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话礼节

2011-04-26 01:34邢泓琳
神州·上旬刊 2011年1期
关键词:礼节礼仪

邢泓琳

已到年终岁末,一年中最长的假期就要到来,亲人相聚,走亲访友都在节假日里实现。亲情、友情是这世界上最珍贵的感情,亲友聚会话家常,有着说不完的知心话。亲友来往之间的礼节也就顺其自然,入乡随俗,人之常情,这是人生的温暖,也是生活的乐趣。

追忆古代的礼节

中国是个礼数大国,其礼节传统源远流长,且与政治密不可分。我们可以从古资料记载中了解到,从周公制礼乐起始,礼节就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美德,而成为一种不可逾越的行为规范,只有合乎“礼”的才是合理的,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到了孔夫子,更是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个“礼”,其实便是维护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的规范。有礼,臣子百姓便不敢犯上,天子可稳坐宝位。同时,天子犯法,尚与庶民同罪,可以看出礼制在其中占的比例有多大。

礼节可以表示出尊卑关系,并被当做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据说光绪年间,外国人送给慈禧太后一辆汽车,慈禧只坐了一回,就再也不肯坐了,原因只因为她觉得让一个车夫坐在她前面是表示对她的大不敬,坏了礼数。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谈,但从中却可反照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的礼节观念根深蒂固,礼节甚至比身家性命都还重要。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的祈老太爷,不是在对待侵入者时还讲究礼数周全吗?礼节,已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身可死,礼却不可废,这种精神,也足以标榜功德了。

古代与现代礼节的碰撞

喜好读古诗书的朋友都会了解,关于礼节规范在古代的很多书籍都有所描写,如《仪礼》《礼记》《周记》等。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礼节之多之全可谓是冠名天下,举凡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只要人类生活中所能遇见之事,具体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死嫁娶等,无不有一套周全完备的礼节。

礼节者,顾名思义,谓有礼有节。有礼即讲礼貌,待人要有恭敬的态度;有节是守规矩,行事要有节度,不可过之,亦不可不及。礼节就像是一个人的镜子一样,它起到反射的作用,变成一种评判一个人品德好坏的标准,成为一种行为规范。比如,在古代拜访的礼节中,无论是拜访者或是接待方,都应处处讲究礼仪,这是基本的礼俗和规则,拜访者在拜访之前应提前预约,得到接待方的允许才能造访,如果未提前通知,直接登门拜访就是无礼,坏了规矩。

中国有一句老话:礼多人不怪。中国的礼节种类繁多。莫说经典中保存着“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除了统一的规范外,礼节还因时、因地、因人而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有一点对所有重视礼节的人来说都毫无例外,那就是要显示出自己的确是懂礼节的。

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文明程度在不断地提高,礼节也发生着变化,传统礼节的烦琐和拘束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也“净化”成如今比较简易但又多样化的现代礼节。在对我国古代礼仪扬弃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内容更完善、更合理、更加丰富多彩。

記得从儿时起,父母、老师对我们最深刻的教育就是,要做一名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好学生;等我们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他们又会嘱咐我们,要品德高尚,为人谦逊,学会礼貌地待人接物。其实不论表达的方式再怎么变,其中心思想是不变的,那就是道德标准不变,礼节的精髓不变 。

礼节的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渐渐把老祖宗的东西都淡忘掉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已经淡漠了。其实不然,现如今的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要想在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记忆,得体的表达方式会给你增加不少的印象分,让你求职的胜算多一些。

进入职场后,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他们有可能是你的同事、上司、客户,与他们融洽相处是你的生存之道。这时人与人的相处沟通尤为重要,而礼节在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貌的用语,谦逊的态度会让你们更好地相处。

如今,人们对于礼节的重视热度逐渐升温,这使得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商家看到了商机,他们利用人们对于礼仪学习的渴望纷纷开办了许多礼仪培训班,一时间大大小小的礼仪培训学校相继开张,其中受益最深的是白领一族,他们会在节假日时利用娱乐的时间用来学习礼仪,通过这种比较直接的方式在短时间内了解中国悠久的礼节文化,并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就如同刚刚结束不久的广州亚运会,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优雅端庄的礼仪小姐就是经过礼仪课程的培训,才能在亚运会期间展示出中国女人的风采。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出现摩擦、冲突等现象是难免的。别说一个国家,就连我们一个小家庭还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矛盾,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矛盾,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家庭才能稳定,社会才能和谐、进步、发展。

猜你喜欢
礼节礼仪
礼节感满满的古代人
A well-respecte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探病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