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行业习俗的特征与传承
——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2011-04-14 01:04
丝绸 2011年12期
关键词:丝绸蚕桑习俗

张 会 巍

(浙江理工大学 《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丝绸行业习俗的特征与传承
——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张 会 巍

(浙江理工大学 《丝绸》杂志社,杭州 310018)

通过研究杭嘉湖地区的丝绸行业习俗,认为丝绸习俗具有复杂与多样、神秘与实用、稳定与变异的特征,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探讨了丝绸习俗应随时代变迁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丝绸习俗;特征;传承;杭嘉湖

丝绸行业习俗,是广大丝绸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劳作过程中创造和传承的丝绸民间文化,是丝绸从业者生产生活的习惯、情感与信仰的依附。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丝绸习俗与悠久的丝绸文化相伴相生,沿袭至今。

浙江丝绸生产源远流长,杭嘉湖地区更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到明代中叶,杭嘉湖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丝绸产业基地。当地百姓重视丝绸生产,勤于培桑,精于养蚕,长于缫丝操作,掌握着丰富的织绸和印染经验。长期的蚕桑生产和经贸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民俗事象也历经千百年积淀,嬗变传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内涵丰富、特点鲜明的丝绸习俗。

考察目前的关于丝绸习俗的文献记载,沈建东[1]对震泽蚕桑生产习俗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周德华[2]从蚕神崇拜为切入点,探讨了盛泽先蚕祠的习俗文化;詹娜[3]对辽宁地区柞蚕放养习俗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陈凤林等[4]则对柞蚕主产区辽东地区的蚕俗文化进行了记述;陈学文[5]择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蚕俗文化进行了研讨;张爱萍[6]探讨了湖州地区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对社会各方面起到的积极意义;刘旭青[7]通过阐述渗透到蚕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蚕桑习俗歌谣,解读了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

本文以杭嘉湖地区为例,分析论述了丝绸习俗复杂与多样、迷信与实用、稳定与变异的特点,提出了在当今社会丝绸习俗传承的意义。

1 丝绸习俗的特性分析

1.1 丝绸习俗的复杂与多样

桑蚕丝绸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农业社会经济中一直占具着重要地位。在杭嘉湖地区,种桑养蚕更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西溪“陌头翠压五桑肥,男勤耕稼女勤织”,古荡“蚕市茧千金”,嘉、湖一带“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故较农为差重”,“以蚕代耕者十之七”[8],描述出杭嘉湖地区丝绸生产的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蚕乡人一生与蚕丝相伴,许多习俗都深刻着丝绸的烙印,在人们的生产、信仰、节日、礼仪、饮食、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均有渗透。再加之养蚕、缫丝、织绸、印染工序繁复,每个环节都蕴含极富特色的习俗,因此形成了复杂多样的丝绸习俗。

丝绸习俗的复杂多样性,首先体现在蚕事习俗的复杂繁冗中。在养蚕前,首先要举行隆重的“祀蚕神”仪式,热热闹闹地进行“烧蚕田”“呼蚕花”,祈求育蚕到结茧的过程中诸事顺利。浴种、布置蚕房、设蚕猫、设门神、护种等都是养蚕前需进行的准备活动。养蚕中必须“关蚕门”,营造蚕儿生长的舒适环境。蚕茧丰收后,则“谢蚕花”,合家“吃蚕花饭”。采茧时,亲戚间馈赠礼物谓之“望山头”。蚕事伊始或结束之际,用米粉揉成彩色的“茧圆”,做祭拜蚕神的贡品。煮茧缫丝、春茧出售时谓之“蚕开门”。

逢年过节等重要节日,也少不了与丝绸相关的习俗,如春节“祀蚕花”、清明“闹蚕花”、端午“谢蚕花”、七夕“拜织女”、重阳“祈织技”等[9]。

蚕乡农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也无不深受着蚕桑的影响。在海盐地区,定亲时,女方送的信物或是一张蚕种,或是几条蚕,做婆婆的要穿红色丝棉袄迎接,叫“接蚕花”。海宁一带,逝去的人入殓之前,亲属们列队绕棺材兜三圈,俗称“盘蚕花”。一边绕圈,一边祈祷死者保佑活着的人田蚕丰收,谓之“讨蚕花”[10]。桐乡一带,结婚有“讨蚕花蜡烛”的习俗,婚后第二天,新娘要参加一次“经蚕肚肠”的仪式,此举寓意缫丝劳动,象征幸福绵长。

除了蚕俗,在旧时丝绸重镇——塘栖,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缫丝习俗,如剥茧衣、摇经、土法缫丝、拉回声,扯绵兜等[11]。

丝织和印染业以敬拜机神和葛洪仙翁为隆重的习俗。每年春秋二季,丝绸从业人员用三牲五畜进行祭祀机神,机匠招收学徒,也在这一天到机神庙敬神拜师。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丝绸练染从业人员祭拜葛洪。农历七月七日,濮院视之绸机机神的生日,这天,妇女点上香火,放上新鲜水果,虔诚祭拜织女神,祈求机神传授织绸技艺[12]583。

1.2 丝绸习俗的迷信与实用

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养蚕是杭嘉湖广大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蚕茧丰收与否,与农民生计息息相关。在科学不发达的旧时,人们更愿意认为蚕事风顺与否掌握在神灵手中,因此祭拜和祈福的种种仪式贯穿在整个丝绸从业过程中。

丝绸习俗的迷信色彩始于蚕神崇拜。旧时,杭嘉湖地区的百姓有敬拜蚕神的习俗。蚕神或供于寺庙,或供于村头巷尾的活动场所,或蚕户家中,有泥塑、木刻、印纸等[12]。每年除夕、清明两节,杭嘉湖地区的蚕农插香烛,供酒饭,由年长妇女默默祈祷。虽然祭拜的蚕神众多,名目不一,但对蚕神膜拜,寄予蚕事丰顺的信仰却不受影响,充分体现了习俗强烈的迷信色彩。

除了祭拜蚕神,蚕花一词也在蚕俗中频频出现。蚕花是虚拟的事物,是冥冥中一种吉运的象征。蚕农信仰蚕花,因此在蚕俗中与蚕花有关的习俗比比皆是,如剪蚕花、赐蚕花、请蚕花、戴蚕花、轧蚕花、摸蚕花、供蚕花、呼蚕花、扫蚕花等。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民众的实用目的大多依靠神秘的民俗行为促成,神秘性事象无论怎么复杂,目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13]。丝绸民俗的形成,一定程度上与广大从事蚕桑、丝织、印染的劳动者在生产实践的实用功能及认识上的局限性有关,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很多也是丝绸生产经验的总结,存在着广泛的实用性,在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清代费南辉载[9]528:“俗以腊月十二日为蚕生日,取清水一盂,向蚕室方采枯桑叶数斤,浸以浴种,去其蛾溺毒气也,或加石灰,或加盐卤。浴后,于无烟通风房内晾干,系于苎麻索上。孕妇产妇,皆不得浴。”描述的便是养蚕前的“浴种”习俗,可见当时已知清洗卵面病毒和淘汰劣种的科学意义。

进入四月,便是杭嘉湖地区的蚕月,家家户户为养蚕做准备工作,“布置蚕房”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产习俗。蚕房布置工作需精心而细致,蚕室门缝和窗户都要用纸糊上,为了避免育蚕期生人闯入,蚕户还会在大门上贴出“育蚕”“蚕月知礼”的黑字红纸,门前插桃枝,或在门口打上桃木桩,用稻草结成网状,以示蚕禁。蚕宝宝是老鼠的垂涎之物,因此又要设猫镇鼠,除了养猫,还在蚕房内放泥塑木刻剪纸的猫,用来避鼠镇邪,保佑蚕茧丰收。“蚕房布置”习俗反映了对蚕的生活环境要求之高,清吴之振《课蚕词》[9]529:“火粉低蔟半温良晾,晴日融合暖透窗。舍下秀才蒙上考,颁来官纸白如霜”道出了养育蚕防寒、御风、采光、清洁等方面的环境要求。

1.3 丝绸习俗的稳定与变异

民俗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并为其服务,民俗也因为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因其功能的消亡而消亡[14]。旧时,丝绸民俗的主要特点是以蚕神崇拜,求吉辟邪,祈盼丰顺为主要诉求。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丝绸行业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传统的杭嘉湖丝绸地区大量桑地被改作它用,工业生产转移,大量的蚕桑生产及传统技艺处于濒危状态,与之相关的习俗渐行渐远,尤其是许多带有迷信色彩的丝绸习俗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比如蚕神崇拜信仰逐渐淡化,原先存于杭嘉湖地区的蚕神祠、蚕神庙也不复存在,祭神演化为群众性的文娱和经济交流活动,供奉蚕神的供品已变成一种饮食习惯;而丰富的生产习俗随着20世纪30、40年代科学养蚕的倡导也消失殆尽。

当然也有一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打上新的印记,延续了习俗的生命力。在德清的新市镇,传统的蚕花庙会从最初的祭祀、狂欢,发展成如今的蚕娘迎春游、蚕农赛蚕事、百姓听社戏、科技话蚕桑等活动。2008年清明节期间,湖州含山和桐乡双庙渚两地均以蚕俗为主题举办蚕花节,蚕花节的举办,引得数以万计蚕乡人前来“轧蚕花”[15]。虽然与旧时的蚕花节相比,如今的蚕花节赋予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成分,但蚕花节的举办极大地丰富了蚕乡人的精神生活,成为蚕乡人名副其实的狂欢节 。

2 丝绸习俗的传承意义

丝绸习俗是中国几千年丝绸生产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符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挖掘丝绸文化,发挥丝绸文化生产力,使之服务于经济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丝绸习俗传承的重要意义所在。

时移俗易,丝绸习俗中必然会有一些落伍的内容默默地走进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记忆,而注定也会有一些习俗,需要留存传承。传统习俗中有利于现代生活的内容即是需要按现代、科学的精神去创新,并以科技、生态、人文为特征去打造新的丝绸习俗。这也将是丝绸习俗研究的趋势。

近些年,丝绸习俗的保护传承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和行业人士的高度重视,由浙江省文化厅组织牵头,中国丝绸博物馆具体操作,杭州市余杭区、桐乡市、海宁市、湖州市南浔区、德清县,以及江苏、四川等地文化部门跨地区协作的“中国蚕桑丝织”共同申遗项目启动。2009年,桐乡蚕桑习俗作为一个子项目有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桐乡古老的蚕桑习俗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同时呼唤世人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3 结 语

发掘、抢救和保护习俗文化,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乃至世界丝绸文化史,都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努力传承丝绸习俗,发掘传统深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行业活动,将有利于进一步服务丝绸经济,振兴丝绸产业,推动构建和谐社会。

[1]沈建东.震泽蚕桑生产习俗调查与研究[J].民俗研究,1997(4):45-48,71.

[2]周德华.蚕神崇拜与祀蚕神祠 兼记盛泽先蚕祠的蚕文化特色[J].江苏蚕业,2002(1):61-62.

[3]詹娜.辽东放养柞蚕习俗调查[J].民间文化论坛,2004(5):91-96.

[4]陈凤林,张禹.辽东地区蚕俗文化浅谈[J].北方蚕业,2009,30(1):71-72.

[5]陈学文.明清江南蚕俗和蚕文化[J].农业考古,1992(3):250-265.

[6]张爱萍.湖州地区民间蚕神故事及蚕神信仰[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3):17-23.

[7]刘旭青.祈蚕歌与蚕桑文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5):29-33.

[8]朱新予.浙江丝绸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59.

[9]浙江省丝绸志编纂委员会.浙江丝绸志[M].杭州:方志出版社,1990:531.

[10]嘉兴市丝绸总公司.嘉兴市蚕桑志[M].1997:397.

[11]丰国需.塘栖缫丝习俗 好水缫好丝 水重则丝韧[EB/OL].余杭新闻网,2010-05-25.http://www.eyh.cn/sonsite/txpbj2010/newsshow.aspx?infoid=35721.

[12]杭州丝绸控股(集团)公司.杭州丝绸志[J].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82.

[13]萧放.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2):24-33.

[1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15]钟云坤.蚕乡人的“狂欢节”:含山蚕花节和双庙渚蚕花圣会掠影[N].嘉兴日报,2008-05-04(D4).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ance of custom in silk industry: taking Hangjiahu area as an example

ZHANG Hui-wei
(Silk Journal Off i 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silk industry custom in Hangjiahu area, this paper thinks that silk customs have som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lex and diversified, mysterious and practical, stability and variability, which have been analyzed in detail. Finally, heritage significance of silk customs is discussed for changing with the times.

Silk custom; Characteristic; Inheritance; Hangjiahu area

K892.2

B

1001-7003(2011)12-0058-03

2011-08-20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丝绸与文化生产力研究项目(102261-J)

张会巍(1978- ),女,编辑,主要从事纺织、丝绸科技文化的编辑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丝绸蚕桑习俗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遥望“丝绸路”
路上丝绸
丝绸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