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阈下推进馆员生态发展的战略构想

2011-04-14 03:35:58刘学平潍坊学院图书馆山东潍坊26106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馆员生态服务

●刘学平(潍坊学院 图书馆,山东 潍坊 261061)

馆员生态发展不仅能实现馆员生态人格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能不断丰富和完善馆员生态的内涵,实现馆员服务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馆员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一角度看,以发展馆员的生态理念为己任,以促进馆员的生态发展为目的,及时调整视角,拓宽研究视野,探讨馆员生态发展的内涵,构建馆员生态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 馆员生态发展的内涵

馆员生态发展是以生态理性为基础,以追求生态利益和生态服务为目的,对生态危机具有觉醒意识,对其行为进行生态反思和生态评价,对生态环境的认知能力具有生态理性的发展,是生态理念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一种适时顺势的人格范式,是个人适应生态理念所独有的身心体系。从服务理念看,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图书馆,在人、图书馆、服务之间建立生态关系,实现人、图书馆、服务之间的生态和谐;从服务机制看,是用生态机制建立起图书馆的生态服务制度,使其对馆员的服务行为进行生态约束;从服务目的看,是通过满足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实现服务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其内涵包括馆员的情感、信仰、意志和行为等因素,具有战略性、知行合一性、潜能性、整体性的特征。

2 馆员生态发展的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馆员生态发展步伐还不能与整个生态图书馆的发展相协调,其表现为: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这毕竟还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欠缺:认识上,馆员与生态关系的错位;理念上,馆员生态发展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实施中,生态理念与行为相分裂;内容上,生态发展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分量”。案例研究、评价定量研究、科学实证研究也不足,缺乏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研究思路不够开阔,研究的范围不够广,缺乏创新性和开拓性。[2]

3 馆员生态发展的理论根据

3.1 生态本性理论

馆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着相似的内在机制,都是由主体、客体、环境等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每一要素的价值是通过其他要素来体现,据此推理,馆员自身、馆员与图书馆、馆员与服务、馆员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同样具有生态性,它们共同构成了馆员生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馆员同内外界进行着物质、文化、信息的交流,而研究人类群体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生态学发展的要求。可见,馆员生态系统本身具有生态性,决定了可以用生态理念观照馆员发展,并为其研究提供新的思维方式。[3]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图书馆是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而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是生态学研究的要求,所以,馆员生态发展是图书馆发展必然的选择。馆员生态发展首先表现为生态服务的数量、质量、效益全面发展。其次强调馆员生态发展的协调发展、适度超前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见,馆员的生态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3]

3.3 生态平衡理论

馆员生态发展是打破原有平衡走向新平衡的过程,即“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进行着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然而,在现实的过程中,不平衡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馆员的结构层次、服务层次、服务类型等方面存在种种矛盾,过度追求生态服务的数量、片面追求生态服务的质量,使馆员生态发展的环境恶化。而追求生态平衡正是生态学发展的要求,因此,馆员生态发展必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走生态化发展的道路。

4 馆员生态发展的原则

4.1 人本与体验相结合的原则

人本即“以人为本”。在馆员发展问题上,“以人为本”是从馆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看待馆员和自然的关系的,它强调馆员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同时又将馆员的生存价值作为终极关怀纳入其中;它主张馆员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利用生态,从生态中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是一种合理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馆员要把自己和读者都作为“体验者”,学会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从感性生命个体的生存实践出发,既注重做人的基础品格,又注意生态理念的引领,主张以自然生态、馆员生态和服务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凸显服务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4]使馆员在探究和自主感悟过程中,不断创新生态理念。

4.2 发展与自律相结合原则

自然生态系统有自我维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当系统超过承载力限度时,将从一种稳定状态走向另一种稳定状态。[5]馆员生态系统也是一样,既要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不搞“大跃进”,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出发,促进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共荣。又要通过机制调节来提高系统的承载力,使系统运行良好并发展到更高一级的平衡状态。与此同时,馆员的生态发展又要进行自我约束,因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仅仅依靠外在的制度、原则、规范等他律手段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人的自律。馆员生态发展要依赖个人的修养,而修养的过程就是人在品质、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生态的形成过程。[6]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自律意识、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意志和精神,任何外在的规范都不会内化为人们内在的信念,也就不可能实现生态升华。因而这种发展与自律的结合,必将成为馆员生态发展的必然选择。

5 馆员生态的发展战略

馆员生态发展就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特定技术对馆员进行延展、移植、重塑,形成以发展生态服务为动力的馆员。因此,良好的发展战略是馆员生态发展的保证。这里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价值层面的发展目标,发展什么样的生态馆员;二是知识层面的计划和内容,用什么发展生态馆员;三是行为层面的途径和方法,怎样发展生态馆员。

5.1 生态文化是先导

生态文化以动态的方式来展示馆员生态。即,在把馆员作为发展主体的前提下,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服务等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化。[7]它由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层次组成:物质层次是基础;精神层次是馆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结合体,是生态文化之魂,它从根本上决定着制度层次和物质层次;制度层次影响着精神层次和物质层次的实现。[8]它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推行绿色服务,用联系的观点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意识根植于馆员的头脑并指引馆员的行动,起到先导作用。

5.2 生态目标是方向

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馆员在服务时只追求服务数量,不讲服务的生态效益,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无目标可寻,最终导致馆员服务与生态环境的实质脱节。因此,馆员发展的目标在于突出馆员的责任,培养生态理念下的生态服务理念,并做理性生态行为人。具体说,应达到以下3个目标:探寻馆员生态和谐发展的真谛;实现馆员生态的和谐发展;开拓馆员生态和谐发展的路径。所以,生态目标是馆员发展的方向。

5.3 生态价值是依赖

在馆员生态系统中,馆员不同的生态价值追求形成了一条价值链。正是这条价值链的存在,才使得馆员生态发展得以维持。价值链上馆员通过各自的生态价值选择调节着馆员生态系统的平衡。其调节机理是:在系统中,读者总是在寻求自己所需要的服务,馆员为了获得自己所追求的服务利益和社会利益,必须尽量生产和传递符合读者需求的服务;服务监管者为了给馆员、读者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服务流转环境,必须对服务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干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馆员会不断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并采用不同的形式向读者提供,从而进一步引导读者的服务需求。不同馆员在价值选择的过程中的服务行为,客观上起到了调节馆员生态系统的作用,使馆员在价值链上形成了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维持着馆员生态系统的平衡。

5.4 生态行为是关键

生态行为是指馆员具有的强烈生态色彩,又致力于图书馆生态建设与生态服务的行为。其形成是首先依赖于馆员的生态觉醒和自觉行动。其次是对馆员进行生态教育。再次是让馆员参与图书馆生态服务的实践。最后是典型生态馆员的典型生态行为的示范引导。尽管这些生态行为在馆员生态发展中处于不同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但馆员生态发展对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馆员的行为必须遵循生态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规范、有序、协调、配合,这是馆员生态发展成败的关键。[7]

5.5 生态实践是过程

生态理论告诉我们,生态发展的接纳,主渠道是人对实践的参与,再通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运动传递才能最终实现。鉴于此,无论馆员的生态理论多么规范、多么科学有理性,实现馆员生态行为的发展转化,关键还要靠馆员的实践。让馆员亲身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把选择生态内容的主动权交给馆员,使其以主体能动的方式参与生态环保服务的实践过程,最终使生态意识内化到自身的心理结构中去。[9]其实践展开的逻辑线路是:遵循亲身体验在先,诉说性表达、反思性领悟、思想智慧提升在后的流程。它是借助群集智慧和力量,使馆员对生态服务能够感悟过去、体验现在、梦想未来,进而找到馆员生态成长的丰沛雨露与和煦阳光。

5.6 生态服务是空间

生态服务是生态学在服务领域的渗透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与实践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新的服务科学,它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研究服务规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建立合理的服务生态环境,提高服务效益,促进人才成长和发展。因此,笔者提出生态服务的基本观点:生态服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服务现象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处于一个复杂的关系之中;服务应坚持透过生态服务现象看生态服务质量的基本理念,它既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是与环境之间多方向的、连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10]服务应在生态环境中进行,以揭示真实、自然条件下馆员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服务规律;服务应注重研究馆员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的人的方面,认知和动机是服务的基本因素,在交互作用的环境方面,环境对于馆员的服务是决定因素。因此,馆员的生态发展要求馆员的生态服务要进入到与服务现象相联系的新阶段,从而使服务回归现象、回归自然。它改变了传统服务生态性缺失的局面,开阔了馆员的服务视野,进而拓展了馆员的生态发展空间。

5.7 生态制度是保障

制度是馆员发展的规范,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何况馆员生态作为一种全新范式的馆员形态,他的发展从目标的提出、措施的制定、行动的落实到最终目标变为现实,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涉及面十分广泛,牵扯到技术、文化、信息、服务、生态等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诸多问题,因此更需要有相关的制度作保障。从生态理念出发,创新和完善一套从各个方向、各个侧面有利于推进馆员生态发展的制度,这既是馆员生态发展的长远之计,也是馆员生态发展的当务之急。[7]

5.8 生态素质是支撑

馆员生态发展的实质是实现馆员、生态服务、生态环境之间富有创造力的生态关系,需要如下生态素质作支撑:

(1)生态人格。生态人格是馆员在生态服务成长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最本质的、稳定的生态品质,它的实质是生态性,包括正确的生态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与生态情绪调控能力。发展,说到底只是馆员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馆员人格的外在化。馆员只有具有了独立生态人格的心理素质,他才能真正成为生态馆员。

(2)生态理念。在倡导生态环保的今天,图书馆的服务被贴上“生态”的标签,但究竟何谓生态服务,却很少有馆员能概括清楚。由于生态理念的模糊不清,致使馆员的服务不能满足生态图书馆的发展。可见,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鉴于此,当馆员初涉图书馆专业领域时就应倡导跨专业、跨领域的通才教育,针对馆员的特点,加强对馆员相关知识、相关素养的积累与培养,在专业知识体系中注重生态学知识的培养,把生态平衡理论、服务多样性理论、恢复生态学理论融入馆员服务实践中,[11]为馆员生态服务作全面的先导。

(3)生态探究。由于自然生态危机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精神上的生态危机,因此,馆员在生态服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困惑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应引导馆员突破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以强烈的生态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再凭借执着的生态探究精神,对遇到的问题以探究的方式去解决,直至进行生态创新。

(4)生态协同进化。生态理念倡导馆员队伍的协同进化,因此,首先使馆员具备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生态知识的合理生态知识结构。其次,馆员要用合理生态知识保护图书馆的生态环境,面对目前信息垃圾泛滥、生态服务资源利用率低等状况,找到一条使馆员在生态服务上有新突破的生态发展之路。最后,在加强馆员间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增强馆员对生态协同进化理论的认识,真正将协同的精神融入到馆员的生态服务实践中,使之化为行动,真正实现馆员的生态协同进化。

6 馆员生态发展的战略系统构想

为构建馆员生态持续有效发展新格局,就要在馆员生态点上,多角度立体式地创建发展系统。

6.1 系统的组成

馆员生态系统是由生态馆员、生态服务与生态环境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生共进的有机整体系统,它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生态馆员指参与生态服务活动的单个馆员或多个馆员组成的馆员组织,是馆员生态系统的主体,居于系统的核心位置,不仅包括微观层面参与服务活动的单个馆员,也包括宏观层面从事服务工作的领导、政府、团体、协会等。生态馆员参与服务活动,是馆员生态系统维持平衡—失衡—平衡螺旋式上升的主导力量。生态服务既包括生态馆员在生态图书馆内所从事的一切服务活动,也包括与图书馆相关的其他服务活动,还包括服务的手段、服务的种类等因子,是馆员生态系统的客体,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创新性和增益性的基本特点。生态环境是指对生态馆员的服务、生存、生活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既包括由馆员生态系统应用平台、生态资源、生态技术、生态时空、生态制度等生态环境构成的显性因子,也包括由于特殊政策、历史背景下馆员的知识结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服务经验及修养水平等生态环境构成的隐性因子。其系统的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的实线表示组成系统的显性部分,虚线表示组成系统的隐性部分)生态馆员通过对生态资源的获取、开发、加工和利用,能动地改变自己和整个生态资源。馆员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经过馆员加工而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它体现了自然、社会、生态技术和馆员生态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2]

图 生态馆员系统模型

6.2 系统的发展

系统的发展是通过组成系统的生态馆员与生态因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发展来体现的。一方面,生态馆员作为系统中具有能动性的部分,可以改造生态因子;另一方面,生态因子可以影响馆员的生态发展。

6.2.1 生态资源与生态馆员的相互发展

生态资源作为馆员生态服务的基础,它可以使生态馆员在生态服务的过程中,进行生态资源的生产、加工、处理与传递,使生态馆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进而使生态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和利用。如馆员进行的知识创新服务、为科研人员的定题跟踪服务等。与此同时,生态馆员是一种具有生态理念的人,其成长需要生态养料,这种养料就是生态资源,由于生态资源改变了生态馆员的知识结构,因此,它在指导生态馆员服务的过程中,能使生态馆员对服务进行科学的决策,使其更加完善和合理。生态资源是生态馆员之间沟通的纽带,可以丰富生态馆员之间的感情与交流等。

6.2.2 生态技术与生态馆员的互相发展

生态技术是用于管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的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使用方法与操作技能。[13]生态馆员具有能动性,能利用已掌握的生态资源与技术,进行生态技术的研发、改进。同时,生态技术能够提高生态馆员的搜集生态资源的能力,拓展生态馆员获取和传递生态资源的途径,改变生态资源载体的形式,满足读者的需求。

6.2.3 生态时空与生态馆员的互相发展

生态时空是指生态馆员服务活动占用的时间及生存的空间(生态馆员所在地)和服务空间(即生态馆员获取资源、传递信息和提供服务的空间)。[13]按照生态学原理,人具有适者生存的能力,因此,生态馆员能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服务的目的,对自身的服务时间和生存空间加以利用、限制和改善,使之更好地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馆员生态发展又要受到生态时空的限制,时空的大小决定着馆员的活动范围,影响到馆员服务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6.2.4 生态制度与生态馆员的互相发展

生态制度是被制定出来约束馆员生态行为的规则,包括生态政策、生态法律、生态标准、生态伦理等。[13]生态馆员可利用自己的生态知识,针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和馆员自律能力差的原因,可以制定、调整和完善生态制度,使馆员的行为和服务的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同时,制度又是服务的保证和馆员行为的规范,它的制定和发展,能在协调馆员之间关系的同时,把馆员的生态服务变成一种自觉地行为。

当然,生态馆员不只与以上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发展,事实上,他是处于包含多个生态因子的生态环境中,这些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一个因子的变化和发展,能够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鉴于篇幅所限,不再逐个论述。

6.2.5 生态馆员对生态因子的适应发展

随着生态服务、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态馆员在生态意识、生态能力、生态行为、生态活动等方面作出有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改变即是生态适应。生态馆员在和生态因子互相发展的同时,要适应生态因子的变化。适应这些变化的方式就是学习。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生态馆员需要学习生态环境中变化了的生态技术、生态制度等,并将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所从事的生态活动中,使单个生态馆员在生态意识、生态能力、生态行为、生态活动等方面做出改变,也使生态馆员组织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改变原有的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来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综合效益,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例如,生态馆员通过学习变化了的生态技术和技能,就能在生态服务活动中利用这些改变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将计算机作为搜集、组织、分析信息的必需工具,将网络作为馆员组织内部人员的沟通平台,改变组织内部管理模式,利用各种生态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实现生态馆员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进而体现出馆员生态发展遵循人本与体验相结合、发展与自律相结合的原则。

正是上面生态馆员与生态因子这种相互依赖和相互发展,才把馆员推上生态化、系统化、协调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在馆员发展与生态理念建设上二者的藕合,真正实现生态视阈下馆员的生态发展。

[1]孙玉娟,王晓为.生态伦理制度运行机制的构建及其作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51互54.

[2]刘学平.生态理念下的生态图书馆发展探赜[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2互15.

[3]刘学平.生态理念下的大学教育生态发展审视[J].潍坊学院学报,2010(1):130互132.

[4]蒋保国.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J].中国德育,2009(7):19互22.

[5]夏有根,等.生态化:21世纪图书馆发展的基本路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5):85互88.

[6]任伟伟,郭峰.澳门科技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述评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35互137.

[7]姜作培.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构想 [J].福建论坛,2009(7):25互29.

[8]桑琰云,李敏.图书馆生态文化层次透视[J].图书馆学刊,2008(6):44互45.

[9]李富,李鸣.浅析大学生生态人格的缺失及其培育 [J].法制与经济,2008(3):104互105.

[10]邢红军.物理教育的生态化及其对物理课程改革的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0(1):59互61.

[11]许春霞,陈芳清.生态园林人才培养思路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1):5互7.

[12]董永梅,周秀会.天津滨海新区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113互116.

[13]周承聪,等.信息人与信息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 [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9互12.

猜你喜欢
馆员生态服务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