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够
(德保县中医院,广西 德保 533700)
笔者于2007年3月-2009年2月运用自拟方化瘀醒脑汤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观察对象 120例均为德保县中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均经头颅CT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41~69岁,平均(55.5±5.7)岁,功能缺损程度平均积分(9.16±3.60)分;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40~68岁,平均(56.7±7.3)岁,功能缺损程度平均(9.51±4.28)分。2组性别、年龄、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医辨证均属于瘀阻清窍型(参照《中医脑病治法》)。
1.3 疗效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改变评定标准主要评定神志、语言、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参照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医证候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的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疗效、实验室理化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等。
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治疗:控制血压、血糖、体温,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予阿司匹林及其他对症治疗,疗程为30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化瘀醒脑汤(川芎、桃仁、赤芍、红花、石菖蒲、丹参、黄芪、丝瓜络各9 g,大枣6 g,干姜1 g),水煎服,日2次,疗程为30 d。
3.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3.2 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2。
3.3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理化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实验室理化指标比较(±s,n=60)
笔者认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应从中医脑之生理、病理特性论治[1-2],运用自拟化瘀醒脑汤治疗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方中川芎、桃仁、赤芍、红花是用药基础,具有活血祛瘀作用,能改善瘀血症状。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桃仁性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具有疏通血脉、祛除瘀血之功,纤维蛋白法证明[3]桃仁水煎液具有促纤溶作用;红花性味辛温,小剂量活血,大剂量破血,有“活血之王”之称,红花注射液是由中药红花提取的水溶性黄色部分蒸馏而成,具有抗凝、抗栓、抗自由基损伤、降低血液黏度、促纤溶之功效[4-5]。石菖蒲入心透脑,是归经入脑的重要药物[6]。丹参归心、肝经,功效活血调经,其中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酮具有抗缺血缺氧、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功能和抗血栓形成作用[7]。黄芪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化瘀之功效,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与抵抗氧自由基损伤以及抵抗兴奋性毒性氨基酸、降低缺血后脑水肿,改善大脑局部血流,抵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作用有关[8]。丝瓜络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等功效,在临床治疗急性脑缺血患者的方剂中,常有应用[9]。干姜性辛热,具温中散寒、化瘀通脉之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窍之效。本观察结果提示,化瘀醒脑汤在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证候疗效、改善脑卒中酶免指标、改善凝血指标、降低血脂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1]张觉人.脑梗死治验五则[J].中医杂志,2002(6):424.
[2]张觉人.中医脑病治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4-5.
[3]冈本彰佑.数种生药对纤维溶酶系的作用及其解析[J].国外医药(中医中药分册),1984(1):54-55.
[4]王天佑.血液流变学[M].乌鲁木齐: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322-340.
[5]张军生,田振庄.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2例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1998,27(4):331.
[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缩印本)[J].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3-614.
[7]余传隆,黄泰康.中药辞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207-1213.
[8]雷红,王斌,李卫平,等.黄芪总甙延缓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2003,24(3):230-234.
[9]周迎春,邵念方,刘兆平.脑脉通口服液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6(4):2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