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与音质的折损

2011-05-14 17:16万佳欢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9期
关键词:黑胶磁带音质

万佳欢

1996年,宋柯回国创建麦田音乐,第一张唱片《青春无悔》的利润就达到100%。他当时对内地唱片业的未来信心十足:盗版会被打掉,技术会愈发先进,一切会更好。

难以想象,多年后将盗版商打掉的居然是唱片录制技术本身。不幸的是,它同时竟也把正版唱片载体一并击垮——现在,唱片无论是盗版还是正版,都很难卖出去了。

2003年,宋柯在一个音乐类网站上看到靠用户上传、完全免费下载传播的歌曲,又注意到MP3播放器出现,他突然感到“事情不好办了”。

网络海量免费曲库与更小、更便宜的播放硬件出现,其意义显然与CD取代磁带不同——当年这一技术进步是促进唱片销量的,而如今的新发展则导致了唱片的衰败。

新技术发展之于行业变革的关系,唱片业的体会要比任何一个产业都深。从粗纹唱片、密纹唱片到卡式磁带,每一次变化都会给音乐生产甚至音乐创作带来巨大影响。

虽然说技术在不断进步,录制设备越来越好,录音操作也越来越简单方便,但各种载体的音质却不能说越来越好。

最早的粗纹唱片每秒78转。因为转速太快,每面只能容纳3分钟左右的录音,人们只好把歌曲做得短小精悍。从此流行音乐的收听习惯和收听时间才渐渐标准化。不过粗纹唱片用料多、音质差,很快被淘汰。

1948年,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发明了可以长时间播放的密纹唱片,其中的立体声黑色赛璐珞质地的唱片被称为黑胶唱片,音质饱满度高,温暖厚重,受到大批乐迷的追捧。

另一方面,二战后,磁带录音技术让小型录音公司得以生存,并为1950年代独立唱片公司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小型公司的兴起直接促成了摇滚乐的诞生。磁带录音成本低于黑胶唱片,失真度高,录音质量自然大大不够,但它胜在操作极为方便——可录音的卡式磁带走进千家万户后,盗版磁带开始泛滥,唱片商人们不得不用法律手段加以抵制。

1993年,曾为王菲、那英、孙楠等歌手录歌的录音师李军进入正大国际音乐制作中心工作,当时还是模拟信号的卡带录制技术,“从做磁带母带到工厂生产环节,会有很多种因素影响到唱片最后的音质,这是不可避免的,”李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CD的录制就不会存在这种问题。”

几年后,数字信号的CD录音技术代替了磁带录音,它比后者操作更为简单,更重要的是,听众可以自由选曲。

可是CD刚刚面世时,很多人还是表示受不了数码录音冰冷的声音,嫌它刺耳、尖利、粗糙,不如磁带和黑胶唱片温暖敦厚。“那种声音有自己的特点,饱满度、还原度更好。也更加‘音乐化,处于一种自然的音乐状态。”李军说。现如今,由于收藏者的热捧,国内自1992年起就被大量淘汰的黑胶唱片售价在迅速回升,有的甚至炒到每张上万元。

1998年以后,电脑开始在录音中普及开来,一些基于个人电脑的编曲软件让个人录制成为可能。沙宝亮、杨坤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都自己搭建了录音棚,自己录制歌曲,以降低录音时间和成本。

比起以前纯手工调试的做法,电脑录音设备前、后期的编辑功能都更为强大。比如,现在的设备拥有“撤销”功能,唱错了也不怕。“现在是唱三五遍,挑出来,花半天工夫修就行了,” 曾为田震、杨坤等歌手录制专辑的录音师汪学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即使你几个字、几个字地唱,也能被修成一句话。唱不准也能用专门修音准的软件修好。”

这样录歌,自然更加节约成本,“以前可能光一首歌唱准就得好几天。”汪学勤说。李军表示,“在模拟录音时代也有类似的编辑情况,当时是把磁带剪断再接上,但远没有如今使用得这么频繁、灵活、大量。”

后期调音准等剪辑处理方式并不影响音质,但由于现在电脑里模拟合成的软件都是从过去经典的硬件、由数字断点采样一点点采下来的,还原度能达到60%到70%,录出来便比原始硬件出来的声音效果差,所以整体音质自然不比从前。

然而现在的大部分听众早已不再认为数字音频文件的音质有什么问题,“大家就是听习惯了。”李军说。

猜你喜欢
黑胶磁带音质
激活磁带,重焕新“身”
记忆中的旋律
黑胶唱片
消失了20年,中国黑胶唱片工厂复活
论现代美学思潮影响下的钢琴演奏新趋向
黑胶保养神器
耳机,你真的是用来听音乐的吗?
产品试用
要音质,不要便携麦博MD126十周年纪念版
保养磁带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