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

中国新闻周刊:“求是”发展到今天,遇到什么新的情况?

查懋声:在刚刚设立的时候,“求是”是一个大奖项,可是现在与中国官方目前的科技奖励力度相比,现在算是一个规模比较小的基金了。近年来,国内基金会也多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怎样做才能“雪中送炭”,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问题。

由于求是基金会这么多年所取得的成绩,我们在业界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因而也有一些朋友问我,“可不可以跟你们一道去做?”所以我在想,“求是”将来可以成为一个平台,或者催化剂。假如有人捐钱,我们把他的名字跟“求是”放在一道,借助更多人的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新闻周刊:这是否意味着求是基金会打算从家族性质走向半开放的社会性质?

查懋声:巴菲特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的钱都交给比尔·盖茨,让盖茨基金会来管理,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我们“求是”今后能不能也借鉴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可以尝试。但具体说来,要有什么样的管理体系,基金会今后是什么架构,还需要我们好好商量。

中国新闻周刊:那么如果要开放,基金会将具体怎么运作?

查懋声:我父亲94岁过世的时候,他别的没有多说,就跟我说,你一定要把“求是”做好。所以我在一两年前,也曾尝试过用新的架构来运转基金会,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现在我们还在摸索阶段,还在走第一步:把自己的基金管理好。

管好了自己的基金,我们才会考虑要不要接受别人的,假如接受的话,我们要花多少心血,怎么跟人家交代。所以我现在请了内地著名的经济学家金立佐、还有香港城市大学副校长王世全教授等专家来帮忙一起商量。

最后,谁来评奖,把奖发给谁,这很重要。找最好的人来评奖,我们的奖才有价值。这一点我不担心,“求是”的顾问,包括已经过世的陈省身先生,都是国内外最优秀的华人科学家。

现在,随着我们的顾问年纪愈来愈大,我们需要继续寻找最好的专家来参与。

中国新闻周刊:说到评审人,“求是”是如何凝聚这么多一流科学家为基金会工作的?

查懋声:这要感谢我的弟弟查懋德,他当年和我父亲一道去一一邀请基金会的顾问,虽然不能说像刘备请孔明那样三顾茅庐,但也是非常有诚意的。其中,周光召先生是我父亲亲自邀请的。他那时是中科院院长,并且学术成就也非常大。此外,还有陈省身、杨振宁、李远哲、简悦威、何大一、姚期智等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对我父亲的人格、价值观念都十分认同,所以他们也拿出了尽可能大的精力和能力来支持“求是”。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求是”资助的对象和方向会不会有所调整?

查懋声: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回答的问题,因为获奖人不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能出的是钱和时间,能请最好的人来管理。但是要资助谁,应该由评判顾问来决定。

我还想强调,不论将来基金会的运作机制怎么变,由顾问委员会独立地评奖,这将是我们一直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实习生薛雨萌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科技
笔中“黑科技”
旅行的没落
文学已死了吗
与感冒相处的日子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