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话种棉

2011-04-26 02:23曹涤环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3期
关键词:棉价棉花价格棉农

曹涤环

(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办公室,沅江 413100)

2010年新棉上市后,价格一路上扬,可以说2010年秋季,对棉农来说是一个无限留恋的季节。他们刚刚采摘的棉花,就从田中被商贩收走,棉花收购价格一路狂飙,湿润的籽花卖到了8.2元/kg的高价,继而凯歌高奏,向上拉升,并屡创新高,成就了种棉史上绝无仅有的高价位。在2010年10月份至11月初,籽棉价格在一些地方达到了13.2~14.8元/kg的高纪录,让棉农笑逐颜开。尽管在11月中旬价格向下,但仍维持在籽花7.6~7.8元/kg的价位,棉价暴涨暴跌,让棉农坐上了 “过山车”,棉农无奈,收购企业也无所适从。

其实,这都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自从棉花的流通体制放开以后,棉花的价高价低完全取决于市场,从2003年以来,棉价的几次跌落和回升,出现大幅波动,原因何在?2010年棉价上涨有合理因素,但 “暴涨暴跌”则加大市场风险,对棉花生产稳定发展有不利影响。棉农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地分析价格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合理安排2011年的棉花生产。

1 正确分析2010年棉价大涨

2010年受供求缺口加大,农产品价格整体上扬以及美元贬值推高市场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010年新棉开秤以来价格一路飙升。进入11月份,全国籽棉和皮棉价格市场比2009年同期翻了1番,达到历史最高价。业内人士表示,出现的这种价格已偏离了棉花正常合理的价值规律。造成棉花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棉花减产,供求矛盾突出。全球棉花产量由2006/2007年度和2007/2008年度创2 600万t的历史新高后,连续两年大幅减产至2 000万~2 300万t。2010年气候异常,巴基斯坦和非洲的洪涝、巴西的干旱、乌兹别克斯坦的低温,我国棉花的晚熟和减产,整体导致全球产棉大国减产。而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棉纺工业复苏,原棉产不足需,供求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待2010年新棉上市时,棉花市场呈现的非理性态势,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从粮棉比价和成本来看,籽棉价在7元/kg、皮棉价1.5万元/t左右比较合理,而当时籽棉价格平均达到11元/kg,皮棉价格平均达到2.5万~3.0万元/t,已大大超出合理价值。有人指出 “简直高得离谱”。希望当前市场多一份理性,少一份浮躁和跟风。当然,植棉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棉花价格有内在的合理价值回归需求。近年来,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种棉成本日益增加。同时,与种植粮食或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棉花比较效益偏低,因此,业内专家指出,如果粮棉比价过低,将进一步挫伤棉农今后种棉的积极性。2010年棉价暴涨,还有一个原材料涨价预期走强、多元收购主体入市竞争加剧、部分投机资金和社会游资借机炒作等,也对棉花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毋庸置疑,2010年棉花前期价格大涨,整个棉纺织主业链的各个环节成交量出现了普遍萎缩的情况,同时由于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得棉纺企业普遍不敢接大单和远期订单。导致中下游厂商担忧高价采购后的风险,部分织布企业或降低开机率,或只生产订单。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及时地召开了全国的棉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棉价短期内过快速度上涨,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甚至出现虚高,回调已是理所当然。纵观历史,专家同时也提醒,2003年度就出现过棉价暴涨后又暴跌的情况,结果是对棉花生产和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这样的教训应该汲取。棉价高时,笑开花的是棉农、棉花供应高、销售商,其可从中获利,赚得很多的钱。但棉价高直接影响到的是以棉花为原料的产业,导致这些产业原料紧张,供需矛盾加剧,要么停产,要么减产,等待棉花价格的稳定,或者说是提高产品价格,结果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各行各业的产品价格的不稳定。

当棉价低时,或者说跌至历史的最低点时,对棉农又是沉重打击,直接影响到棉农种棉的积极性。当棉农的棉花明显跌破了成本价,出售就是亏本,不出售就会形成积压,变不成现钱,如此就是对棉农的伤害。其实还有,如此跌到低谷的棉价直接影响了棉农来年的种植计划,或者说打算种植棉花者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减少种棉面积,或者说改变种植方向,结果造成棉花又少了,是不是又会造成棉花价格的上涨,棉价大涨之后大跌,对谁都不利,对种植者不利,对需求者也不利,对整个棉花生产更是不利,也是对整个经济良性发展的不利。这一点应该在今后的棉花生产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正确对待2011年的棉花生产

当前,我国棉花生产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专家用3个 “越来越大”概括:首先棉花价格的压力越来越大,其次是外棉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第三稳定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从发展趋势看,棉花需求增长与国内供给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如果在棉花供应上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将不利于我国棉纺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棉价虽然上涨较多,但与粮食相比仍相对偏低,而且种棉机械化程度偏低,费工费时,市场风险大,稳定棉花生产的任务艰巨。由于2010年棉花价格高,棉农从涨价中获利。就湖南而言,收入可达2 500~3 000元/667m2,比较效益明显,这也会使2011年植棉面积有所增加。

2011年棉农对待棉花生产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新的打算。一是要看到棉花种植面积增减的得失,新的一年棉农决定自己增减棉花的种植面积时,应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宜粮则粮,宜棉则棉,要考虑自已的田土适合种植哪种作物,千万不能将高产稻田改种棉花,或把高产棉田调减为种植粮食作物。农民种植的作物品种比较多,也要因人而异,在那些长期种植棉花而又有种植技术的棉农,一定要充分发挥棉花增产的潜力。目前,农民在选择种植何种作物时,热衷于拿种植棉花和水稻的效益相比,当然这是正常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种植棉花的期望值不能老拿2003年、2010年的棉花高价位作参考,而应该从长计议,反复比较,以免一时盲目扩大今年的种植面积。近几年我国棉田面积变幅太大,给农民创伤很多,教训非常深刻,受国际棉花市场行情的影响波动大;国内棉花价格失控,农民难以把握;对棉花生产面积、产量预测口径很不一致,信息的可靠程度差,农民难以确定种多少棉花为好。鉴于以往的教训,棉田面积只宜恢复性增长,增幅以10%为宜,最多不要超过15%。当然,各地应因地制宜。在确定自己的种植作物和规模时,应该多看看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产业信息预测,以帮助自己正确决策。二是要在提高棉花单产上下功夫。大力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灾害是制约着棉花高产的最大敌人。因此,要实现棉花高产高效,必须选择好棉田,改造好农田水利设施,做到棉地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特别是能防御旱涝灾害。下大力推广良种。这些年,各地棉花良种普及率较高,杂交棉一代种子应用面较大,大多数棉农尝到了种植良种的甜头,但还有一些农户没有种植县农业部门推荐的棉花品种,盲目种植个体经销商宣传推广的未经审定,或未经本县试验示范的杂牌品种,一遇减产,索赔无门。广大棉农要吸取深刻教训,要到正规部门购买优良种子,不要轻信个体户的盲目宣传,不要拿自己一年的收成作赌注。下大力推广良法。有了良种,只能说有了高产的基础,但必须有良法作保证才能夺得高产。棉花从播种到采摘,生长发育期长,生产环节多,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棉花减产减收。因此,农户在棉花生产中应立足高产高效,一环紧扣一环,抓好每一个关键,这样才能夺取棉花高产。三是棉花生产要求提高综合效益。要注意投入产出比。有一点值得注意,有的农户在估计棉花行情不佳时,就对物质投入大打折扣,使良法得不到有效保障;在估计棉花行情好时,就加大投入,甚至有些过头,这样就会物极必反。棉花生产和其它作物一样,也要追求最合理的投入产出比。要看到棉地增效还有路子可走。种植棉花要想提高效益,除了在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上下功夫外,还可围绕棉地综合开发做文章,要注重棉地整体效益的提高。棉花从扯秆到移栽,这一段时间较长,完全可栽种一季乃至两季作物。当前由于种植杂交棉,棉花行距普遍已放宽到1~1.1m,这样在棉花封行前或采摘中后期可间作一季作物。只要安排合理,可在棉地实行二熟或三熟栽培,大幅提高棉田的综合效益。四是积极推动高品质棉发展。高品质棉是指棉纤维长度、强度和细度协调匹配,适合纺精梳纱、高支纱的棉花。近几年随着棉纺工业的发展,逐步由原来侧重原棉外在品质的环锭纺转变为侧重原棉内在品质的气流纺,标准顺序也由原来的长度-整齐度-细度-强度转变为强度-细度-长度-整齐度。高品质棉品种并不等同于优质棉种。判断一个棉花品种优势,除了注重纤维品质综合性状能满足不同的纺织要求外,还要求其他性状 (丰产性、早熟性、适应性、抗病虫性)也要优良。目前,制约高品质棉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生产是推进高品质棉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实行优质优价才能更好地促进高品质棉的发展。一般高品质棉籽棉收购价如高于一般籽棉市场价0.6~0.8元/kg以后,能显著地调动农民种植高品质棉的积极性。然而,当前企业高品质棉订单生产收购的籽棉价格仅比一般籽棉高出0.2元/kg左右,仅相当于市场籽棉的波动价格,对农民种植高品质棉的吸引力不强。可见,只有在优质优价得到有效实施,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高品质棉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时机。棉花生产有一个优质的问题。要防止毛发、化学纤维、麻纤维等混杂而影响质量,要坚持搞好 “五分”,要防止湿花上市,特别是要注意在棉价高涨的年份,大部分棉区都对棉花的质量问题把关不严,根本体现不出优质优价的问题,不利于优质棉生产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猜你喜欢
棉价棉花价格棉农
基于VEC模型分析新疆棉花价格空间传导关系
棉农
中美棉花价格对比研究
基于ARIMA模型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价格分析与预警
塔城地区纤检所干部深入农田助力棉农春耕
2016年棉花总产量锐减棉花价格有望上涨
棉花市场价格波动性及经济风险分析
印度棉价暴跌导致棉农自杀
进疆棉农铁路运输启动
储备棉“烫手”:棉企买不起 棉农不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