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通过出国培训,在短时间内掌握了6种马铃薯病毒粒子提纯技术,被分别批准为“黑龙江省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示范推广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马铃薯病毒测试盒应用技术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
实现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国产化
中国的马铃薯虽然在种植面积、产量上居世界第一位,但在单产上却排在80位开外,原因是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不足10%,而且种薯质量较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落后,而种薯生产技术落后是制约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的瓶颈。
为攻克这一马铃薯病毒检测的关键技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农业部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所长李学湛、副所长吕典秋和主任郭梅、副主任于德才亲自挂帅,在国家和黑龙江省外国专家局的支持下,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到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学习、培训。2007年,李学湛所长、韩贵清院长、刘爱群处长再次访问、考察了CIP。
学成归来后,以李学湛所长为首的几位学员和所里的白艳菊等科研人员组成项目攻关小组,把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制备的理论知识和关键技术与现有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大胆创新,对马铃薯病毒提纯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得病毒粒子纯度、免疫抗血清效价更高。通过实验摸索出一套制备阴性、阳性控制物冻干粉的技术,以及配套缓冲液配比实验技术。
迄今为止,他们已先后研制出马铃薯X病毒等6种病毒DAS-ELISA检测试剂盒。试剂盒检测病毒只需要一天半时间,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已建立了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的中试车间,实现了中试生产,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不派人出去学习,不通过与CIP的紧密合作,试剂盒的国产化进程将推迟实现,研发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也不可能得到解决。
开拓国内外市场空间
现在,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已经应用到我国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到目前为止,有内蒙古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等多家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使用该所生产的试剂盒进行种薯质量检测,严格的检测大大提高了种薯合格率。而种植脱毒合格的种薯,每亩可以提高产量1000斤以上,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同时推广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实验工作中,解决了科研生产中的问题。
病毒检测试剂盒的国产化,成为马铃薯生产上用得起的产品,为中国开展全面、正规的种薯质量监督提供了有效支持。
为了将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以及试剂盒的操作技术快速传授给我国各大马铃薯生产企业及马铃薯生产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外专局先期项目支持和延后效应作用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争取到了国家科技部项目和农业部项目的支持。从2004年开始,先后举办了4次国际和6次国内马铃薯病害检测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来自罗马尼亚、巴基斯坦、捷克、南非、埃及等19个发展中国家的57名国际学员,和来自广东、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23个省区市的453名国内学员。在2009年国内培训班期间,黑龙江省农科院植物脱毒苗木研究所将36套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赠送给全国6家马铃薯检测单位,此外,很多单位签订了试剂盒购买协议。2009年国际培训班之际,玻利维亚来宾与“中心”签订了联合建立马铃薯研究中心的长期合作意向书。
现在,越来越多的马铃薯种薯种植者主动送样品到中心检测或者购买试剂盒自行检测。我国有700万亩的种薯生产田,按照国家标准“马铃薯脱毒种薯”的要求,每年检测样品量为3000万份,4种病毒共计1.2亿个反应,而目前只有100万个反应,因此,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马铃薯在我国有地蛋、芋头、洋芋、洋山芋、山药蛋、馍馍蛋、地瓜、土豆等叫法。在国外,意大利人则将马铃薯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一一马铃薯。
人们身体发胖、超重,是因摄入能量过多所致,但是,对于马铃薯,我们放开肚皮吃也不会发胖。据说,“新膳食指南”将产能较低的谷类和薯类列为了主食,以限制产热较高的脂肪的摄入,而其中马铃薯位居首位。为此,专家们呼吁,要增加马铃薯的种植面积。
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生产大国。薯类作物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大力发展薯类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薯类作物还具有经济作物的功能,是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已经成为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创新我国马铃薯病毒检测试剂盒技术,既为促进全国马铃薯产业标准化进程奠定基础,也将打破完全依赖进口试剂盒检测的局面。(黑龙江外专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