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60例临床观察

2011-05-07 04:40李艳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1年3期
关键词:花素泻法颈性

李艳文

(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医院 天津301800)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眩晕,以反复发作性头晕为主诉,是临床常见病,40岁以上中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多伴头晕头胀、颈部僵直及恶心呕吐、胸闷心慌、视物不清、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多普勒脑血流图检测是目前评价椎动脉型颈椎病脑血流状态和血流量的有效方法。笔者自2008~2010年用针灸合药物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与单用药物治疗的60例作对比,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住院患者,治疗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27~69岁,平均6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6年。对照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30~72岁,平均6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5年。

1.2 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为4型:痰浊中阻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肾阳不足型。西医诊断标准:(1)与头颅位置密切相关的眩晕,头颅转动及过屈过伸等诱发或加重眩晕,并排除其他原因(内耳疾患、脑部炎症、出血、外伤、高血压、低血压、全身性中毒、眼源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所致眩晕者;(2)X线摄片有颈椎骨质退化性改变与增生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针灸合药物治疗。主穴:颈椎夹脊穴及风池、百会、大杼。颈椎夹脊穴在C3~5棘突下旁开0.5寸处进针,直刺骶关节突骨质。小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以酸麻胀重感能忍受为度,深1~1.5寸。配穴:痰浊中阻型加双侧丰隆、中脘,用泻法;肝肾阴虚型加双侧太冲、三阴交,用泻法;气血亏虚型加双侧合谷、足三里,用泻法;肾阳不足型加命门、双侧肾俞,用补法。留针20 min,针灸治疗每日1次。药物予灯盏花素注射液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单用灯盏花素注射液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15 d为1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查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达到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减轻,查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减轻,查TCD提示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没有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性。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化性变,引起椎-基底动脉痉挛或狭窄而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成。属中医“眩晕”范畴,历代医家有“无虚不作眩”、“无风不作眩”之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凡五脏之气血精华、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一旦受到外邪或内伤之干扰,便会产生眩晕之症。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由于颈椎椎体失稳或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或压迫椎动脉,以致血管狭窄扭曲,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眩晕。针刺颈椎夹脊穴C3~5、风池穴可起到缓解肌肉痉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供之作用;百会为六阳之会,能开阳益气、熄风潜阳、益髓定眩、通督解痉;大杼为骨之会,能壮骨益髓,调节颈部肌群张力,使颈椎重新恢复自身的动态平衡。痰浊中阻型配丰隆、中脘健脾止呕,利痰湿;气血亏虚型取足三里、合谷以健脾胃、益气活血;肝肾阴虚型取太冲、三阴交滋阴清火、补肝肾;肾阳不足型取命门、肾俞以温补肾阳。灯盏花素注射液主要成分是菊科短葶飞蓬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总黄酮。《本草纲目》记载:灯盏花有散寒解表、活血舒筋、止痛消积等功能。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该药能轻度强心,扩张微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脑局部血流灌注。经临床比较,针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

猜你喜欢
花素泻法颈性
灯盏花素分散片溶出度检测方法的改进
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芒柄花素的现代研究进展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制剂新技术在灯盏花素研发中的应用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