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琦
《中华帝制的衰落》是本名著,该书以其对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强调,开创了清史研究的新风气,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不衰。值此辛亥革命百年之际,重读这本剖析“我大清”从兴盛到衰亡内在肌理的新版“旧”书,显然有着新的现实意义。
美国汉学家对一个非西方社会内部运行机制的重视,代表了上世纪70年代西方学术界研究视角的转换,也即“去西方中心论”的努力。这种转换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多从研究对象的立场出发,即以所谓“同情的理解”来阐释非西方社会的近现代史,从而超越了先前盛行的“冲击-反应”模式,即以西方为“主动者”,以亚洲、非洲或中东为“被动者”的研究套路。
这一新诠释模式迅速给学术界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效果,原本成定论的历史有了翻新的可能。如日本学者滨下武志在其《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里就开宗明义地提出,近代亚洲经济圈的形成绝不仅是因西方到来而“开港”的结果,而毋宁说是在朝贡贸易体系基础上生成并演变的前近代亚洲经济圈“容纳”条约体系的过程,在此演变过程中,作为“外来者”的西方,同样要面临并消化“亚洲的冲击”。
在这些史学新进展的鼓舞下,“翻案文章”的视界迅速前移。原本被视为中国近代落后肇因的“腐败奢靡、文化停滞”的18世纪,在美国学者韩书瑞和罗友枝所著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中成了中国近代早期最有活力的一个时期。在他们看来,18世纪中国社会的活力体现在向边远地区大量移民,对外贸易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商品化、城市化以及社会和物质流动的加强有助于松动原来固定的社会地位,并使社会分层更加多元化”。而这一时期学术上的成就,为中国近代的各门学术奠定了基础,商人的往来活动以及他们扶植培育的城市文化也有助于清帝国的统一和整合。
似乎仅仅强调“社会活力”还不足以颠覆人们既往的认知,法国学者魏丕信在其《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中以1743~1744年直隶赈济灾荒为实例,为人们刻画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形象——迥异于此前人们所熟知的“商品经济压抑者和妨碍者”角色。在魏丕信看来,18世纪的清帝国政府具有相当的积极精神,在管理经济方面具有“高度组织能力、权威性和效率性”。
至此,人们不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既如此,中国乃至亚洲为何会陷入“落后挨打”的地步呢?作为“去西方中心论”史家的新锐代表,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其《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的发展》里给出了市场制度之外的答案——煤和新大陆。对煤的大规模使用和新大陆原材料的掠夺,以及新大陆对欧洲过剩人口的分流,才使得欧洲能够免于陷入中国式的人口土地危机,并走上工业化的道路。这无疑是一个相当给力的解释:原来中国乃至亚洲的落后更多是因为运气太差,没有发现煤的妙用,也无新大陆来释放生态压力。至于为什么欧洲能够释放煤的生产力,为什么是欧洲发现了新大陆,则成了一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演变至此,新清史乃至新汉学对历史的自洽性解释已有矫枉过正之嫌了。无论怎么侧重于中国的视角,在魏斐德的眼中,中华帝制毕竟“衰落”了,否则辛亥革命何以发生呢?★
《中华帝制的衰落》
[美]魏斐德
黄山书社
定价:32元
《民主是个技术活儿——英国民主生活走笔》
李梓新
南方日报出版社
定价:25元
作者考察了现代政治民主制度的发源地英国,系统而具体地介绍了这个政治制度以及它所依存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一种“ 生活化” 的解读。
《永远的朝内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新版)》
王培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
定价:35元
冯雪峰、聂绀弩、牛汉、绿原、舒芜等名字不仅深深嵌入了风云激荡的中国现当代文化和文学的历史,而且也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息息相关。
《追忆双亲》
丁东
中国工人出版社
定价:35元
这是27个关于父母与时代的记忆的一本书。特殊年代独特两辈人的关系,现在看来,是那么不可思议,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为欧文·米尼祈祷》
[美]约翰·欧文
文化艺术出版社
定价:45元
小说的主人公欧文·米尼先天不足,身高不满150公分,却资质过人。他自认“在命运的安排下”负有济弱扶倾的重大责任,注定须执行上帝“托梦”指派他的救人使命。
《阮郎归》
吕新
中国华侨出版社
定价:26元
这是一个横跨古今千年的故事。以“四叔”与“我”两个死去的魂灵在阴间相遇、等待投胎的过程,各自叙述过往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