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青
(长治市郊区水利局老顶山灌区,长治046000)
老顶山灌区于1977年12月兴建,1979年10月主体工程基本结束。该灌区位于长治市区东部,潞城市以南,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坡,南北长11.1 km,东西宽2.1 km,是一处以漳泽水库壁头电灌站为水源的二级提水灌区,也是长治市郊区境内唯一一座万亩机电灌区。灌区受益范围包括郊区境内老顶山镇、老顶山旅游开发区24个行政村。设计灌溉面积1 000 hm2,有效面积为800 hm2。受益人口1.96万人。现有一、二级泵站2座,装机5台,总装机容量1 500 kW,设计提水流量0.52 m3/s,扬水压力管道长3.0 km,干渠4条,长12.5 km,支渠15条,长7.0 km,支渠以下田面配套工程为土渠,蓄水调节池18座,总蓄水量12.4万m3,渠道建筑物91座。灌区内植被良好,无清水河和小泉水。仅有一些洪水干沟,是长治市有名的“缺水低产贫瘠地”。多年来,灌区为郊区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收入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灌区属停缓建工程,1980年停建时,共完成干渠4条,长12.5 km,占设计长度的74.44%;支渠15条,长7.0 km,占设计长度的20%;渠道建筑物91座,占设计总量的60.66%;支渠以下仅配套少量土渠,因此灌区实灌面积仅为297 hm2,只占设计面积的近30%。
灌区当时是在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从各单位抽调人员兵团作战和施工专业队相结合完成的,大多工程设施地处土石山区,施工难度大加之工程规模大、时间紧、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导致工程质量差。灌区建成后运行多年,期间投资严重不足,工程设施出现不同程度损坏。现有的干支渠道19.5 km,当年均采用石粉砂浆砌筑,现已勾缝脱落,局部段落裂缝,渗漏严重,深挖方段无盖板,岸坡流土淤积严重,急需进行修复改造。渠道建筑物91处,也因石场开采,建设占地等原因,毁坏23处。
灌区现有的电器控制柜,为老式柜,耗能大,运行不便,产品淘汰,没有配件;出水闸阀是手动操作,运行不便;水锤消除器结构复杂,损坏严重,难以启用。
由于灌区位于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坡,地理条件特殊,近年来随着长治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老顶山先后修建了以炎帝像、神农百草堂、神农滑雪场等为龙头的旅游景点,旅游形势一片大好,家庭旅馆、饭店等经营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效益,加上灌区距离市区很近,交通方便,打工或经商都能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所以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不够重视,灌溉用水积极性较低。这也是从1992年以来,灌区无人用水,没有上水灌溉的原因之一。
灌区作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大量公益性工程折耗和维护管理费用没有补偿渠道和来源。在2008年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两定测算中,测得年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费为11.20万元,原则上由地方政府解决,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农村税费改革等原因,各级财政用于水利投资很少,至今未能落实。作为中型灌区,直到1992年才在省水利厅完成上户立项工作。1995年至今,省水利厅共拨付农水工程款80万元。同时,社会资金既没有有效的机制来引导,又没有好的政策来鼓励,融资渠道十分狭窄。资金的短缺,造成设施损坏状况持续恶化,灌区难以发挥效益。
体制不顺表现在水管单位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机制不活是水管单位运行管理缺乏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灌区管理环节多,尤其是基层管理,站管段,段管村组,多层机构使管理责任很难落实。二是管理水平差。灌区现有在职人员16人,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虽然少数职工也参加了继续教育学习,但是专业不对口,业务素质不高。三是灌区管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管理工作浮在面上,责任不落实。
灌区需要的改造资金和配套资金无处落实,是造成目前设施老化,设备落后,灌溉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灌区建设,要按照基建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这一点在1993年已委托长治市水利勘测设计室完成了《长治市郊区老顶山电灌站改建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1998年山西省以晋水计字(1998)44号文下发了“关于长治市郊区老顶山电灌站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尚未完成在省计委的立项。接下来应争取尽快启动项目,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同时为了加快灌区建设步伐,还必须走多渠道投资建设的路子,采用一些吸引政策,调动用水户投资进行灌区的渠系配套,引导他们投入水利建设。转变“等、靠、要”的观念,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的原则,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对支渠以下的工程可以尝试通过拍卖、租赁、入股、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改制,吸取社会上的资金参与到灌区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上来。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灌区发展的新路。
灌区地处老顶山旅游开发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给灌区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给灌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目前灌区的灌溉情况来看,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直接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灌溉需求较低。因此,灌区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转变思想,把单一为农田灌溉服务,提升到多渠道、跨行业的供水服务中去。2009年,该意向已被列入郊区规划:受益范围内全部种植经济林,利用泵站提水上山,为老顶山森林公园内绿化、灌区经济林灌溉、旅游发展和预防森林火灾等提供水源。
深化灌区体制改革是提高灌区经营管理水平,确保水利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要通过改革,解决灌区管理体制不清、职能不清、责权不明、机制不活、维修养护经费不足、供水价格形成机制和资产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2008年9月市水利局对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初步验收中,重点排查出灌区人员编制少于定员测算编制、维修养护经费无落实、职工工资差额部分无力解决三个问题。在此基础上,灌区重点要以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关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改革的实施方案》为依据,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采用多个水管单位联合报告、主管部门出面等途径,多方努力,推进问题的落实进度。
一是要把政治思想教育日常化。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发扬献身、负责、务实的水利行业精神,爱岗敬业,文明服务,塑造水利人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对职工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善目前存在的人员结构问题。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本领过硬、踏实肯干、刻苦钻研、有创新意识的现代水利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