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保家 唐文丽
龚保家、唐文丽: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分为10类。除“民俗”一类中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带有全国性外,绝大多数项目都带有地域特色。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产陶瓷而著称的古老城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发展历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景德镇制瓷史上留下的与陶瓷相关的非物质的文化语境。它是一种心手相传的,无形的文化。在民间口耳相传,或通过文字,图案等固定形式记录其存在。
作为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德镇瓷业习俗,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也同样具有典型性和杰出价值。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几乎家家以经营瓷业为生存根本。制瓷业的习俗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瓷业习俗也成了城市民俗。历史的悠久性、体系的完整性、文化的渗透性、特征的鲜明性、内涵的进步性都影响了景德镇在世界手工业生产习俗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采集制作陶瓷原料所用的技术,如打磨矿石所用的水车敲打技术;泥料、釉料分池滤净技术;制作瓷器所用的制瓷技艺;绘制装饰瓷器所用的彩绘技术,如釉下彩、青花、青花釉里红、釉中彩、釉上彩等(釉上彩极为丰富,有新彩、粉彩、古彩、描金、综合装饰);以及制作各种窑炉的技术。由古至今,窑炉发展演变,一步步迈向先进合理科学。景德镇各种传统颜色釉的绘制技艺,传统陶塑捏雕刻画技艺,传统玲珑瓷的制作技艺,传统特种瓷的制作技艺,传统制瓷工具的制作技艺,传统瓷业习俗等皆得到认可。“景德镇”三个字就是标志性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中,有“民间美术”一类,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在中国民间美术中独树一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景德镇与其他产瓷区有很大不同,它具有综合全面的制瓷种类,精深的制瓷工艺。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有“陶窑”、“霍窑”的民窑记载。到了明代,景德镇民窑的生产规模在全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到清代,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藉此食者甚众。”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角度分析,景德镇陶瓷的制瓷文化是灵活的,不同的泥土、矿物、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的制坯、成型手法,受主观条件或客观条件的约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亲临景德镇考察,把景德镇制瓷技艺写进了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是叙述总结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的名言。书中还有“造瓶”、“过利”、“汶水”、“过釉”、“打圈”、“烧窑”等插图。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奉皇帝旨意,按宫中交与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是对景德镇清代制瓷技艺的形象精辟的介绍说明。
景德镇陶瓷同时具有传承性。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传承的文化。传承形式多种多样,或浅或深。传统陶瓷手工技艺和其它手工技艺一样,不仅仅是传承在书籍记载和口头讲解上,而是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为前提而服务于生产的,其产品主要是日常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制瓷手工技艺的经验和技术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掌握。只有在不断的制作过程中才能理解材料的特性,掌握技术的手段,控制手感的分寸,创造物品的样式。
景德镇制瓷技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承:
第一,作坊式传承。也就是作坊中的师傅将自己传承下来的制瓷等手工艺传承给下一代,这是一种单纯技艺的传承。虽然直接,但由于当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情况,这是相对落后的传承模式,容易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从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
第二、学校,研究所传承。这两种传承模式是最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学校中,学生可以继承各方面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所以集成具有高效性,学生人数多,致使传承具有广泛性。研究所传承为高端性传承,具有针对性,高端性等特征。
第三、公司,工厂传承。在看重技术,知识,人才的当代社会,公司工厂会给自己的员工培训,使之有专门的技术。这种传承为经济型的。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所以传承将具有高效性竞争性,员工所继承的技艺也将得到充分展示。
第四,民间传承。民间传承主要传承传统瓷业习俗,瓷业故事等大众性,趣味性文化。民间主要以“口口相传模式”,这种传播具有直观性,快速性,广泛性,世俗性。在旧社会是非常好的传承方式,但在相对浮华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承的优势容易失效,易出现烟消云散的状况。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体现民族文明的财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由于经济的驱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具有相当的片面性,一些容易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技术工艺得到很好的重视,而一些风俗文化则被冷落。特别是一些传统的瓷业术语更是很少有人提及。如“窑青率”指的是一蜜瓷器的成品率,再如现代景德镇依照沿用的瓷器测量单位“件”,是民间师傅的用语,青年学生普遍不知其意,特别是一些瓷文化中的吉祥用语,吉利数字,现在亦不被重视,这是一种文化的遗失。
传统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利用传统技艺的必经途经和最佳方法。景德镇制瓷手工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地保持传统物质,尽力保持它的当下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符合时代”、“落后的传统”将消失灭亡;另一种则是主动吸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方面,使之转化为现代“有用的”文明,或把代代文明注入传统,使之符合时代成为现代文明。
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以及保护措施的理念逐渐建立,这种理念的深入是做一件事情的必备条件。如:1905年日本颁布《文化财保护法》中提到了无形文化财保护。首次触及了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随着人们对自身文化与历史的审视不断加深,尤其是对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关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深入和提升。
同样,对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也非常重要。对传承人的保护包括对其本人的保护,还包括对传承机制的保护,应当综合采用公法和私法的保护方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传承人所传承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很好的转换成货币,造成其传承的积极性降低,所以一定的经费支持也是必要的。市场调控机制也应发挥好的扶持作用。
相对于国家政策保护和对技术传承人的支持来说,国内博物馆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博物馆普遍是一种接受和乐观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为博物馆扩充了观念与视野。引发了其功能的延伸,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价值开发已经成为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环节。景德镇一些博物馆就已经在做这一系列事情。如古窑陶瓷历史博物馆,馆里陶瓷文化传承以及制瓷技艺的传承都在很好地进行。各种工艺传承人在馆里示范,给游客宣传讲陶瓷文化,这也是保护支持传承人的极佳方式。
景德镇的陶瓷无形地滋润着人类文明的大树。它的存在使人类生活更为丰富,世界文明更为繁华。同时,它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珍贵的中国瓷器,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和世界意义的。目前社会对其存在以及价值的认识是相当不够的,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关注和保护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1.《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第35号),2005年。
2.周仁、李宝治:《景德镇历代瓷胎釉和烧制工艺的研究》,轻工业出版社1983年版。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
4.江华、白光华:《景德镇陶瓷文化遗产解读》,景德镇文化(文物)局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