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伯乐”广相外籍“千里马”

2011-04-29 00:44俞海萍赵雅娇
国际人才交流 2011年5期
关键词:中国日报招聘会伯乐

俞海萍 赵雅娇

招聘也是一种“相亲”,双方互相欣赏和赞叹的蜜月期毕竟有限。外国人在中国能否适应?外籍人才与用人单位能否协调?分分合合,同样会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上演。招聘只是开始,磨合还在其后。

4月16日一早,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外籍人士聚集北京港澳中心二层大厅,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站在展台边优雅地翻动着应聘指南;身材高挑的白人女孩儿高高梳起的马尾辫儿显示着青春的活力;拖着行李箱穿梭在各个招聘点之间的老者略显神情疲惫;斜挎背包的黑人男孩儿热情地招呼着同伴,神采飞扬。

这是记者在16日举行的2011外籍人才北京招聘会上看到的一幕。

国际化发展号角嘹亮,逾千岗位虚席以待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还是各类企业,都正在逐步探索着跨国化发展的新途径,以此来为自身的提升赢得更大的空间。此间,对于海外人才的强烈需求也日益凸现。海外人才招聘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多次参加招聘会的慈铭健康体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体检量世界第一的专业化健康体检连锁机构,团检客户包括IBM、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国内外千余家单位。慈铭体检构建了与世界水平相当的“中国式健康管理链”。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更好地打开海外市场,以及在国内国际客户的增多,都使得招“洋女婿”成为慈铭体检“中国式健康管理链”最有力的提升。“国际人才保障计划是跨国性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点。国际技术的引进和内化需要外国人才的配合,将国内的产业推向世界更需要海外人才的参与。”慈铭体检董事长胡波这样诠释引进国外人才的重要性。

山西海外人才中心占了两个展位,山西外专局和长治市翻译中心等多家单位特意前来北京参加此次招聘会,找寻外国专业人才中的佼佼者。去年年底,山西省正式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将赋予山西“改革先行先试的试验权”。在改革的过程中,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构建流畅的对外交流平台,分析外国市场的风云变幻;同时,进一步扩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将对外籍相关人才的需求摆在了山西各单位的面前,山西政府率先出击,招聘外籍人才,填补发展过程中的人才缺口。长治市翻译中心主任杜宇静告诉记者:“我们需要各个语种的兼职翻译,尤其是对于小语种格外需求。对于应聘者只要经过我们的翻译测试,效果好的,就可以留下。”

The Language Key作为一家商业英语的培训机构,其招聘与特别项目经理凯特琳娜回忆了5年前她刚到这家公司时的一些情景。她感觉,在2005年之前,中国留学市场还未像今天这般大幅度打开,前来应聘的国外年轻人,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很少。而如今,她发现来华的外国人的数量急剧增加了,整体的年轻化也使得应聘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在她参与公司招聘的这几年,她发现,应届毕业的留学生前来应聘的现象比以前增加不少,而且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如果在中国找到了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则更多的愿意长期居住在中国,这和5年前外籍人以短期居住为主不同。凯特觉得,这几年来,公司的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在整体规模上,还是分公司数量上,都呈现强大的扩张趋势,The Language Key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都设有分公司,对外国人才的需要也膨胀了很多,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总能通过各种方式,找到满意的员工。尤其是现在,中国咨询、公关、投行等相关领域企业的迅速发展,对年轻人,特别是懂外语、有国际背景的年轻人的需求急剧增加,这也给年轻的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蜜月期”后,“洋女婿”何去何从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其独特性形成一种不随时代褪色的向心力,吸引着无数的外国人。踏上这片土地的一刻,想象与期待同有;初入这个群体的时段,憧憬与兴奋并存。好奇地汲取着有关中国的一切,这对于初人中国职场的外国人一样不例外。

但是招聘也是一种“相亲”,双方互相欣赏和赞叹的蜜月期毕竟有限。外国人在中国能否适应?外籍人才与用人单位能否协调?分分合合,同样会在求职者与招聘方之间上演。招聘只是开始,磨合还在其后。

《中国日报》今年是第一年来参加招聘会,这次的主要招聘对象是外籍编辑和撰稿人。作为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受众的媒体,《中国日报》和外籍人才的关系可谓亲密至极。尤其是目前报社想要进一步寻求海外市场的拓展,随着国内业务的不断扩大,尤其需要外籍的专业人士加盟团队。参加此次招聘会的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陈智明分析说,现在中国的发展环境很好,北京奥运、上海世博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更是一枝独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多,这些吸引了很多的外国人才前来求职。《中国日报》始终坚持着自己对于员工的高标准要求,这一次的招聘主要寻找的也是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需要至少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此前,《中国日报》的主要招聘方式是通过在网站上发布信息,或是通过在职人员推荐的方式进行。另一有效的招聘外籍人才的方式是在其美国站点,通过美国版报纸等发布招聘信息,直接在美国本土寻找来华发展的外籍人才。谈到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匹配,陈智明幽默地说:“是需要很大缘分的。”在某一个恰当的窗口时间,恰当的人看到了招聘信息,并且正在寻找这样一份恰当的工作,而他本人的素质又恰好让用人单位满意,这样无数的“恰好”才造就了一场成功的招聘。这样的“恰好”确实发生过。就在去年,《中国日报》在美国版发布招聘信息后,一位应聘者投递了简历。这是一个真正的新闻人才,曾获得过新闻界公认的最高奖一一普利策新闻奖,曾任职于《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而且对于中国和《中国日报》很感兴趣。双方可谓“一见钟情”。之后,这位外籍人才携妻带子,举家前来,定居中国,为《中国日报》撰写了很多优秀的稿件。言及此处,招聘人才欣慰的笑意。

但是,并不是每一次招聘都是如此水到渠成。文化的差异、生活习惯的不同毕竟是一道短时间内难以填补的鸿沟。亚洲金属网就曾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亚洲金属网是一家面向世界的资讯网站,在有色金属咨询领域世界上排名领先。它的招聘人王女士就告诉记者,个别外国员工并不能够很快适应中国本土的文化、融入到中国员工的圈子中,甚至有时会出现与本地的员工相抵触的一些行为。王女士也表示,这部分外国人可能也有很高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只是缺少在中国文化圈中的自我调试能力。但她表示,毕竟在单位中,中国员工占了大多数,主要面向的客户群也以中国为基点,尽快融入当地文化是每一个外国员工迫切需要做到的。

“高精尖”人才,犹抱琵琶半遮面

随着中国将国门越来越大地打开,外籍人才也随之纷至沓来。但是中国的用人单位期待的“高精尖”人才却

依然是千呼万唤难得出现。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对接应该成为中国下一步引智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着力点。

相比于过去几年,中国海外人才市场如今得到了很大拓展,每年来华的外国人数量增加明显,学历、专业、经验等各方面条件也在提高。就拿刚刚结束的4月9日在上海的外国人才招聘会而言,The Language Key的招聘与特别项目经理凯特琳娜就对招聘的结果感到格外的惊喜,“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15个招聘岗位,光上海一场招聘会就收到80到100份简历,而且应聘者各方面素质整体都很不错。“那两天,我们几乎每天都得把面试时间排得很满。”凯特很自豪地说。

然而,随着各招聘公司对应聘者数量上的满足,新的问题进一步突显: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企业对高级尖端技术人才,和有着更多相关领域丰富经验的专家的需求也进一步迅速扩大。

公司在能更容易地招聘到基础工作人员的基础上,更高端的“千里马”却很难通过简单的招聘途径寻到。慈铭集团就坦言,专业管理型人才需求正在逐步扩大,但是苦于很难招到。当前,慈铭集团正欲上马诸如国际医院、国际性商业合作等更加国际化的项目,同时,也需要引进更多的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设备仪器,而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外籍专家却很难找到。在之前的招聘中,慈铭主要招收一些外籍实习生从事技术含量较少的外围工作,今年着眼于公司全局的发展,首次预计招聘全职外籍专业人才10名,从事比较核心的市场分析、产品销售等工作,今后还将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考虑扩大引进有先进技术、丰富经验的外籍专家。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在采访中,董事长胡波也提出,希望国家在税收、人才补助等政策方面能为引智提供更多的支持,能有针对性的以优越条件来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中国建设。“大的政策通畅了,每个企业的发展也就有了保障。”

首钢集团是以生产钢铁为主业,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从2008年开始参与招聘会至今,招聘不到有着专业背景的高端技术专家一直是首钢的一块心病。就拿今年的招聘会而言,首钢需要连续退火冷轧薄钢板质量控制师和退火冷轧相关产品的相关专业人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且有相关工作经验,这两个条件对应聘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钢负责招聘的胡玉平表示:“熟悉黑色冶金技术又有专业经验的人才,一直是我们需要的,但其招聘却非常困难。我们需要有现成的工作经验和技术,甚至能带着自己的项目来中国的人才,国内对很多领域的技术很缺乏,这方面需要一些‘洋专家来补充。这样就能直接省去从零起点开始培养人才的成本,并能很有效地缩短技术引进周期。”而不是招到外国人之后再去培养。同时,对于不需要专业技术的职位,比如招商引资项目、政策研究领域人员等,外籍人员对于中国国情和中国政策的熟悉程度又远远不够。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中国对于海外人才的大量引进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随着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而逐步深入和推进的,其体系、制度的完善,招聘规模的扩大,人才质量的提升,也需要多方努力、假以时日。中国想要在吸引人才的基础上留住更多的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人才,还需要用人单位和外籍人才建言献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招聘会伯乐
三年变化,看消博会越来越“火”
西安举行近3年最大规模线下招聘会
“列车”招聘会可以有
漫画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传道
“的”字叠词招聘会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
伯乐识马
英语职业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