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胜
(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 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地处天山西部,特昭盆地东端,平均海拔800-1 200 m,年平均气温5.3℃,年降雨量375 mm,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8 352 km2,耕地面积2万hm2,天然草场50.3万hm2,可利用草场42.4万hm2.县辖七乡一镇,由哈、汉、回、维、柯、蒙等22个民族组成,总人口15万人,是一个以牧为主、牧农结合的山区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8条,地表水年径流量为60亿m3,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特克斯县发展畜牧业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优质的天然牧场。但由于牧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牧民在不具备现代畜牧业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只能沿袭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赶着牲畜,四季转场放牧。随着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农区牲畜数量剧增,并进入牧区,使广大天然草场的载畜量加大,负荷加重,草场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历史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面已不多见。天然草场退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产草量下降,牲畜赖以生存的饲草料供应得不到满足,畜草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天然草场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畜草矛盾突出、农牧民脱贫致富难的现状,县委、县政府以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为指导;以国家实施牧区水利试点项目为契机;以建设节水高效、优质高产的灌溉饲草料基地,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和禁牧为主要手段;以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提高饲草产量,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开展牧区水利建设,并初步探索出具有一定成效的牧区水利建设经验。广大农牧民通过牧区水利建设,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积极投身于牧区水利建设。近几年来,该县已建成了旱盖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草种基地、坎土曼托别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和叶什克列克喷灌工程。
(1)旱盖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草种基地。该基地位于特克斯河北岸,距县城5 km,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 300-1 500 m之间,水土及光热条件较好,年积温大于2 800℃,无霜期120 d,生长期193 d,年降雨量300 mm左右,非常适宜种植牧草。该基地建设面积为2 000 hm2,基地建设前为150户牧民的春秋草场,由于缺水,牲畜超载过牧、虫鼠害增加、毒害草增多等原因,草场已严重退化,草原生产能力下降,草场覆盖率约50%,产草量600 kg/hm2左右,主要植物为新疆亚菊、木地肤等。为了尽快凸现效益,特克斯县政府将草种基地和现代草地畜牧业两个项目捆绑在一起,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和干部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投资方式。项目计划总投资3 491.86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 800万元),旱盖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草种基地完成投资1 53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 200万元),用于水利设施投资594万元。建设水源工程一处,完成自来水管道20 km,喷灌管道40 km,自走式地面喷灌设备38套,草场围栏36 km,新修道路30 km,架设高压线路15 km,购置农牧机械12台(套);建成配套设施齐全的养殖小区3个,有100户牧民实现高标准定居。根据地形条件,经专家论证,工程采用自压式喷灌,控制灌溉面积1 133 hm2.水源取自项目区以北约7 km处的山泉,引水流量360 m3/h,水量稳定而充足。从水源处修建防渗渠引水至沉淀池、进入蓄水池,再进入管道,项目区分两块进行轮灌。
(2)坎土曼托别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该项目位于县城以西18 km处,阔克铁热克河沟以东,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1 260~1 440 m之间,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18 d,年降雨量376.4 mm.灌溉水源为阔克铁热克河,上世纪90年代初对该区域进行过简单水利配套建设,但由于资金不足,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设施差,加之超载过牧等原因,草场逐年盐碱化,生产能力下降,草场植被覆盖率不足40%,产草量1 200 kg/hm2,主要植物有芦苇、披碱草、红三叶等。项目设计灌溉面积619 hm2.根据地形条件,工程采用常规沟畦灌方式,渠首引水流量2 m3/s,水源稳定可靠。该项目新修干渠防渗4.2 km,斗渠防渗4.5 km等,完成投资3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及干部群众投工投劳100万元。种植多穗玉米53 hm2、红豆草20 hm2,补播套种红豆草、苏丹草9.2 hm2,改良天然草场423.5 hm2.
(3)叶什克列克喷灌工程是恰甫其海水库移民后靠安置点新建的一个节水灌溉工程,总投资1 500万元,全部为移民生产性专项资金。该工程完成四个泵站的修建和100 km管线安装任务。工程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379 hm2,其中灌溉草场329 hm2,从而有效地改善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牧区水利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关系牧区水利建设成败的关键,要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持久发挥效益。
旱盖牧区水利试点项目草种基地采取“公司+牧户”的管理模式,成立了浩瀚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性质为股份制,牧民以2000 hm2草场使用权参股,并与公司签定入股协议,牧民成为公司的股东。公司负责牧草种植、制种、饲草料加工等,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牧民到养殖小区定居,公司为牧民提供养殖技术服务。项目区在建设期间执行以下优惠政策:牧户享受国家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优惠政策,补贴825 kg/hm2饲料粮;牧户除每年10月、11月可在项目区内无偿放牧2个月外,还可从公司获取150元/hm2的草场补贴和1800 kg/hm2的牧草。项目建成后,公司严格按照章程规定的股东权利和义务,按股分红,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坎土曼托别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将采取“水管部门+用水协会”的管理模式。鉴于水管部门收费机制、管理体制不合理,面临水管体制改革的现状,该县拟通过坎土曼托别牧区水利试点项目,大力推广以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为主的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灌区配套水利设施以地块为单元,组建用水协会,协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协会人员由受益牧民代表组成,主要负责支渠口以下的工程管理维修养护和水费的征收,支渠以下水利设施的使用权归全体受益牧民所有,引水渠首和输水干支渠由水管部门管理。水费按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并足额上缴水管部门后返还40%作为协会管理费用。协会不但要监督水管部门的工作行为,还要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及受益牧民的监督。目前,该用水协会章程、灌溉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正在制定之中。
以水为中心的牧区水利建设,为牧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通过两个试点项目的建设,实现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日益显著
(1)经济效益:两个试点项目已完成1 733 hm2人工灌溉草场,产草量增加了8倍,项目区内牧草全部种植完成后,仅牧草产量提高这一项就可增加收益400万元,每年还可向牧民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牧草及种籽。旱盖牧水示范项目区2009年完成各类牧草种植1 133 hm2,产出牧草6 800 t,草种籽近800 t,创产值399万元,实现利润108万元。通过建设人工灌溉草场和饲草料基地,提高了单位饲草料的产出率,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冷配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牧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09年全县完成黄牛改良20092头,其中冷配15638头,引进良种牛1937头。坎土曼托别良种牛基地现有家庭牧场58户,良种牛800多头,牧民人均纯收入3 000元左右,基地建成后,良种牛达到2900头,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2)生态效益:两个试点项目可置换出1.23万hm2天然草场,其中旱盖项目区置换出周边春秋草场0.77万hm2,坎土曼托别项目区置换出加勒巴克哈春秋草场4 667万hm2,植物种类趋于多样化,草的高度从5~8 cm提高到80 cm以上,草场覆盖率从40%提高到95%以上。通过建设人工灌溉草场和饲草料基地,发展集约化优质饲草料生产,以人工高产优质饲草料置换天然草场,使草原休养生息。通过禁牧、休牧、轮牧、围栏封育,减轻了天然草场的放牧压力,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提高了草场的载畜能力。旱盖项目区周边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挽救了一些濒临灭绝的草原动植物,草原生态功能、生产能力进一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3)社会效益:由于两个试点项目区的辐射示范作用,加快了畜牧业“种子工程”步伐,有力地推动了良种畜置换土种畜的进程,农牧业经济和产业结构趋于科学化、合理化。随着牧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特别是两个试点项目的建设,实现了3.54万只标准畜冷季半年舍饲圈养,更多的农牧民自觉地按照产业化的思路,逐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畜群结构,建设优质牧草基地、饲料基地,促使牧民由过去的四季放牧转变为冷季舍饲圈养、暧季放牧,有效促进了全县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畜牧业生产基础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水-草-畜”的系统平衡,逐步解除了天然草场退化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扩大了畜牧业发展空间,为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两个试点项目区已成为带动全县养殖业和草业发展的重要示范基地。目前,旱盖试点项目区,水、电、路配套,草、畜、棚圈等齐全,有100户牧民实现了高标准定居,特别是供水、供电问题的解决,丰富了牧民群众文化生活,方便了试点项目区内及周边200多户牧民子女上学,同时极大地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减少了牲畜的死亡率,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牧区水利建设是关系草原生态建设和牧区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在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加强牧区水利建设,改善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当前牧区水利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与工程产生的效益存在一定差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问题,还要作进一步的科学论证;二是各部门对牧区水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三是牧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章程等,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几点建议:一是提高对牧区水利重要性的认识。畜牧业作为特克斯、伊犁乃至新疆大农业的重中之重,如果不抓好牧区水利建设,畜牧业发展就不可能上档次、上规模,就难以解决日益突出的畜草矛盾,难以扭转天然草场超载、过牧、退化的局面,更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没有牧区的水利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农村的现代化。要从民族团结、社会安定、边疆巩固的全局战略高度认识牧区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牧区水利摆在国家经济建设的恰当位置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牧区水利工作;二是加大牧区水利建设投入。由于新疆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自我发展能力弱,牧区水利建设资金缺乏,希望国家和有关部委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大对牧区水利建设的投入,从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此外,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农牧民群众都应加大投入,想方设法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努力改变牧区水利建设落后面貌;三是坚持建管并重,突出抓好管理。牧区水利项目的运行管理机制,是关系牧区水利建设成败的关键。在项目建设中,应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严把工程质量关。在项目管理中,应以维护农牧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本着便于管理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良性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正常运转,持久发挥效益;四是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应根据水资源的分布特点,认真做好规划,包括制定中长期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无论是改善天然草场、建设饲草料基地,还是治理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都必须依靠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既要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又不影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