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李津
折衷理论在我国餐饮国际化进入模式中的应用
邵李津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该文以我国餐饮业为研究对象,根据我国餐饮业国际化经营的实际,以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餐饮国际化的两种进入模式: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运作,并以全聚德为实例进行了分析。
折衷理论 餐饮 国际化 模式
餐饮业在我国是个历史传统悠久的行业,文化丰富,如何赋予传统饮食文化以现代内涵、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挑战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全国餐饮业今年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餐饮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使行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目前餐饮业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开店解决就餐的问题,餐饮承载着提升民族素质和满足营养健康需求的使命,行业自身发展更是面临着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国际化发展等重大方向性课题。多年来,在餐饮业提到国际化,更多的理解只是到国外开餐馆,多年开餐馆的经历告诉我们,能站住脚跟的往往很少,或是一两年关门,或是连人带钱都收不回。我国的餐饮国际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那么,中餐业以何种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这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受启发于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这一理论的缺陷及其与现实的差异寻找突破口并结合我国餐饮业跨国经营的实际,笔者对我国餐饮业展开跨国经营的“折衷”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来构建我国餐饮国际化进入模式。
笔者认为,跨国投资企业的优势具有动态性,即优势可以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跨国经营活动不仅是企业实现优势的活动,也是企业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优势和发展壮大自己的活动,对于一国企业而言,只要国外确实存在着可供自己利用的有利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国内暂时没有或不易取得的,企业就要通过跨国经营来谋求这种优势。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公司,如肯德基、可口可乐、雀巢等一开始都是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通过跨国经营才成长壮大的。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可以用这些有利条件获得发展的机会,使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更为强大,目前我国规模较小的公司也同样可以走出去,获得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实现由小到大的迅速成长,积累自己的优势。
由于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国餐饮企业一般不具备所有权优势,即“绝对优势”,因为所有权优势一般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生产技术、产品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我国餐饮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是最欠缺的。因此,在对我国餐饮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具备一定“条件”的我国餐饮企业,完全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自己的跨国经营活动。而这里的“条件”就是指“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及三者的不同组合。
“比较优势”是相对“绝对优势”而言的。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世界上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丰裕程度不同的国家,分别在不同产品的生产、研发及营销等方面必然具有某种相对的有利条件。与外国跨国餐饮公司相比,我国餐饮企业不论在技术装备、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档次还是在运行机制、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餐饮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决策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分析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一般而言,我国的餐饮企业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独特的烹饪技术等。此外,还具有一些很重要的“比较优势”,但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例如,我国餐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就是一项重要的“比较优势”;又如,我国餐饮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所积累的营销经验和营销组合也是一项重要的“比较优势”;再如,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与民族特色、瑰丽传奇的民族文化更是可以为我国餐饮企业获取高品位、有底蕴的“比较优势”。
企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基石,更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餐饮业欲发展自己的跨国经营,首先必须对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比较优势”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审视与论证。审视和论证企业“比较优势”的过程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从而可以为企业的国际竞争赢得主动,最终把企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这是指企业在内部运用企业的特定优势扩大自己的组织和经营活动来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理论”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的因素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即①行业特定因素:主要指行业产品的特性、外部市场的机制结构以及规模经济性等;②地区特定因素:主要包括地理距离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等;③国家特定因素:包括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环境、法律、金融制度等;④企业特定因素:包括不同企业内部基本的能力、规模、资金基础等。
一般来说,我国餐饮企业内部化优势并不明显,因为规模小、资金少。在本文中,针对餐饮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是指产业链配套、物流、资金、背景、规模等。同时,走出国门发展的餐饮企业,在海外都会碰到有关法律、管理等高成本运营的问题,海外市场开店的成本相当于国内的10倍甚至更多,即使眼下经济大背景造成商业地产、人力相对成本小幅下降,但海外的经营风险仍比国内高出许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加强内部化优势。但是我国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引入风投并融资上市或政府的扶持来填补或增加自身的内部化优势。
当然,我国一些有实力、有规模的餐饮企业在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的基础上,在外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到国外投资生产,从而获得“内部化优势”。
这是指东道国所特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经济、市场、竞争、自然资源、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条件。
“区位优势”直接影响我国餐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具体表现为:我国餐饮企业进去后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我国餐饮企业进去后产品有市场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特性选择确定是进入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借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盛会对我国餐饮文化的宣扬以及遍布全世界的华人等,这些都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在一定程度中,我国餐饮企业是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
借此,可以认为,正是“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我国餐饮企业选择适当跨国经营方式的基本依据(见表1)。
表1 我国餐饮国际化进入模式的基本依据
优势模式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非资本)[1]有有有 资本运作模式[2]有无或不明显有
也就是说:1)我国餐饮企业若只具有“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或不明显时,可以采取资本运作模式融入到全球经济大循环之中,实现企业的跨国经营。 2)餐饮企业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才能够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
全聚德凭借着“三位一体”的“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昂首挺进国际市场,成为我国餐饮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开展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案例。
1)历史悠久:全聚德品牌有着1935年的形成发展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国餐饮业多数品牌及“洋快餐”所无法比拟的;2)特色鲜明:全聚德品牌具有中国特色、京味特色。其烤鸭和餐饮的烹制技艺与色、香、味、形,其经营、管理、服务、生产的理念、理论、方法、技能、工艺独具特色,不可替代。3)驰名中外:全聚德品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美誉度,1998年更被国家工商局正式认定为服务业第一家“全国驰名商标”。其品牌中所蕴含的巨大无形资产,为一般品牌所不具备,同时“全聚德”还得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共同承认与保护。4)受到法律保护:全聚德品牌已经在国内外进行了商标注册,并以“中国驰名商标”的身份,享有更大范围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使得这一品牌具有不可仿冒、不可侵犯性。
1)全聚德品牌的主体属商业服务业,但就其品牌延伸所涉及的食品加工业以及连带发展的食品科研、养殖、种植业等,使得全聚德品牌事业跨越多行,形成科工贸一体化。对经营这一品牌的综合要求之高,也为一般品牌所少有;2)集团成立6年来积蓄了一定经济实力,特别是股份公司建立,股票上市融资,且有着政府的扶持,这些都将为全聚德品牌发展奠定必要的经济基础;3)全聚德解决了标准化产品、工厂化生产、连锁化经营、个性化服务等技术、管理难题,这为进军海外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全聚德烤鸭驰名中外,在海外具有的广阔的市场前景。2)华人遍布全球,也给全聚德带来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人力资源。3)100多个国家对全聚德予以认可与保护,对其的到来给予优惠的政策。
全聚德的成功充分说明我国餐饮企业若同时具备了“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完全可以到海外去发展自己的跨国经营,不完全要具备折衷理论所说的所有权优势(即绝对优势),也就是说我国餐饮企业在具备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就可以直接对外投资,然而再完善、再成熟的市场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缝隙”,而这些“缝隙”正是我国餐饮企业发展跨国经营难得的市场机遇。
总之,改革开放应该是“双向”的,而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餐饮企业的“走出去”和开展跨国经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我国餐饮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是在全球化和加入WTO条件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我国餐饮企业应在认真研究分析自身“比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国际化进入模式,积极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餐饮真正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
[1]对外直接投资(非资本)模式:本文中主要指利用母国企业自身资源直接在海外投资建立自己的子企业进行经营。
[2]资本运作模式:本文是指运用企业品牌、技术等优势,利用融资、投资等手段获取海外已有企业的参股、控股权,从而开拓国外市场的一种方式。
[1] 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刘波.甄文达谈中餐国际化[N].中国民族报,2005-05-24(16).
[3] 尚庆云. 中式快餐的国际化战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4): 320-321.
[4] 郝小光. 谈餐饮业的跨国经营方式与策略[J].现代商业,2008(9):158-159.
[5] [美]理查德·罗宾逊.马春光等,译. 企业国际化导论[M]. 北京: 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