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措施

2011-04-14 15:27:44刘彩霞王文君
山西水利 2011年5期
关键词:阳泉市水土保持植被

刘彩霞,王文君

1 概况

阳泉市地处黄土高原东缘,太行山脉中段,属典型的中低山区,除部分土石丘陵、山间盆地等地貌类型外,大部分为变质岩、石灰岩和砂页岩山地,总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在350~1800m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地层有中太古界、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土壤类型主要分褐土、潮土、粗骨土、石质土四大类,其中,褐土占比例最大,为87%。

阳泉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多年(1955—2000年)平均气温11.3℃。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仅4.6℃,极端最低气温为1954年12月29日的-19.1℃;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3℃,极端最高气温是1955年7月24日和1999年7月24日的40.2℃,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1202mm,属半湿润地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60余条,主要有滹沱河及其支流乌河、龙华河,绵河及其支流温河、桃河、南川河等,属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水资源总量147960万m3。

阳泉市国土总面积为4569.91km2,根据市水保站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3042.50km2,占总面积的66.6%,治理度只有48.8%,每年流失表土约225万t,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712t/km2,年土壤侵蚀量762万t。境内森林覆盖率仅为23.1%,其中80%以上为人工林,海拔在1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河谷沿岸及部分阴坡地段植被较好,植被度可达40%以上,其他地段植被度均在15%~40%之间。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由于土层薄,裸岩多,坡度陡,暴雨集中,导致地表径流量大,流速快,冲刷力和挟运力强,经常会形成突发性“山洪”。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近十年来,阳泉市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力度,先后实施了太行山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旱井集雨工程项目、水土保持国债项目和桃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特别是2003年阳泉市被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区以后,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力度还是成果效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到“十一五”末,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305.5km2,其中,基本农田599.36km2,水保林43.1km2,经济林 99.52km2,封禁治理 141.41km2,种草34.60km2,谷坊31894座,旱井43196眼,人字闸28座,截潜流3座,治理度提高到48.8%。水土保持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存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水土流失成因

2.1 自然因素

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降雨、地形、地质、土壤和植被。阳泉市的降雨量有80%左右集中在汛期的6至9月份,且多以历时短、强度高的暴雨形式出现,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5%,地面坡度大于15度的土地占65.1%,是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条件;加之土石山区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91.7%,土壤沙化,土质松软,透水性弱,抗蚀性差,风、雨和冻融作用常导致泻溜、崩塌及滑塌现象发生;地面林草等植被覆盖率低,不能拦截雨水、过滤泥沙、固结土壤、涵养水源,很难起到阻缓水蚀和风蚀的作用,是加剧水土流失的又一重要因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自然条件的作用下使得阳泉市的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 人为因素

阳泉市不仅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也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9年底,全市仅规模以上的采矿业和煤炭开采业就有150多个,其开采过程不仅破坏原始地貌和植被,而且大量矿石、废渣和原煤的堆放掩埋覆盖原有地表植被,在雨水冲刷和日晒风化作用下,既增加新的水土流失,又污染周边环境,如果考虑到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每年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另外,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为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不断扩大垦植率和居住面积,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同时,盲目进行一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如不及时防治,就会陷入水土流失和生态失调的恶性循环中而难以治理。

3 防治措施

水土流失既是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又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地面的完整性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还加大了洪涝、干旱及重力侵蚀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河流泥沙抬高下游河床、堵塞河道、淤积水库、淹没农田,直接导致人民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必要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加大生态修复建设的力度,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水土保持应该按照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三结合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基本农田建设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突破口,坚持山、水、田、林、路、村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针是改善农村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保障。

3.1 植物措施

按照带、网、片结合,乔、灌、草混合的原则,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条件较差的耕地有计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条件好的荒山荒坡实行封禁治理、封山育林育草,有计划地发展高效益的经济林。遵循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理念,着力创建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以其发达的根系来稳固土壤,变地面截流为叶面截流,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在水分土壤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采取鱼鳞坑、水平阶等蓄水保土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自然修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3.2 工程措施

3.2.1 农田整治

对二坡地、三类田进行工程改造,建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以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和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积,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还可利用条件较好的坡面,建设旱井、水洞等小型蓄水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问题。

3.2.2 沟渠治理

根据小流域的地质地形条件,建设以骨干坝、淤地坝、谷坊为重点的沟道坝系工程,减缓水流比降,降低水流速度,拦截泥沙,使土不下山,水不出沟;在小泉小水的沟道,修建人字闸或截潜流,建设山地微灌工程,提高粮食产量;在洪水流量较大的主沟道两侧,修建河坝工程,确保农田和村庄的安全。

3.3 耕作措施

根据阳泉市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水土流失的特点,应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粮食经营为农、林、副、渔综合经营,发展适合市场需求、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利用水土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水土流失源于坡耕地,那么根据旱坡地坡度的大小,就可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采取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

猜你喜欢
阳泉市水土保持植被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河北地质(2022年2期)2022-08-22 06:24:04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阳泉市二代粘虫发生趋势预报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04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阳泉市文联扶贫采风活动
娘子关(2020年6期)2020-12-09 08:36:14
阳泉市成立药茶产业联盟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22
阳泉市重点工程
娘子关(2020年3期)2020-06-11 10:11:36
水土保持
绿色植被在溯溪旅游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2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