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于回首与展望之间,也许更真实的存在,是感受当下中国人、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的“实态”。“实态”中包含着动力与矛盾。经济的动力、社会的矛盾,本源上又是人们心态的折射与反映。
我们在为什么“纠结”,又因什么而“忐忑”?“鸭梨”(压力的谐音)如何化解,怎样才是“给力”?“浮云”掠过,留下了“神马”(什么的谐音)?以诙谐幽默的心态,面对并不轻松平静的生活,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凭借现代媒体,个性表达一经引起共鸣,就会在瞬间传播开去,成为一种社会心态的集体写照。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释放出自己的心情,也观照着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心态反映问题,问题皆由事物的两面性构成,相对立则人心不安,相融合则社会和谐。那么,任当下的经济社会语境中,人们的心态正在被那些“两面性”问题所困扰?
一日“公”与“私”的问题。当下,矛盾的焦点已经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转移。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与人的矛盾、群体与群体的矛盾、群体与个体的矛盾等,矛盾又主要由利益问题引发。在坚定科学发展的大方向下,解决利益冲突,当然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那么,在坚持公平回报的原则下,当前我国的利益分割问题,实质上更多要面对的是,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先期利益与后发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之间的矛盾。这些利益问题,又可归结为“整体”与“个体”的矛盾。我们不应忽视每个个体的现实利益,但任何个体生命也不能游离于整体生存环境和发展阶段之外。个体是“民”,整体是“国”,国民是一体。人民共同的、长远的、基本的利益,就是国家利益所要追求和维护的;而关注国家利益,实质上也是关注每个人更长远、更持续、更本质的生命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就是维护与“我”生命相连的一切总体利益。在这个意义上,公是最大的私、私也是最大的公。当我们用“大我”的思维视角观看“小我”、用“小我”的实际行动成就“大我”之时,一切矛盾都会自然消融。
一日“实”与“虚”的问题。当下,财富与幸福是人们最乐于讨论的话题。但若我们有了财富,更多追寻的是“实在”幸福,还是“虚拟”幸福。市场上,讲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是否也存在着一个自我供需的平衡点,比如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得太多、天天吃,也会得“三高”,损害生命健康。实际上,当我们的吃、住、行、用基本的功能需求得到了满足后,对财富额外的追求,其象征意义已大于实际意义。所谓象征,就是一种精神的意象。什么是有意义的导向,是虚荣、奢华、庸俗、炫耀、刺激,还是充实、节制、典雅、谦逊,平顺,很多人都知道如何抉择,只不过当大多数人被太多利益文化熏染后,已不自觉地被精神麻醉,自我意识变得日趋模糊。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真正的陷阱与挑战,其实正来自于物质膨胀后的精神追求弱化。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当然离不开不断增长的货币收入,但当货币的符号意义日益大于其功能意义时,构造符合中国本体的人文精神、价值导向,才是全体人民幸福的源泉与归宿。
一日“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当下,人们面对的主要压力介于生存与发展之间。一方面要奠定一个阶段基本的生存基础,一方面要为未来长远发展做出谋划。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充满太多变数,有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以及无处不在的诱惑。“流动性”风险,不仅存在于经济金融领域,更存在于各个社会阶层的个体之间。“流动”,意味着不稳定、不安心、不愿轻易承诺与全心付出。当意识浅浅的流过后,个人也许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见识,但不可能实现个人发展结构升级、累加效应。在社会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对于个体而言,解决生存问题相对容易,实现自我持续发展,尤其是具有内在动力支撑的发展、被社会广泛承认与长久尊重的发展,才是对一个人素质与能力最大的挑战和检验。如果说,一个国家过分追求GDP增长速度是一种误区;那么作为个体,只在意收入水平的快速上调,而忽视其实现的结构基础、方式基础、资源基础、动力基础、道德基础,也必然是一种假象与虚华。因为,我们所最终追求的发展是自我本性的实现,其价值可以用货币信用衡量,其意义却在于不断发展、完善的生命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