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 阳
扬州:“自下而上”护古城
□ 悠 阳
扬州的东关街是一条历史老街,至今已有1200年,今天仍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亭台楼榭,飞檐斗角,弱柳扶风,画舫映水,翠竹邀月……纷至沓来的古典意象带给扬州源源不断的人气。不论长短假期,扬州卢氏盐商古宅里,从早到晚总是高朋满座。
扬州市中心文昌阁一侧,立石上刻着当年江泽民给扬州的题词:“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扬州视之为“一句嘱托”。
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自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以来,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然而就在1958年间,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启蒙者丰子恺先生却曾失望地说扬州“全无一点古风”。“人生只合扬州居”,在扬州老巷生活多年的居民,对这些古代文人墨客的溢美之辞也难有体会。
近十多年来,在城市化浪潮和各地高歌猛进大拆古城区的背景下,扬州的古城保护工作却显得成绩斐然。个性鲜明的文化特色风韵成了扬州的核心竞争力。双东老街也被冠于“新名”——“双东历史街区”。“双东”是扬州4个明清历史街区之一。来这条古街的游客都会被黄包车师傅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朱自清的故居”、“这是江泽民主席六叔江上青的老宅”、“江主席在扬州念小学和中学”……这条老巷成为古城“整体保护”的试验区后,尽管老巷依旧,但是百姓家里的厨房、卫生间敞亮了,周边环境也干净了。
2001年起,扬州市开始系统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年底编制完成了老城区全部12个街坊的控制性详规,随后,将这块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分成12个街坊,每个街坊都有详尽的保护和改造规划。规划中,除了新建小区、疏散2400户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双困”家庭外,更为细致的,是对符合古城保护规划要求的每一户民居挨家挨户“规划”。在积极探索民居修缮新模式的思路下,扬州市和德国技术公司合作,以“政府推动、居民自愿”的原则,对明清古城10万居民,做“减法”,规划疏散一半人口,减轻古城负荷;又做“加法”,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前提下,改善生活设施,让留下的人过上现代生活。
坐在铺了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按照“住房成套、设施配套、保持风貌”的标准,对居民自主修缮房屋补贴30%的费用(特困户为40%),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如今,经过改造的“双东”,配套建设了垃圾中转站、厕所等设施,仅路灯一项,就“变脸”多达5万余盏。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队伍的选择、施工材料的购买到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了全面参与、全程监督,先后共有60多户居民的住房得到了保护性修缮,祖先留下的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和扬州新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扬州探索了一条居民“自下而上”参与古城保护的路子。
十年梳理,扬州保护老城不仅是保护文保建筑,还完好地保护了古城的传统风貌。以18.2平方公里唐宋城遗址为保护范围、以5.09平方公里明清古城为保护重点的古城保护体系,不论是在视觉空间、建筑风格、街巷肌理、外部色彩,都予以了科学的控制。
在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看来,扬州古城保护的核心理念在于: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有了这三个“敬畏”,才不会浮躁地跟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才会坚守自己的特色、文化和精致。如今到扬州看风景、品古宅、尝美食的游客无时无刻不在共描“绿杨城郭客纷纷”的热闹。
古城保护成绩显著还得益于扬州市当地政府的重视,2004年扬州开始由市委主要领导领衔组成的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古城保护工作方面的决策与协调。2009年6月,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作为专门负责古城保护工作的常设机构正式成立。通过统一资源整合、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资金筹措、统一政策标准、统一保护利用、统一建设管理,逐步解决了古城历史文化资源部门占有、条块分割等问题,扬州的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工作愈发形成整体合力。
随着城市高楼大厦的竞相攀高,眺望远处的天空已幻化为许多城市人的奢望。但在扬州著名的瘦西湖风景区,时光好像停留在20年前。为打造“秀美扬州”的城市品牌,扬州市规划部门制定了一部城市整体天际轮廓线的控制规划,从城市发展和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及整座城市的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线进行保护,确保整体古城保护的大局。
站在瘦西湖熙春台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出的优美曲线将视线带向天际,十分流畅和舒展,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高楼大厦。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规划领域的知名专家张锦秋评价说,“这里是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风景名胜区。”
扬州人的“控高”措施,因土办法“放气球”而出名。瘦西湖周边哪里要建新楼,相关建设部门都会到当地气象局去租气球,然后规划、建设等部门一起派人按设计高度、在建筑物开建的位置向空中放飞,其他工作人员则分散在瘦西湖的白塔、玉亭桥、二十四桥等主要景点向气球方向眺望。气球消失在瘦西湖视野的位置,就是建筑允许达到的最高高度。2006年,扬州迎宾馆扩建新楼,设计高度为23米,但经过“放气球”试验,最后“砍”至18米。
为筹措古城保护资金,加强与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合作,加大古城保护力度,2006年7月,成立了古城保护与建设的实施主体—名城建设有限公司。在获得世界银行“城市联盟”合作项目贷款和亚洲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公司已筹集6亿多元投入古城保护,修缮了一大批历史建筑,完善了古城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此外,2007年11月,又专门成立了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专门从事名城保护理论和古建筑修复技术的研究,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智力支撑。
现阶段扬州古城保护的投资模式还比较单一,社会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特别是调动老城区直管公房居民参与古城保护的积极性也是个重要命题。2010年12月底扬州市《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公布,“古城保护不仅要保护建筑物、构筑物等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民俗风情、原住居民的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办法中提出,对老城区的公有住房,居民可以买下来自己修缮保护。经济条件有限的,可以通过置换的方式,搬进政府的新型廉租房,或购买经济适用房来改善居住条件。
扬州市古城办主任郑路介绍说:“我们更重要的是保护这里的人,保护我们的原居民。因为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我们希望能够让他们留下来,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扬州市建设局办公室主任高永青也表示,“把原住民全部迁出的模式,不适用于扬州。没有了原住民和依附在他们身上的非物质文化的生动演绎,古城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腾出或空置的公有平房,政府利用售房资金,进行整修提升。然后,再以市场的方式对外出售。这一消息使得家住彩衣街的大妈十分高兴,“买下来就是私房了,我们可以投资在这上面了。”
今年1月20日正式实施的《扬州古城保护管理办法》,把未来扬州的古城保护工作重点致力于古城风貌的更新,致力于古城人居环境的改善,致力于古城历史文化价值的提升上,特别强调古城保护将率先与申遗结合起来,扬州市政府围绕创建世界文化遗产目标提出力争在2014年之前,扬州盐商历史遗迹要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盐商申遗点及周边的古城街巷体系、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实施最严格保护,充分挖掘盐商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4年将是扬州建城2500年纪念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扬州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打造成一座文化浓郁、形神兼备的文化遗产城市,绿水相依、宁静雅致的秀美宜居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开放城市。可以想象将有更多人的人揣一颗闲适的心,烟花三月下扬州。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庞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