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进步需要理性的媒体环境

2011-05-04 12:35周海平
声屏世界 2011年3期
关键词:正义理性

□周海平 蓝 蔚

三十多年来,中国走过了西方的百年历史,巨大的变革之中,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不同文化心理特征在这里历史性地遇合、纠结,并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催化下,生发出各种价值观的摇摆不定,带来了文化心理层面的各种风险:平均主义心态复发,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社会焦虑加剧,社会隔阂加深等等,增加了社会动荡的风险。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变化,媒体应清醒地认识到:媒体不是自由市场,不能由着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进出,媒体必须把好关。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理性的媒体环境,需要事真、理真、情真的理性传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正义性和人文关怀是媒体应秉持的基本理念,是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了非理性的话语权暴力倾向,助长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暴力现象。这种现象如果不遏制,将给接下来的社会改革造成障碍。

真实具有相对性,客观公正才有理性的判断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但什么是真实?构建真实需要以事实为依托,但又离不开主观性。马克思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 “只有从相互矛盾的论断中才能得出历史的真实”的基本原则。质疑是最有可能获取真相的途径,也是新闻记者应具备、应坚守的基本素质和精神。只有通过多方采访获取信息,从矛盾的多方面去追求事实真相,媒体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理性的判断。

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相应地,传播主体、传播目的更加复杂化,新闻事件能通过各种渠道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并形成舆论力量。新闻媒体如果没有理性的传播和客观公正的报道,事件就无从判断并将陷入泥潭。2010年7月14日,香港《壹周刊》以“霸王致癌”为题,宣称“霸王”洗发水含致癌物质二恶烷。当天,“霸王洗发水含致癌物质”的消息在没有得到核实和求证的情况下,几乎是以通稿的形式在内地各媒体上转载,消费市场上已成惊弓之鸟的民众反应强烈,霸王集团H股大跌,霸王资产短短两天缩水近30亿港元。7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对“霸王”洗发水相关产品的抽检情况。结果显示,抽检样品中二恶烷的含量水平不会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之后,有媒体对卫浴行业标准和霸王洗发水的脱发疗效进行了可能存在的“莫须有”式的质疑,质疑未果,7月30日,又发生了霸王员工冲击《每日经济新闻》的新闻。整起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评论:“霸王和媒体,究竟谁在称王称霸?”

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是中国青年报编辑曹林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反思评论,文章写道:“任由这种浮躁的新闻文风盛行,最终只能伤害到整体的舆论监督生态,网络和纸媒的公信力都会大打折扣。”同理,未经严谨调查和细致核实的“转载”以及“莫须有”式质疑,同样也是违反新闻专业要求的恶劣风气。从新闻专业角度来看,它颠覆了新闻的生产程序,即在缺乏真实性或真实性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让“新闻”上市,在聚光灯下进行质疑、搜集材料、论证,掀动“大众评审团”的评判狂潮,导致各种声音鱼龙混杂,结果已不重要,因为目的已经达到。这种对媒体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性掠夺的危险操作将导致新闻品质的缺失、媒体公信力的缺失、媒体人尊严的缺失。

消费时代,供给制造需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说:“光是制造出令人满意的肥皂还不够,还必须诱导大家洗澡。”于是,商家炒作了体味和口臭的概念,这些正是隐藏在商品背后的经济学密码。娱乐界的公关宣传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剧组或经纪公司提供线索→公关宣传公司炒作或捏造→媒体发布,三家实现利益共享。如果新闻传播也形成这样的产业链,那么,链条的终端就将是缺乏价值衡量的道德沦丧。

理性是文明社会的核心品质,是现代公民告别狂热而臻至理智的主体性要素,新闻媒体应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引领人们走向求真求实,这对于调整转型期的社会心态尤其重要。

正义具有超越性,超越相对层次才有理性的方向

自苏格拉底提出“什么是正义”以来,不同时代人们就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不同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古希腊神话中的正义女神忒弥斯一手持天平以示公平衡量,一手持宝剑以示权威,她的眼睛被蒙上,以示用理性超越外界和感官的干扰。无论“正义”的概念如何演化,正义女神身上所体现出的三个象征——公正、权威、超越总是“正义”的核心理念,并呈现出理性的光辉。

正义是人类社会坚守的道义准则。温家宝总理说:“让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照耀。”社会前进总的来说是一个不断调整、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于把“公平正义的阳光”优先给予弱势群体,当前媒体的目光也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上,这是五千年中国最大的进步之一。媒体是实现正义的重要平台,正义是媒体的灵魂。但这里有一个前提,正义必须通过理性而实现。

2007年7月,江西鄱阳县“后母虐童事件”成为轰动全国的媒体事件。我们如果沿着媒体编导的思路来回顾这则报道的构建,就能探寻到更为复杂的媒体心态。每一个人包括编导,但凡看到这个伤痕累累、口吐鲜血的女孩,以及小女孩指证“我的后妈是魔鬼”的同期声,都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和愤怒,捉拿凶手、伸张正义、发动援助等等都是有良知的人的正常反应。女孩的后妈、父亲以及周围邻居不是没有声音的,但这些声音在狂风暴雨般的愤怒之中被淹没、被忽略了。在“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脊髓病变等多种疾病”未被确诊之前,面对当地公安局法医鉴定书上给出的“他人外力作用直接形成”的鉴定和奄奄一息的女孩的指证,真实的声音是微弱的。如果把这些声音一起传播出来,编导觉得在逻辑上无法成立,而且,就算是勇敢地继续挑战事实真相,也可能会陷入家庭纠纷和被利用的泥潭,无论是从新闻价值而言还是从媒体人的自尊而言,都是编导不愿意接受的。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案例,给业界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人的经验性情感是脆弱而有限的,当采访进入到波诡云谲的社会之中,媒体人就应警惕,只有具备超越维度的理性精神,从而超越自身情感、超越正义对阵的双方,才能在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才能为社会提供认知的方向。发生在鄱阳县女孩身上的这则新闻事件在情感的波涛中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媒体如果能冲破重重迷雾,就有可能把报道的视线引向对农村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弱势群体的生存等层面的思考。

成功的范例还是有的。2003年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家发表了有关孙志刚案的报道,这则报道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起经典案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报道的情感克制,也不仅仅在于报道的客观公正,更在于编采人员对正义诉求超越性的终极追求。他们把一个个体死亡事件引向了国家制度层面,又在这个层面之上,以更深远的意识视野奉献了“人应拥有自由尊严生活”的意义呈现。

人文关怀具有主体性,以人为本才有理性的焦点

“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欧洲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的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新闻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是人文精神的彰显,它改变了人本工具论的政治传统,把人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了主流层面。这是一条艰难而曲折的改革之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有认识,媒体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历经了锤炼,而大众的主体意识正是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大局中,在媒体的带动下实现觉醒,并正在实现着新的构建。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思维,并将它作为现代发展体系的核心。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看到,新闻媒体行业对人文精神的坚守,还没有形成职业共识。近几年来,一些新闻报道脱离了以人为本的焦点,缺失了对人本身应有的关注和关怀。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校园内发生交通肇事案,肇事者李启铭的一句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引发了一场国人的语言盛宴,大量网友的恶搞段子被媒体转载,大众看得津津有味。有的记者为了抢新闻,趁陪护老师不在的时候,闯进受伤学生的病房,进门就问:“你同学已经去世了,你有什么想法?”学校老师对一些媒体的采访非常不满:“非要整出负面典型,非要抓住某句话做文章。学生一出事,我们多少学生为了拦车冲在第一线,多少学生为了抢救伤者打110、120,你们都为孩子们做了什么?是去看望过?是去慰问过?是去关心过?”在这起事件中,从某种角度来看,“造句行动”确实具有人们对权力阶层不良言行的声讨含义,但这种恶搞式声讨被大众传媒认可、传播,其负面效应就是对新闻事件本身应有的理性关注被边缘化了。

2010年1月到11月,富士康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但是我们看到,在生命泯灭的画面上,有些媒体的文字却传递着袖手旁观般的轻佻,几乎是异口同声地使用 “N连跳”,甚至还有“连环跳”“双连跳”的称谓,在第一时间传递的不是对生命的悲悯,而是生命消亡的数数儿,在客观上引导大众对打破纪录的冷漠期待,给残酷的人性话题强加以娱乐元素。

多少年后,大多数人再回忆、讲述这两起事件时,印象最深的除了各种版本的“我爸是李刚”和“N连跳”的数字,还有什么?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以及他们用生命留给社会的思索,都像云烟一样消弭了。

人文关怀是媒体和社会发展前进的血脉,连接着社会大众的神经,调节着社会肌体的新陈代谢,抚慰着我们的精神创伤。2009年7月10日,河南《东方今报》以《工人为证明患职业病坚持开胸验肺》为题,发表了对新密市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维权的调查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又一起涉及制度层面的个案进入了社会视野。地方媒体和中央媒体,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集体聚焦农民工职业病维权的艰难,紧跟事件的进程,并配发了一系列署名评论:广州日报徐锋的《反思开胸验肺不能止于个案》,人民日报秦建中的《问责开胸验肺无助“制度尊严”》,中国青年报曹林的《惩罚“开胸验肺”的医院是自取其辱》,知名网评人五岳散人的《到底谁得了职业病》等等,开展了及时、坚决、有力的舆论监督,引导社会形成了理性的公共舆论,从而引发了卫生部高层的关注和批示,组成联合督查调研组赴河南进行督查调研。最终,开胸验肺农民工张海超以及他的4位工友共获得170多万元的赔偿,卫生部变通了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资料的规定,并启动了全国范围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现状调查。

回顾近年来一系列对同类事件的报道,我们发现,它们都把着力点落在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关注和保护上。《南方都市报》的非典疫情报道关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健康权,《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报道关乎人民群众的人身权,“农民工讨工钱”系列报道关乎人民群众的劳动所得权,农民工“开胸验肺”报道关乎人民群众的健康权和申诉权。这一系列报道中彰显的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今天的我们,如何把握这支历史之笔?明天的我们,又会以怎样的表情来回顾这段历程?中外历史多次证明,社会转型期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会出现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他们用智慧之光点亮我们的精神家园,带领社会用理性思索现在和未来。群星之中,媒体未必最耀眼,但总是最先出现,作为一个大众平台,承载着传播、教育、讨论、探索的重要功能,以理性之光照耀着前进之路。在当下国家改革和自身改革风起云涌的时候,媒体应立定脚跟,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突破眼前的障碍,架构更宏大的目标,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参考资料:

①陆杰荣:《论哲学“真实”之规定》,《哲学研究》,2003(06)。

②胡正荣:《媒体,如何为公共利益服务?》,《南方都市报》,2009年3月8日。

③丁柏铨:《社会公平正义与新闻传媒的责任》,《新闻大学》,2007(03)。

④曹劲松:《现代媒介环境下新闻价值的嬗变》,《传媒观察》,2009(01)。

⑤黄利飞:《网络话语权释放的得与失》,《青年记者》,2010(24)。

猜你喜欢
正义理性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我的“正义”女神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法律与正义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