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10月24日)
沉默大多数的回归
所有这一切从加拿大开始。温哥华一家杂志的编辑呼吁9月17日在纽约下曼哈顿举行示威,抗议美国商业机构精英手中过于强大的权力。然而,这场华尔街小示威却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国现象。示威者们的就业需求、公正税收和商业机构监管等诉求能否改变美国政治?所有人都拭目以待。
美国《外交政策》2011年11月
是什么让美国苦恼
全能的超级大国幻象正在耗尽美国力量,也宠坏了那些盟国;总统两任的任期限制让任何人入主白宫后首先做的是稳固自己的位置;能源消费的巨大浪费;作为经济增长引擎的财政政策的失灵;美国世界银行家地位的消逝美国正面临一段艰难岁月,如何采取行动将显得更为重要。
英国《经济学人》(10月15日)
无路可逃
各国储蓄者的处境都很可怜,经济学家指责他们不愿花钱,但同时养老保险计划却愈发吝啬。储蓄者们希望能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但每天面对的都是救助银行、主权债务危机和衰退再次来临这样的消息。忧人的现实让世界经济面对三种可能:第一,发达国家推出最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用通胀来摆脱债务危机;第二,欧洲允许希腊债务违约,引发欧洲GDP大幅缩水;第三,西方将陷入日本式的停滞。在上述糟糕的经济预期下,购买国债应该是更好的投资选择,但鉴于目前美国通胀率达到3.8%,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大。如果储蓄者不再观望,对全球经济是好消息,但在动荡的现实经济下,他们的谨慎可以理解。现在欧洲必须解决希腊债务危机,而美国要出台合适政策,既能短期刺激经济又能长期削减赤字,只有这样储蓄者才能放心投资。
震后的育儿之苦
日本《朝日时代》周刊 10月17日
地震引发核电事故之后,东京圈内有很多家庭从千里之外的九州订购蔬菜、牛奶,有些家庭做好饭让孩子带到幼儿园吃。为此很多家长要5点起床准备。
东京周边城市沉浸在一种无名的担忧中。尤其是有婴儿或学龄儿童的家庭,承受着核电站事故后的巨大压力,这些压力今后较长一段时间无法改善。
法国《巴黎竞赛报》10月13日
乔治·克鲁尼:天生爱政治
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三月十五日》中,乔治·克鲁尼饰演了一位被野心冲昏头脑的政治家。现实中他也是一位热衷于政治的明星。2005年,他曾预言奥巴马将成为下一任总统。他对政治的喜爱来自于家庭的影响。他的曾祖父曾出任过市长,父亲也曾参加上议院的竞选。在他看来政治如同下棋,局势微妙。
德国《明镜》周刊(10月17日)
重压下的孩子们
如今成长中的一代要努力完成许多事情:在学校表现出众,在家达到父母的要求,让大家满意并且让德国国家的未来得到保障。对孩子们来说,一切都太多了。他们常常顶不住压力。有些孩子,甚至一天要完成相当于一名经理的工作量。我们对孩子是否要求过高?多少野心和努力才能成就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