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风电并网困难且风险、成本均高,限制了我国风电的发展。与西北地区分布式大风电场相比,分散式小风电场对风力和电网的要求都较低,可望突破电网瓶颈。
国家能源局2011年6月20日透露消息,已在探索发展风电分散式接入,以让中国风电发展突破电网建设滞后的瓶颈。并计划在近期发布通知,鼓励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尽可能多的开发风电资源。对于有条件进行分散式接入的风电大基地,国家能源局也持鼓励的态度。未来我国将不再一味发展大型风电基地,也鼓励分散式开发。
国家能源局的上述表态,意味着我国不再单一发展大风电基地,而转向分散式小风电并举。我国在2008年开始建设风电大基地,迄今已建设了八大风电基地。但由于电网建设滞后,风电并网困难,弃风严重,事故频发,不仅让风电企业蒙受损失,也导致资本市场不看好风电产业,限制了风电行业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由于风电很不稳定,输送到电网时引起事故的风险较大。同时,为了保证使用者用电稳定,不至于时时停电,电网在接收风电时,必须备份其他电能,随时填补 “空缺”。分散式小风电,对风力要求和电网的要求都较低,发电量也较小,所发电量可就地消化。与大风电场相比,给电网带来的压力要小一些。而我国此前发展的分布式大风电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对风力要求高,发电量大,要通过电网大规模长距离输送到其他地区来使用,对电网的要求高。
根据我国 《电力法》规定,只要风电联上网,电网就应全额收购。目前,风电联上网尚存在技术问题。相对而言,小风电上当地电网,比大风电接入电网长距离输送要容易一些。国家能源局有关人士表示,如果现在建设风电大基地的地区具备搞分散式接入的条件,国家能源局也将鼓励其发展。由于这些地区距负荷中心比较近,而且在配电侧上网对电网的影响基本上是零,完全可以搞分散式接入。
不过,与分布式大风电场相比,分散式小风电场的发电成本更贵,或仍将制约风电的使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表示,小风电的成本较高,大风电场规模大,得以降低成本。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风电上网价也要每度电0.5元多,而火电只要每度电0.3元多。分散式小风电场发电量小,成本会更高,接入电网后,成本由谁承担,仍将是个问题。要发展分散式小风电,应该首先解决并网的问题。因此,如果不提高电价的话,那就应该给予电网补贴。
根据正在制定的 “十二五”能源规划和可再生能源规划,2015年,中国将建成海上风电500万kW,形成海上风电的成套技术并建立完整产业链,2015年后,中国海上风电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将达到3 000万kW。
2011年6月22日,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的海上风电工作座谈会上透露,国家能源局将于今年下半年启动第二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准备工作,并于2012年上半年完成招标,总建设规模将在150~200万kW之间。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指出,海上风电是全球风电技术发展和产业竞争的前沿,中国企业必须在海上风电发展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将加强海上风电资源测评和发展规划工作,为海上风电全面持续开发打好坚实基础,同时,扎实做好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深入开展技术研究和工程准备;并将采取招标竞争与新技术示范相结合方式推动海上风电建设,同步提高海上风电的经济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服务体系,确保海上风电设备和施工质量及安全可靠运行。
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高、不占用土地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是全球风电发展的最新前沿。
2011年5月24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下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机组,每小时发电量70万kW·h。
三峡工程地下电站70万kW机组全部实现了国产化,许多部件已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世界首创的空气和蒸发冷却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意味着巨型水电机组国产化目标的真正实现,这是我国在水电科技上的重大跨越。
作为 “三峡心脏”的水轮机组设计制造令世界瞩目。我国对三峡机组方案多次组织研究,最终决定设计安装32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这是世界上总装机容量最大、运行工况和技术指标最复杂的巨型机组。
为迅速掌握重大水电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我国确定了三峡机组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战略。1997年三峡工程左岸14台70万kW机组面向全球招标制造,法国阿尔斯通、瑞士ABB等掌握水电前沿技术的国外厂商成功中标,国内哈尔滨电机厂、东方电机厂只能参加分包;2004年哈尔滨电机厂、东方电机厂获得了8台机组制造合同,部分机组主要机电设备实现了国产;2007年,有6台机组全部由中国境内企业制造,实现了重大跨越。目前,我国正自主研发制造国内外尚没有的单机容量77万、80万、100万kW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并将在长江上游梯级电站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