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友好使者的摇篮

2011-04-29 16:57李进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2期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学院

李进

这是一所特殊的大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小联合国”。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是培养中外友好使者的摇篮。

徜徉在北京语言大学的林荫道,呼吸欧洲的浪漫;驰骋在北语的球场,感受南美的奔放;静坐在北语的图书馆,潜心于中国的古典。独特的多元文化,绝佳的语言环境,国际化的浓厚氛围,让北语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北语,不分国籍、肤色,中外学生和谐共处;在北语,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国学子亲如一家。青春被热情点燃,和平被友谊传递,文化被语言联结,北语有着首都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的校园文化彰显着拥抱世界的豪迈。各国年轻的学子们汲取人生的知识和智慧,中国古老的文明和各国的优秀文化给了他们翱翔的羽翼,在未来放飞自由的心灵。伴随中国外交事业而成长

北语记录了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1950年,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第一批留学生来到中国,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2年,中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时,“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入北京大学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1956年,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翻开了中国与非洲各国往来的新篇章,随后几年,中非之间的交流活动迅猛发展,许多非洲国家要求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1962年67],教育部决定创办一所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的大学,定名为“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创办的第一年,该校即招收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99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喀麦隆、索马里、乌干达和桑给巴尔等非洲国家的11名留学生。1964年,周总理批示,将这所学校的名字改为“北京语言学院”,即现在的北京语言大学,并特别强调,学校的定位是以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

1973年,中国恢复了和部分西方国家的文化交往,一位名叫白乐桑的法国小伙儿获得前往中国学习的机会,他来到当时的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汉语,两年后学成回国从事汉语教学。1987年,他创办了法国汉语教师协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199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教育部兼职汉语总督学。2006年3月,他被法国政府任命为首位汉语总督学,负责法国1.2万名学汉语的中学生的授课和考核。他说,他的目标就是要把汉语纳入欧洲外语等级参照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担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的罗明曾在北语学习,北语的王希增老师在罗马尼亚任教期间,胡乔木同志到罗马尼亚访问,代表罗马尼亚外交部的罗明问胡乔木同志:“我们的老师来了没有?”胡乔木同志问:“哪里的老师?”罗明答:“我们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习时的汉语老师。”胡乔木同志感慨地对王希增说:“你们的作用比我们的作用大!”在罗明的建议下,他的儿子罗扬和女儿达妮娅也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后来达妮娅成为现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夫人。

至今,已有近13万名海外学子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他们来自世界175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便由此增加了175条友谊的纽带,北京语言大学可以说是整个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建设面向留学生本科学历教育的国际一流专业

许多来华留学生都说,北京语言大学是他们在中国的家,是高水平的教学质量使他们学会了汉语,爱上了中国。

“汉语学院是中国面向世界培养汉语专业留学生人才的最大基地,是新中国最早从事来华留学生汉语专业学历教育的教学机构。学院主要承担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现在,每年都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留学生在学院学习,每年有200多名留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由学院组织完成的本科教学大纲、本科课程规范等教学研究项目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本科系列教材项目在国内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影响。”汉语学院院长郭鹏教授介绍了学院目前的专业建设情况。

北语的留学生本科教育经历了不同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和来华留学生特点的新变化,汉语学院始终在探索如何在原有的汉语教学的优势下拓展专业设置,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每年对2至3门核心课程完成重点建设和升级改造工程,每学期有计划地开设4至6门新开课、实验课,逐项打造精品课程,使培养出来的留学生本科生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新的需求。

近年来,在贯彻“‘语言+专业为基干,文化为侧翼,知识与技能兼顾”的汉语言本科人才培养宗旨时,北语不断加强培养目标的开放性和延展性,让汉语言本科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中文学科各个硕士点有所连通,且汉语言专业七大方向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中文、外语、翻译学、国际经济、国际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连接起来,为留学生下一步深造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出路。

经过30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懈努力,汉语学院逐步形成了“汉语、“方向”、“汉语+外语”等不同教学模式。汉语言本科专业陆续发展出汉语言、经贸汉语、汉英双语、汉日双语、日韩翻译、韩汉翻译和汉语教学等方向,从而构建起以语言教育为重心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格局及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其教学规模之庞大、专业结构之合理、教学质量之保障、教学管理之科学,均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之首。未来,北京语言大学还将根据新起点、高标准、国际化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原有的特色和优势,以发展和创新的姿态,努力建设面向留学生本科教育的国际一流专业。

汉语速成:让众口不再难调

走进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你会发现教学班的名称各不相同,这是为了适应不同层级的留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而设立的。无论你是没有学过汉语的,还是有一定汉语基础的;无论你是想学与专业有关的汉语,还是想学日常汉语口语;无论你是想拥有汉语学历,还是想接受非学历的一般汉语培训;无论你是亚洲人、欧洲人还是非洲人,在这里,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汉语课程。因为速成学院针对留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三种教学模式:短期强化教学即速成班教学、汉语进修教学和汉语短期教学。

“众口难调是不用心的借口,速成就是要用心烹制出不同的美食来关照每个人不同的口味。我们在针对来华外国留学生的短期、强化、速成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方面、教学模式的开拓方面、短期强化系列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学的管理制度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全国汉语速成教学领域发挥着示范作用。”说起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速成教育,汉语速成学院迟兰英院长侃侃而谈。

这并非是迟院长自夸。2010年,韩国SK集团大中华地区总裁李胜权社长、SK集团培训中心常务集团代表曹敦铉和11位集团高管集体正在汉语速成学院参加4个月的培训学习,这已是SK集团来北语的第二期学员了。而此次的培训只是在北语速成学院诸多外企培训的一个,韩国三星、LG、现代、SK,日本三菱、伊藤忠商社、富士

施东,丹麦马土基航运、法国航空公司等2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的董事、高层都相继成为了这里的学生。

研究生教育:打造汉学家的摇篮

2005年,波兰籍博士研究生帕维尔在北京语言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证书,成为首位在中国连续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欧洲人。他攻读博士学位的几年间—直得到北语校级来华留学奖学金的全额资助,其博士学位论文《吴语瓯江方言韵母演变研究》充分占有亲身调查温州方言的丰富资料,并且较好地把西方语言学理论融合进去,受到该领域一些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多年来,北语把培养高层次的汉语教学型人才作为培养来华留学研究生的一个主要目标,同时在培养目标上也强调要追求高端。

在北语,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教学型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则更要立足于培养汉语本体研究、汉语教学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的高层次人才。把培养未来汉学家作为来华留学博士生教育的宗旨之一。对于汉语教学类来华留学研究生,北语历来安排他们与中国研究生同堂上课。事实证明,这样做可以使那些素质优秀的外国学生较快进入角色,在专业学习上冒尖,学到真本事。与此同时,允许其选修中外学生本科阶段的中文主干课程,并为其专门开设中国国情、中国历史、中国当代社会等人文类课程,加深其对中国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了他们日后从事汉语教学及研究的综合能力。

博雅教育:让中华文化处处开花

听着传统的京剧名段,跟着专业的京剧演员学动作,还参观了京剧发展的图片展,北京语言大学百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走进了北语湖广会馆实践教学基地,亲身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艺术的魅力。几名留学生还装扮成生、旦、净、丑,亲自粉墨登场,体验了一下当“名角”的感觉。近年来,北语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博雅教育”,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来提升对留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

北语以文化接触、文化感知、文化接受、文化推介作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特质,探索在中华文化地缘优势中开展留学生博雅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贯彻对留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加深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及首都人文特色的感知。另一方面,发扬中外博雅文化传统的实践性特征,传播中国博雅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体味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从1978年开始,学校先后在北京、绍兴、杭州、西安、曲阜、深圳、重庆、兰州、一厦门等地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形成了学生到工厂、企业、农村、社会开展语言实践与文化体验的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据了解,目前全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近3000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近4000万人。北京语言大学始终坚持以“推广汉语,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精心打造一艘对外汉语教学的旗舰,扯起汉语的风帆,使中华文化从这里传遍天涯海角。近半个世纪以来新老几代北语人呕心沥血,他们的辛勤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从北京语言大学走出的毕业生,有2人担任了国家总理,1人曾担任议会议长,14人担任过驻华大使,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更多的是在从事着中外交流或与中华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他们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友谊使者。

猜你喜欢
留学生汉语学院
学汉语
初等教育学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