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喜坤 赵沛林
阎连科的小说《风雅颂》无疑是向2008年的中国文坛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评论界对这部小说褒贬不一。尽管阎连科称“我不熟悉大学,如同大学的人也未必知道什么是大学一样。我在《风雅颂》中写的是‘我的大学’,‘我的乡村’。但我的乡村,不是大家说的底层叙事中的乡村;这个乡村,也连接着大学背后的伟大传统。我在这个传统或者承载了传统的典籍中想象着大学。我的‘乡村’和‘大学’由此而不伦不类。”①表面上看,这好像仅是一个对“大学”的个体性的想象和认知,但人们却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部小说毕竟对中国当代大学存在的种种“传统”进行着拷问,如牛虻吸血一般让“大学”在痛后得到清醒和反思。所以,无论是愤青毁书也好,还是誉其为中国文坛的又一部奇书也罢,《风雅颂》之现实意义都不容忽视。然而,人们在评论这部小说时,过多地是对作品主题的关注,而未重视《风雅颂》的创作艺术,尤其是作品的语言艺术,淡化了作品语言对突出小说主题的作用。在这部小说中,文中那种QQ式的对话模式,同时间对话的错格现象以及刻意对语言合作原则的破坏,使得小说中人物对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当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网络聊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通讯交流方式,于是,伴随着QQ聊天工具而产生了QQ式的聊天语言。与传统交际方式不同,QQ语言也是一种广义上的刻写语言。尽管聊天者所处的空间不同,但是谈话时间却相同(留言除外),所以,最后双方交谈的内容是以文字符号形式出现在聊天的对话框内。如:
春之声 20:20:20 你怎么才来,干什么去了?
叶知秋20:20:21 你今天面试如何?
春之声 20:20:25 我都来等你半个小时了!
叶知秋 20:20:30 我去你面试的公司找你了!
春之声20:20:32 还可以,在等通知。
从上面例子的对话和信息发出时间可以看出,尽管是在同一时间聊天,对话双方却同时拥有两个空间——即共同对话空间和个体独立空间。又因同时发问或打字速度和网络传输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使对话框内的对话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双方对话的问答出现了“错行”。然而,即便是出现了错行现象,对话双方却不需要再次发问也不需等待对方重复回答,而能够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QQ式对话模式”。
但是,QQ式对话模式并不是网络交际的专利,这种“答非所问”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可以见到。例如:
豆豆:爸爸,我要看《米老鼠和唐老鸭》,行吗?
爸爸:豆豆,明天要交的手工完成了吗?②
在这段对话中豆豆问爸爸可不可以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爸爸却没有直接回答是与否,而是以问代答,把自己的意见委婉地表达出来。这种回答方式比直接回答的效果要好得多,比较适合儿童心理教育。这样的对话也是一种错行,是生活中QQ式对话模式。
艺术的创作可以分为心理型和幻觉型,即有意识和无意识创作。③如果说网络的对话模式是无意识的书写,爸爸和豆豆的对话是有意识的回答,那么《风雅颂》中的人物对话则是心理型和虚幻型的结合。在整部小说中这类QQ式的人物对话时时可见,处处可闻。
(1)我说她是初四寻短的?
村长说这对联都是学生娃们编写的。
我说写的不错呀。
村长说就死在初四半夜里。p181~182
(2)我说你虚岁十八了?
她说明天考语文。
我说没事的,你肯定比别人考的好。
她说人一到十八岁,就成大人了。p233
(3)我明知故问的说,校长叫我什么事?
程主任笑了笑,说这走廊上有甲醛的气味你闻没闻见?
我说到底是什么事?
他说这甲醛的气味太浓了。p067
(4)我说我的课讲得真的那么差?
他们说杨教授,你看所有的学生都走了,这里只还有我们十几个留下来给你撑面子,你不掏钱请我们看一场电影吗?p049
(5)我说,茹萍,这家里的钥匙你不能给我一把吗。
她说,算我赵茹萍对不起你了,杨科,你好好想一想,有什么要求和条件,你可以全部提出来。
我说,哪间房子是我的?
她说,我上课去了,有事你把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
我说,你不给我一把钥匙我要出门了怎么办?
她说,你这次回来,也算一次机会——我现在是影视系主任。包括职务、荣誉、还有钱你有要求了都可以提出来。p296
(6)我说你答应过我,你再不做这样的事情了呀。
她说把行李放这里,先给你烧一壶开水吧。
我说你答应过我,再也不做小姐的事情了。
她说我还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做小姐的不敢回家过年呢。p181~182
(7)他说你干啥?
我说我是教授。
他说哪里人?
我说我真的发现了一座诗经古城和一片到处都刻有古诗的古村落,不信你们派人和我一道去看看,可以录像也可以拍照片,公诸于世后一定会成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你们不信吗?
你尿吧,他说看你是知识分子的份上,实在憋不住,就下不为例让你在这尿一泡。
综合上述对话例子可以看出,从日常生活到网络交流再到文学文本,QQ式对话的现象到处存在,具有很强的操演性。究其实质,造成这种对话错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对话人违反了语用学当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语言学家葛莱斯在196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人与人对话能够顺利进行的原因是对话双方都受到特定的对话限制,这种限制要求对方都要遵守一定原则,这就是合作原则。其后在1975年出版的《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葛莱斯又在合作原则的框架下加入“量的准则”(提供对方所需信息,不提供冗余信息)、“质的准则”(要讲真实的话)、“关系准则”(所讲的话要有联系)和“方式准则”(讲话要简练、清楚、有条理)四个方面,规定了为准确、有效的进行交际,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要采取合作的态度。④合作原则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应用十分广泛,为区分生活中这类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和文学作品中违背合作原则的QQ式对话,我将后者指称为文学语言的“错格”。
“错格”一词原为纺织术语,是指纺线错行,现多用于“十字绣”中。错格也常用于电脑操作中简述,意思为错误格式化。此外,电影放映中有时也使用这个词。本文中,我们将错格这个词移植到文学创作中,专指那些在文学作品中违反语用学合作原则的QQ式对话。索绪尔把逻各斯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即智慧和语言,⑤对话的错格也是一种逻各斯,对话双方并非所问非所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逻各斯,并且是双重逻各斯(双方的对话既有关联又无关联)。这样,文学中对话的错格就应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主体唯一性,要求错格主体必须是在文学作品中违反语用学合作原则的错行对话。这是错格存在的前提,是与网络语言和生活语言中的对话错行区分开来的。
2、时空同一性,对话必须发生在同一时间,对话双方必须拥有共同的空间。错格要求对话时间必须一致,可以连续但是不可以中断。要求有“共同的对话空间和个体空间”,这是与网络QQ对话模式的“同一对话空间而不同个体空间”有别的。
3、双重叙事性,对话的话题必须是双重的,偶有多重的。文学语言的错格要求对话主题双重或者多重,如果叙事主题单一,有问有答,那么就形成不了对话错格现象。
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够被称为文学文本中的对话错格。
在《风雅颂》中,阎连科刻意违背对话原则,造成一种人物对话的错格,从而赋予作品中人物独特的品质,并从多方面揭示出人物的心里活动。
违背语用原则的对话错格现象在许多作家的笔下都有所呈现,在阎连科以往的作品中也曾使用。但是,这种错格的对话出现在一部小说中多达将近三十次,这不能不说明作家对这种表达方式情有独钟。在小说《风雅颂》中,对话的错格不是以固定的方式一成不变,其作用因环境不同、语境不同、心态不同、身份不同而不同,是以多点延伸的根茎⑥的形式出现的。表现在:
1、打乱对话顺序,违背方式准则,纯网络聊天式的对话
这种方式在作品中出现得比较多,在对话中通常是出现两个话题,是由对话双方分别提出的,但常常是先提起话题的一方先回答后提问的一方的问题,接下来再由后者回答先前自己提出的问题,尽管对话方都得到了各自需要的答案,但却打乱了对话的顺序,显得条理不清,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如例(1)和例(2),如果把每一个话题的提问和回答用字母来表示,这种错格则可以表示为ABBA式。即在例(1)中,“我问玲珍是何时死的”是A,“村长说对联都是学生娃们编写的”是B,“我说写的不错呀”是B,“村长说就死在初四半夜里”是A。ABBA式的对话错格较你问我答的AABB式传统问答对话优点就在于,它把表层语义毫不相关的两个话题联结起来形成一个深层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表达出双重语义,反之,例(2)中的十八岁和考语文是很难在同一语境中有机并存的。
2、刻意回避另一方的提问,合理利用礼貌原则的对话
在对话中,一方提出问题,但是另一方却刻意回避,环顾左右而言它,不去回答。对话违背了关系准则,例(3)和例(4)便是这种类型。双方的对话没有任何联系,所不同的是,在违背关系准则的同时,例(3)还违背了礼貌原则。⑦在例(3)中,如“我”(杨科)和程主任的对话,无论“我”怎么追问校长叫“我”什么事,程主任都只谈论甲醛的气味。程主任和“我”的对话是没有礼貌的,不礼貌的信念表达非常强。而例(4)中却相反,在违背合作原则时是充分运用了礼貌原则,为给杨科教授留面子,避免尴尬而转移了话题。作者用此类对话预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作用,如例(3),预示着校长找杨科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种错格用线条可以 表示为两条逆向平行线,如示:
3、双方都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对话
这种错格是一种双重话题的平行推进,谈话双方违反了关系准则,从表面上看似乎对话没有联系,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看似像菜市场中卖菜者在各自吆喝各的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但实际上双方的话题是有搭界之处的,是有交叉点的,有点甚至就是同一话题。在这里,作者把原本两个可以单独陈述的语段放在一段对话中,用错格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凸显出对话双方的紧张关系和不可调和性,同时又在看似交叉混乱语义表述中生成话外音。如例(5)中“我”和茹萍的对话。双重话题的平行推进用线条可以表示为:
4、所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对话
在《风雅颂》中,有一类对话对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无论对方转移话题与否,答案都是此在的。如例(4)中杨科和学生的对话,学生没有直接回答杨科的课是否差,仅因给他撑面子让他请看电影,就已经回答了他的问题,因为答案是显性的。有的提问方则是以问代答,自问自答,如例(6)中杨科和小杏子的对话。在这里,话题一次次被转移,叙事的线条一次次被割裂、被肢解,但是并没有影响对话向前发展,最后,双方还能重新回到同一话题上。
5、于荒诞中凸显反讽的对话
正如刘再复评价阎连科的作品一样,小说“让读者看到的不是滑稽剧,而是非常透彻的精神真实”。⑧被冠以荒诞主义佳作的《风雅颂》,除了杨科杀人而不被抓和在长安街撒尿警察不管外,并没有太多的可以认定为荒诞的内容。小说的结尾,杨科在长安街公安部的围墙撒尿时被警察发现,双方对话极具反讽意味!见例(7),这段对话违反了合作原则中关系准则和量的准则,当警察问杨科的行为时,杨科回答的是身份,问他籍贯时,他却大谈诗经古城。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最后竟因为杨科是教授而破例被允许在公安部的围墙边撒尿。这类具有反讽意味的对话和事例在小说中随处可见——说实话的正常人被当成精神病,承认杀人却没有人相信,大学生不愿意听的讲座而精神病人和小姐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在公安部围墙边撒尿警察都不管。在这里“错格对话的比喻毁灭了独白的比喻,并通过将叙事线条双重化,毁灭了线条的统一性,剩下的只有处于模糊状态下的反讽之颤动、不受任何逻各斯控制的语言机器之运作,以及反射不出任何脸像的一面镜子。”⑨在《风雅颂》中,人就如同站在一面镜子前面的镜像,根本分不清自我。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风雅颂》中对话错格有多样形式和多种作用,既有ABBA式QQ对话模式又有正反逆向的双线回避提问的对话,既有双重话题的平行推进,又有答案此在的自问自答。不仅可以显示话外音又可以预示人物命运,不仅可以分析人物心理又能体现出反讽意味。于是叙事线条(话题)被不断地提出,又被不断地肢解,不断地转移,不断地糅合。然而令人叹服的是,在每一次对话的结尾,所有对话的叙事线索都自然重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的疑问,没有任何的重复提问和回答,一切都是完整的、自然的、和谐的。
阎连科小说的语言一直是其创作的一大亮色。在《风雅颂》中,作家除沿用了他十分见长的色彩的诗意语言外(用通感将视觉所见的各种色彩信手拈来使用在听觉、嗅觉、触觉方面),几乎通篇使用了这种违反语用学中合作原则的错格对话。并且,一如后现代派作家创造性地对传统语法规则进行了突破和颠覆,同早期小说《日光流年》、《受活》、《母亲是条河》等相比,《风雅颂》中对话部分和引言部分竟然没有一个引号。难怪人们惊叹他的语言灿烂一如从前,让人应接不暇。⑩
作家是酿酒师,评论家是品酒师,固然好酒不怕巷子深,但嗜酒者还多要靠品酒师去领会这酒中的真谛。⑪故而,领会阎连科小说语言的特色,有助于我们对其作品的深刻理解,研究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解读分析能力。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编号:10552107)阶段性成果]
①阎连科《风雅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②池昌海《现代语言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61。
③古斯塔夫·荣格《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219。
④H.葛莱斯《逻辑与会话》[M].句法学与语义学:言语行为第3卷,P·科尔和J.摩根主编,纽约,学术出版社,1975:41-58。
⑤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⑥ Gilles Deleuze&FélixGuattari.Anti-Oedipus[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3。
⑦ 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80~132。
⑧⑩阎连科《风雅颂·扉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⑨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1。
⑪马云《端木蕻良与中国现代文学·序》[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