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五”期间,冬春水利建设完成投入23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7倍。渠道防渗1.2万km,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600万亩(173.33万hm2),初步建成了灌溉、防洪、排涝等多功能综合利用水利工程体系,有力支持了自治区农业农村生产发展。全自治区粮食单产连续4年增长,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供求基本平衡。
尽管广西的水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病险水库多等问题突出。40%的耕地缺乏基本的灌溉条件或灌溉设施,60%的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配套不全等突出问题。2007年,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2280万亩 (152万hm2),仅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的92.8%。特别是近年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影响了广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面对严峻的形势,自治区党委、政府把大兴水利摆在广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优先发展战略。2009年3月19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掀起水利建设新高潮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各市县也适时出台新政策,加快水利建设。
一是兴水利促发展,领导带头参加冬春水利劳动。2009年春,自治区党委常委带头,所有省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参加冬春水利劳动,有效推动冬春水利建设迅速掀起高潮。2009年冬至2010年春,自治区又提出“声势要高于2009年,投资不少于2009年,效果要好于2009年”的总要求,再次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冬春水利劳动,强化各级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了《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兴水利、强基础、惠民生、促发展”主题活动的通知》,明确了省级领导要带头参加兴修水利劳动,把党政领导干部参加水利劳动工作制度化、指标具体化、考核规范化,着力营造领导高度重视、全民积极参与水利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抓投入树典型,农田水利建设呈现新亮点。为抓好冬春水利建设,自治区制定了《广西冬春水利建设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明确了连续3年新增10亿元投入冬春水利建设,同时,各地也多渠道大幅度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并积极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经验和新模式。如“民办公助”的忻城模式,来宾市忻城县通过财政补助建筑材料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开展田间农毛渠建设;“以奖代补”的玉州模式,玉林市玉州区通过实施农民用水户协会投资奖励办法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工补农”的武宣模式,来宾市武宣县通过引导制糖企业投资蔗区水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整合资金”的富川模式,贺州市富川县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整合资金、集中连片、促进产业”,大干农田水利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是抓落实出重拳,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大成效。自治区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采取“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办法,特别是进入冬修黄金季节,市县党政一把手亲自到水利一线协调指挥,解决水利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对项目建设推进不力的实行问责。同时,制定考核评比办法,自治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励资金,对年度绩效考评前10名的先进县进行奖励。通过强力推进,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于10月份就在全国率先完成,中央专项规划内54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也于12月份按时完成。为贯彻落实2010年春节温家宝总理视察广西抗旱工作时的指示精神,标本兼治做好大石山区治旱工作,自治区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广西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决定用2年时间投入23亿元,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大石山严重缺水区域群众的饮水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