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凡
想和巴菲特一样,既爱喝可口可乐又能做可口可乐的股东?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距离推出越来越近,实现这一愿望已经并不太遥远
“在这儿,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
5月20日,上海2011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预告了酝酿两年多的国际板即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这也是证监会高层首度预告国际板即将推出。
此前,根据2009年第二次中英经济财政金融对话达成的协议,中国将允许海外企业在国内上市;同年,上海宣布将推出国际板。此后,由于种种原因,国际板推出准备工作一直延续至今。
目前中国大陆股票市场分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但尚无境外公司在A股上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任荣明表示,推出国际板,中国的交易所市场就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国际主要发达国家的证券交易市场形式上实现接轨。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已经决意填补中国证券市场的这一空白。6月3日,国务院批转的国家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方面,要求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
“怎么做、做多大?”
在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看来,现在国际板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了,应该考虑的是“怎么做、做多大”。
有关国际板的交易规则目前已经基本确定。2011年5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在上海2011陆家嘴论坛上透露,国际板在技术层面已经差不多完成,但是有一些规则和程序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
《中国新闻周刊》从接近证监会决策层的人士处获悉,首批在国际板上市公司将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从香港和新加坡回归的红筹公司可能成为第二批。
安永大中华区主管合伙人梁伟立表示,第一批在国际板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都会是一些已经在中国做了很多投资,而且未来几年也准备在中国继续做很多投资的国际大企业。
与在A股上市的其他企业一样,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童道驰5月21日在陆家嘴论坛上指出,“国际板是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不是以外币计价的股票。”
国际板的上市发行规则,较此前业内预测的更为严格。
接近证监会决策层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际板将实行审批制,而非此前外界猜测的备案制度。
从1999年开始,中国股票发行由行政审批制发展为核准制。股票发行必须经由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方可,俗称“过会”,亦即审批制。5年后,2004年12月24日,在中国证监会第六届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证监会深化股票发行监管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逐步强化市场的约束机制,进一步减少乃至消除行政力量对选择证券发行人的干预,最终实现证券发行审核从审批制向备案制过渡。
此前,2009年推出的创业板在深交所上市时,也曾有过是否采用备案制的争论,但最终仍采取了审批制。
在具体的财务要求方面,根据证监会此前披露的草案,在国际板上市的公司市值在人民币30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三年净利润总计要达到人民币30亿元以上;公司发行前最近一年净利润在人民币10亿元以上。这些上市门槛均指向大型跨国公司。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史美伦表示,国际板要吸引上市的大多是在其他证券交易所已经上市的公司,均为已有一段上市历史的公司,并非IPO。
同时,对于国际板的定价机制,据前述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目前的说法是根据上市企业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折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价格进行挂牌交易。外资公司在国际板挂牌后,将实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统一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由于A股市场的新股通常采取高价发行,市盈率可达20倍至30倍,对于外资企业吸引力很大。随着国际板相关规则制定接近完成,不少外资企业表达了首批登陆国际板的愿望,并纷纷着手准备。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黄碧娟此前就表示“希望汇丰银行成为第一家在国际板上市的银行”。另外,根据路透社报道,可口可乐亚太公众关系主管Geoff Walsh称可口可乐“有兴趣寻找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机会”。
经济学家谢国忠同时认为,推出国际板,让奔驰、宝马、微软、可口可乐等百年老店来中国“安家落户”,可以使国内投资者分享这些世界级大公司的利润。
想和巴菲特一样,既爱喝可口可乐又能做可口可乐的股东?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距离推出越来越近,实现这一愿望已经并不太遥远。
吸纳热钱的“池子”
国内流动性充裕、热钱源源不断流入被认为是国际板加速推出的背后推手。
通胀压力仍未解除。今年6月5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最新预测报告,预计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可能达到5.5%,超过3月份的5.4%,创出年内新高。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流动性泛滥,热钱大量涌入中国,国内面临很大的输入性压力。
大量资金找不到出路。房地产仍在延续去年以来的严厉调控措施,受限购令影响,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需求大幅萎缩。此外,A股自今年4月以来,已经下跌了300多点。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齐向阳认为,高层之所以如此重视国际板,原因在于目前热钱的流入促使外汇占款始终处于高位,而国内的流动性充裕,急需疏导,尤其是将人民币直接疏导到境外使用。
早在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了“池子论”:即通过总量调控对冲热钱,把短期投机性资金放进一个“池子”,等撤退时将其从“池”里放出,从而避免冲击实体经济。
眼下看来,国际板正好可以充当“池子”的角色。在国际板上市的境外公司完成人民币融资后,如果通过兑换成外汇拿到境外发展业务,可以对冲相当部分外汇占款。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储蓄高利息低,多余的钱没地方去,国际板开通可以分流部分资金,也可以减轻通胀的压力。
此外,推出国际板还能满足在华投資的外资企业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早在2006年外资企业出口已经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一半以上。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赵锡军认为,在华投资的境外企业已经在中国扎下了一定根基,也建立了广阔的市场,它们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时候这些企业会提出对融资的需求。
在赵锡军看来,国际板的推出,是对外开放的长期战略中的一个部分,在此时推进国际板的建设,是因为“建立国际板的条件已经具备”。2010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727.6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而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强大的实体经济成长也一定会催生一个相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国际板的推出,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一大推力。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表示,国际板实行人民币交易规则,是人民币朝国际化迈出的关键一步。
募集人民币资金的国际板,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资者中的使用。
当前,人民币正越来越多地用于跨境贸易结算。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表明,自2009年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迅速发展,以2010年下半年最为明显。截至2010年底,已经有超过6万家企业获准参加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广至全国28个城市,涵盖了全国90%的地区。仅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贸易结算额已达360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募集人民币资金的国际板预料将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在跨国企业和国际投资者中的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赵锡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国际板平台搭建之后,中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通过投资,分享世界一流企业的盈利成果,而且能够依托股权收购实现资本到资源的替换。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通过交叉持股形式与跨国企业形成利益连体,从中获取必要的资本和非资本收益。由于国际板的风险为中国监管机构所掌控,中国资本也将得到强有力投资安全保障。
曾经一度在理论上困扰国际板的人民币资本项目下不可兑换的难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就已经“迎刃而解”。
上交所理事长耿亮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表示,国际板推出之后,国内投资者是以人民币而非外币来购买国际板股票,而上市企业也可以将人民币用于国内市场的拓展,因此不存在本外币兑换的问题。
在国际板平台搭建之后,中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通过投资,分享世界一流企业的盈利成果,而且能够依托股权收购实现资本到资源的替换。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可方便普通投资者介入,拓宽了投资渠道。
不过,随着国际板的推出,大批大型跨国公司上市,将加大A股的供给压力。
在5月20日举办的2011陆家嘴金融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表示,国际板推出条件快要成熟。从消息披露的第二天开始,A股连续8天下跌,5月23日,一根跌幅近3%的长阴线击穿2800点,年线失守,5月30日,盘中又跌破2700点,创下近4个月以来的新低。
对此,西南证券分析师冉绪表示,尽管短期内A股将面临扩容压力,未来国内可以催生积极的股市政策,对市场和蓝筹股均有一定正面影响。
国际板的推出还将加速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
2009年3月25日,上海期待已久的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案终获国务院通过。但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因此,在获批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后,上海便积极推动国际板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年5月,上海市政府宣布允許外资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现在更正式定下明年推出国际板,允许境外的公司发行A股,并以人民币计价。
2009年12月1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理事长耿亮在第八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表示,年内将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积极完善国际板的相关规则,做好技术、能源、投资者教育等方面的准备,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建设好国际板市场。
随后,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2010年2月在莫斯科参加2010俄罗斯论坛时表示,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着力推出“国际板”,以吸引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到上海来上市,有关规则预计今年年底能制定完毕,并预计在2011年推出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赵锡军看来,开设国际板只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一步。他认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很多条件,需要参与者,包括监管部门、中介机构、企业、投资者共同的努力。“世界上有很多城市都想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但成功的并不是很多,它是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才能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