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天才也是训练出来的

2011-05-14 17:16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扎克哈佛伯格

薛 涌

我出了本书《天才是训练出来的》。有网友马上“开骂”:“这题目是个忽悠”。在中国这个崇尚教育的社会,通过勤学苦练来成才本属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何时连这样的信念也成了“忽悠”?

再深一想,自己未免大惊小怪了:讲“天才”其实就是讲“成功”。后者是前者的果实。当一个社会游戏规则不清、成功没有可预期的路径时,成功中的真才实学成分就越来越少,权力、关系、运气的成分就越来越多。这最终导致人们对才能的误解。如果你说天才可以训练出来,人们会笑话你是不懂事的堂·吉诃德。有位网友就这样质问:“你自己是天才吗?给我练出来看看! ”

我则会毫不退却地反问:“第一位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是不是天才?”恐怕大多数人都同意他是天才。那是位希腊人,在首届奥运会上为东道主获得了唯一的金牌,顿时成为民族英雄。如果把他的成绩按当今马拉松的里程换算,那就在3小时8分以上。他创造这一成绩时23岁,年轻力壮。我今年将过50岁,正想以跑马拉松来纪念一下,目标就是这个“天才”的成绩。如果我以大一倍多的年龄实现这个目标,难道不能证明自己是天才吗?

在当今的时代,这其实是个非常普通的业余成绩。70多岁年龄组的世界纪录也在3小时以内。这并非现代的营养把五六十岁的普通长跑爱好者造就得比一百多年前的世界冠军还强壮,而是现代社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在一百多年前,人们还普遍相信马拉松属于少数天才,普通人涉足会有生命危险,更不用说中老年和妇女了。如今呢,人们认为这种能力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如果时光倒流,那么不仅是我,而且成千上万的中年妇女都有实力在第一届奥运会上竞争马拉松金牌。

这让我想起另一则新闻:《时代》周刊去年底把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选为“2010年年度人物”。扎克伯格不久前来中国度假,在媒体上也引起一阵骚动。扎克伯格似乎给许多人提供了一个“天才”范本:只要脑瓜像他那样好使,即使是网游也能在二十几岁玩儿成亿万富翁,根本不需要训练。否则他为什么从哈佛辍学呢?

可是,如果我们深度追踪,就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在某种程度上,扎克伯格属于“赶上运气”的人。他所成就的事业,在成千上万的人的能力之内。只是要成为这成千上万中的一员,还是离不开训练。

根据《纽约时报》最近的报道,一对叫Winklevoss的孪生兄弟和他们当年的哈佛同学Narendra在2002~2003年就开始缔造社交网站“哈佛关系”(Harvard Connection),并雇佣正在读大二的扎克伯格给他们编写程序。但是,扎克伯格迟迟不交工,到2004年2月自己突然推出了Facebook。这三位前雇主立即起诉他偷窃。尽管几年前Facebook为此支付了高额赔偿,但三人仍然坚持打官司。此事孰是孰非也许要留待法庭决定,但这个案例至少告诉我们,Facebook的创建绝非媒体中的“神话”那么简单。

我们需要考察的是,这些“80后”的人杰究竟是天生的,还是训练出来的?扎克伯格高中就读于美国最好的一所私立学校Phillips Exeter Academy,在数学、天文、物理和古典研究等多项竞赛中获奖,高中毕业时已通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并以信口引用荷马史诗中的章句而著称。在初中时,父亲就亲自教他软件程序,后雇佣专家指导其深度训练。到了高中时,他则到大学选修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就算他在20岁生日前从前辈那里“偷”来了Facebook,但到那时他的童子功已经修炼得很深。再看Winklevoss兄弟,两人6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并创立网站公司,另外还接受了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训练。他们甚至还是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赛艇选手。当Facebook在“偷”了他们的果实时,他们在互联网这行已经磨练了10年。

从微软、谷歌,到Facebook,近几十年美国以创新经济为核心的高增长,大大得益于从比尔·盖茨到扎克伯格等一批IT精英。这些“时代英雄”的成长遵循着一个惊人相似的模式:训练——从小就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在美国财富增长最快的,也恰恰是这些人。所以,不仅“天才是训练出来的”,财富也是训练出来的。我所担心的是,在中国这种以开发商打头阵的财富生成中,类似的高强度训练的成分太少。年轻人如果找不到训练出来的天才作为自己的楷模,就会把训练当成忽悠。而一个不崇尚以艰苦卓绝的深度训练来挖掘人的潜能的社会,则很难维持长久的竞争力。★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学者)

猜你喜欢
扎克哈佛伯格
我的爸爸叫焦尼
冬天的画稿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小刺猬的水果梦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