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漫步 心灵碰撞

2011-04-29 00:44李宜勇
科学24小时 2011年6期
关键词:红瓦八大关风貌

李宜勇

经过长期的积累和锤炼,青岛建筑结合了山海景观与人文特色,创建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海滨城市。海岸曲折,岬湾相间,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约870千米,其中大陆岸线约730千米,占山东省岸线的1/4。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构成了青岛特有的地域景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段的自然特征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流露出城市的地域性,表达出城市的精神内涵。

青岛老城区特点

从景观学角度看,城市沿海区具有高品质休闲和旅游观光的潜质,能够提高城市的可居住性,是使整座城市更具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栈桥”是作为老市区的沿海景观代表,采用传统八角亭的建筑形式前伸入海,形成了“长虹远引”的景观视点,并以独有的历史演变体现了青岛近代历史的变迁及其独特气质。东部沿海有“石老人”等自然景观,临海断崖一座17米高的石柱,形状如老人坐在海中,表现了青岛独特的自然地理面貌。

说到青岛就不能不提“八大关”。所谓“八大关”,是由中国古代著名关隘命名的八条马路(现已增至十条)。“八大关”是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独特景观特色的最典型代表。从植被角度分析,十条马路的绿化植物品种各异:韶关路全植碧桃,春季开花;正阳关路全种紫薇,夏天盛开;居庸关路种的是五角枫,秋季霜染枫红;紫荆关路两侧是雪松,四季常青;宁武关路则是海棠等,整个区域从春初到秋末花开不断……从建筑造型看,八大关别墅集各国建筑精华于一体,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据统计,青岛市区拥有来自德、日、英、美、俄等20多个国家的人士建造的各类外国式样的建筑共1000多栋,其中德日建筑占三分之一,这些建筑都以坡屋顶、红瓦和黄墙为主要特色。

另外,八大关百年来与国内外许多知名人物关系密切,他们或在此居住过或在此拥有宅邸,为这里增添了人文气息。

城市发展历史对城市气质的影响

青岛是一座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所以说它年轻是因为只有在中国百年近代史中才能找到它的身影,然而恰恰是这百年历史却集中凸现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轨迹。青岛作为近代欧亚文化的交汇地,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形成半岛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

青岛的殖民地历史经历过17年的德国占领时期和16年的日本占领时期。抛开政治不谈,单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来说,这段历史就给青岛留下了大量的欧陆风格和东洋风格的建筑。今天,这些建筑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笔宝贵财富,作为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载体。

德占时期

德帝国主义入侵胶州湾,初步形成了南北狭长的带状城市。殖民当局于1900年制定出最初的青岛城市规划,并开始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力图把青岛建设成德国在远东地区巩固的军事基地、商贸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经济中心。德国人完全按照欧洲市镇的建造模式,预期将青岛建设成一座具有典型西方建筑文化理念的城市。面对胶州湾地区的潮湿海洋性气候,德国人将住宅区、商业区布置在面对青岛湾的丘陵地带南侧以增加日照时间。经过17年的改造,基本形成了青岛城市建筑风格和在这基础上的城市自然风貌。这些古老建筑的风貌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其中宏伟的建筑数不胜数,如总督府、江苏路上的基督教堂、浙江路上的天主教堂、花石楼、栈桥以及八大关别墅群。

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设计提倡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自由活泼风格,用与如画的自然风光相结合的手法来进行规划。在建筑设计方面,根据地形构划城市空间,利用起伏、曲折的道路精心设计街景对景的建筑物,使之产生造景生趣和移步换景的效果。在建筑风格方面,以德意志民族传统形式为主调,同时受19世纪初欧洲复古思潮和“新艺术运动”即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提倡色彩纷呈、造型迥异的风格。在建筑材料运用方面,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公共建筑多用石料,如花岗岩、闪绿岩、墨灰色石等青岛地区特有的石料资源,加以严格的建筑施工规范,使建筑质量普遍优良。房屋设计多样化又有一定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很多建筑采用红瓦、黄墙、石基风格,屋顶富变化,屋瓦样式多变。建筑细部的装饰明显受当时流行欧洲大陆“新艺术运动”的熏陶,建筑造型新颖别致,加以普遍绿化,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产生和谐的建筑艺术效果。

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人取代德国人侵占青岛,为便于统治和掠夺资源,基本沿用德国1900年的规划进行了城市拓展,外辟了馆陶路、市场路、聊城路等新街区,这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建筑大都是仿德式、仿英式、仿欧洲古典式及折衷式复兴式建筑。但这些建筑没能实质性地改变德占时期青岛城市规划格局及建筑风貌的基调。

日占时期的建筑讲究经济实用,室内高度与使用面积相对德式建筑明显减少,如德式建筑室内高4~4.4米,而日式一般高为3米。这时期的建筑没有大片外廊和露台,多用钢筋混凝土,建筑质量明显逊色。日占时期建筑总面积多于德占时期,但除少数公共建筑外,大多质量偏差。1938年1月日本人再度侵青,几乎没留下值得一提的建筑,处在战争时期的日本人疯狂掳掠,也企图扩张城市规模,但实际上很难考虑城市建设事宜,建筑活动基本服务于日军军事。

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青岛时期,受西方建筑理论的影响,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模仿和探索,呈现折衷多姿的建筑风格,如中山路银行建筑群、八大关建筑群,都是这方面的集中体现。此外,这时期一些公共建筑主要突出传统民族风格,如栈桥回澜阁、水族馆、红十字会大殿等,既吸取中国传统,又巧妙地利用了现代建筑材料,堪称中西合璧的成功之作。这期间,城市建筑遵循计划案,发展较为顺利。抗战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日趋腐败,社会经济陷入了空前危机,城市建设停滞不前。

总的来说,青岛以欧陆建筑为主,异国他乡的一批优秀建筑构筑了其富有个性的城市风貌。青岛独特优美的地理环境、山海城融为一体的城市架构、气势庞大交相辉映的城市建筑布局,有机结合相得益彰的空间环境,强化了城市的建筑风格。经过长期的积累和锤炼,青岛建筑结合了山海景观与人文特色,创建了“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丰富多彩的青岛建筑,展示了青岛的历史,构成了青岛成长进程的生动记录,是城市文化风貌的鲜明特征,成为青岛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内涵和标志。

猜你喜欢
红瓦八大关风貌
八大关的秋日私语
曹文轩作品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村居
游青岛八大关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红瓦
库车城市风貌
八大美:冬日不问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