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以下简称《畜牧法》)实施以来,各地非常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通过加强法规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资金支持,夯实畜禽保种工作基础,完善保护体系建设,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1.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摸清了资源家底。2006—2010年,农业部组织实施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这次资源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各地重视程度之高、财力物力投入之大、覆盖面之广、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通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基本查清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现状,摸清了家底,掌握了资源保护利用最新状况,为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加快开发利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资源调查取得成功,得益于各级政府、畜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有赖于专家学者、畜牧技术推广人员的辛勤工作,更离不开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层单位的大力配合与支持。
2.贯彻落实《畜牧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在《畜牧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畜牧法》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便是“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牧法》共八章74条,其中与资源管理直接有关的就有17条;《畜牧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畜牧法》为全面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为贯彻落实《畜牧法》,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陆续颁布、实施了《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和《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公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为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地方品种设立了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各地也成立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机构,大部分公布了本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设立保种场、保护区,承担保护任务。所有这些对于规范畜禽遗传资源管理、推动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3.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现阶段,承担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任务的主体是各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改进工作条件和手段,初步形成了以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为核心,活体保种和遗传物质保存相结合,对濒危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对国家级、省级保护品种实施重点保护的保种体系。
按照“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的原则,农业部于2006年修订并公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对138个珍贵、稀有、濒危的品种实施重点保护。目前,共有13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制定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明确了省级保护品种的保种承担单位。1998年以来,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农业部先后投入5亿多元资金,建设了一批重点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畜禽种质资源保护财政专项的经费规模达到每年3200万左右,基本上做到了国家级基因库年年有经费支持,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品种、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平均2~3年得到一次经费支持。经过近几年连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大部分保种场的设施得到了改善,手段得到了加强,具备了开展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
4.推进选育、培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初见成效。为使我国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各地重点抓了地方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开发。一方面,畜禽地方品种的主要优良性状得以保持,生产性能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以地方品种为素材,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了一批专门化品系和新品种,涌现了一批集育种、生产、加工企业于一体的畜禽资源开发利用模式。随着消费理念的更新,用“土种”繁育、“土法”生产的畜产品日益受到市场欢迎。如以地方鸡种为素材培育而成的优质黄鸡大面积推广,出栏量占商品肉鸡出栏总量50%以上,为养殖场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土种猪肉市场行
情优于“洋三元”猪肉,带动了地方猪的养殖。利用地方猪种培育的苏太猪、苏淮猪、豫南黑猪等品种已成为目前一些地方最主要的杂交亲本。自主培育的蛋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40%,长毛兔新品种的产毛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自我供种,猪、牛和羊地方品种的专门化选育和开发利用已经起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的需求,降低了对国外引进品种的依赖程度。
尽管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畜禽遗传资源数量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二是保种体系尚不健全。虽然已经分两批确定了国家级畜禽保种场109个、保护区22个和基因库6个,但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138个品种中,因为没有保种场或者保种场建设不达标等问题,还有45个品种没有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马、牛等大家畜的保护区建设数量偏少。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三位一体的保种体系和遗传物质交换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目前确定的137个国家级保种单位,虽然达到了国家级场区库建设的基本条件,但多数单位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与完成好国家级保护品种的保种任务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三是科学评价工作滞后。通过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我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资源的状况有了初步认识,但大部分保种单位对保存品种的种质特性评估、鉴定和发掘不全面,品种登记、性能测定等工作尚未有效开展。品种标准制定工作滞后,在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中,只有40个品种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四是开发利用不足,多数国家级保种单位处于被动保种状态。以上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保种效果。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技术培训
建立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是贯彻《畜牧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畜禽资源保护工作的有效手段。获得国家级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单位要提高认识,增强工作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本着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1.充分认识加强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的重要意义。保护好珍贵、稀有、濒危的畜禽遗传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培育优良品种、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丰富,需要保护的种类多、分布区域广、保护难度大,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为此,我们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布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列入名录的138个品种是我国地方畜禽品种的代表,是前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遗传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核心部分都掌握在我们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中,其建设质量、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的整体保种效果。同时,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场区库的建设,还对省级保重单位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应充分认识加强国家级畜禽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经验交流会议
2.正确把握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保护畜禽遗传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保护,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
保护是基础。畜禽良种是推动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现代畜牧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好、开发利用好我国数量丰富、种质特性各异的畜禽遗传资源,是提高种业竞争力、提高畜牧业自主创新的优势所在。即使一些在当前看来生产性能不高的地方品种,其蕴藏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可能是巨大的,一旦被发掘便会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因此,畜禽保种关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乎长远利益,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扶持。
利用是目的。畜禽品种是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物种保护不同,畜禽保种的最终目的是要运用到生产中,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在一些发达国家,畜牧生产越来越依靠少数工业化品种,致使畜牧生产系统中,品种的遗传丰富度降低、畜产品的多样化程度降低。通俗地讲,就是“满足了数量需求,失去了风味;增加了产量,降低了适应性”。而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环境差异显著,地区间畜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消费者对畜产品的需求多样化。因此,必须坚持保护利用地方品种和引进外来品种并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走多样化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3.正确把握政府、企业、个人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中的关系。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为此,《畜牧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以国家为主,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事业”。各级政府运用政策、法律和经济的手段促进资源的保护,但最终还是要依靠有关单位和个人承担保护和开发利用任务,形成多元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局面。现阶段,要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集团参与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参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与市场拓展有机结合,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开辟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承担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场区库建设的有关单位,一定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高效的工作,扎实工作,努力进取,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全面推进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与领导。做好畜禽遗传资源场区库的工作,要依靠各级政府、畜牧部门的领导与支持,要依靠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为此,要加强汇报、沟通与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取得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资源保护与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发展氛围。根据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全国畜牧总站负责国家级场区库的管理工作。全国畜牧总站将进一步强化组织与管理,把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的管理工作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各项保种工作顺利开展。各省级畜牧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与领导,加强本区域内国家级场区库的申报工作,对已获得国家级场区库资格的建设单位,要严格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2.加强技术指导。首先,要制定品种保护方案。在资源调查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基础上,根据保护品种的状况和种质特性,制定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使保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今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及有关专家,起草了138个国家级保护品种的《保护方案》,将是指导保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今后考核保种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其次,要建立专家指导制度。依托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和科研院校的专家力量,做到每个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都有专家指导。专家负责指导保种方案的实施、开展种质鉴定和性能测定等工作,同时负责保种效果的监督和检查。
第三,要加强技术培训。应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发放技术材料等形式,切实做好技术服务工作。保种单位之间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依靠自身力量,做好技术培训和保种工作。
3.加强场区库能力建设。“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场区库”称号,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艰巨的任务和责任。从前一段时间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大部分国家级场区库的承建单位只是具备了承担国家级保护品种保种任务的基本条件,离完成好保种任务,还有很大差距。全面提升国家级场区库建设水平,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保种方面:一要在地方品种原产地和核心产区,深入开展调查工作,选择优秀个体,组建和扩大保种群,更新血统,提高群体的有效含量。二要建立健全系谱档案,开展品种登记,给受保护的每头家畜、每只家禽建档立案。三要建立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之间的遗传物质交换机制,提高保种效率,确保保种安全。四要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和饲养、繁育、免疫等技术规程,提高保种繁育效率。特别强调的是,保护区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更为重要,要求各保护区单位尽快争取地方人民政府出台相关管理文件,明确管理机构、职责、人员、范围和落实保护措施。
在开发利用方面:一要制定并完善品种标准,有效开展种质鉴定和性能测定。二要挖掘资源的优良特性,选育提高其性能,实现资源的直接利用或利用杂种优势进行商品生产。三是采用杂交选育与本品种选育相结合,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品系、配套系和新品种,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4.加大资金投入。国家设立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由1995年的4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3280万元,目前,每个国家级保护品种平均每2~3年可获得一次保种专项支持。今后,我们将继续争取加大投入力度,力争每个国家级保护品种每年都能得到专项支持。畜禽良种工程建设等项目也优先支持国家级畜禽保种单位的建设,切实加强和完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保护和管理水平。同时,各单位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吸收工商资本、民间资金参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5.加强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畜禽遗传资源处理审批制和责任追究制,未经农业部批准,国家级畜禽保种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受保护的遗传资源。要严格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细化资金使用方案,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率。要及时上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的变化动态信息。对擅自处理受保护的畜禽资源、不规范使用专项资金、连续不提交工作报告、擅自变更保护内容、限期拒不改正的,依法取消国家级保种单位资格,全国畜牧总站将对国家级场区库进行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