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超,郭广忠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世情和国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其完整的表述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该概念是在2006年以来中央召开的若干次重要会议上相继提出,并由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以发展为核心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全面、系统、综合地说明了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外交、国防和党建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
实际上,这些战略思想的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完整严密的发展理论体系。它包含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以人为本是根本,科学发展是方式,和谐社会是目标,新农村建设是重点,创新型国家是科技保障,荣辱观是精神支持,和谐世界是外部条件,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政治保证。具体来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将军”,属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范畴,是物质文明的内容,决定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本身也蕴含着和谐的理念;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荣辱观、和谐世界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不同兵种的士兵”,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容,反作用于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对它们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其中也蕴含着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作战任务”,是“将军”和“士兵们”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越以人为本,人越全面发展,越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越能促进社会科学发展;而社会越科学发展,创造的财富就越多,就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它们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型国家,既是科技发展的保障,也是保证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因素充分发挥,推动社会和谐的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荣辱观是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主要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其内涵是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内容,既是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物质文明建设,它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部条件,是和谐社会在对外政策上的必然体现和根本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既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中国的传统,“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的,是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决定的”。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范畴,它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葆党的本质不变色,永葆党的青春活力,永葆党的先进性。无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还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其目标都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
由此可见,这些战略思想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发展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这些战略思想,必将能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妥善处理各种现实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国际和谐,最终实现以人为本。
从内在逻辑来看,这些战略思想是一个立体式、多层次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它是一个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健全生产关系为中心,加强上层建筑为保障的“金字塔式”的理论体系。其中,以人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属于生产力的层面,是该理论体系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层面,是该体系的中心,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荣辱观、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是该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保证发展”的重大问题。
首先,发展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物性要素和科学、技术等非实物性要素构成。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能力的发展又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作为目的的人和作为手段的人有机统一起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实现人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建立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加速科技进步,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主要靠创新来推动国家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该体系中的“以人为本”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质是一致的,指明了发展的本质 —— 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人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整个体系的基础。
其次,健全生产关系是中心。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关系。它是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中间环节,既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也是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目前,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经济处于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的并列时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最突出的,一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环境恶化,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呼唤全面、协调的发展方式;三是贫富差距在扩大,尤其是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群体之间因收入分配不均而引起的利益矛盾日益突出,有待进一步深化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而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上述问题和矛盾会更为复杂、更为突出,形势也更为严峻。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
这三大发展战略本身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 通过科学发展的途径,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发展必须是科学的,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方针,切实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深刻地体现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深刻地体现了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总之,这些新的战略举措既针对现实又面向长远,力图通过协调和改革现有生产关系,使其更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该体系的中心。
再次,加强上层建筑是政治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上层建筑既受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它主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而反作用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其中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来保障经济关系的正常运行,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则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来支配人们。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并不具有对抗的性质,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的社会化属性是相一致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鉴于此,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正视世情、立足国情、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荣辱观、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加强上层建筑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上层建筑理论,而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解决各种现实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思想和政治保障。
荣辱观、和谐世界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三者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提供了发展生产力和健全生产关系所必需的环境和保障——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在全社会树立荣辱观,从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为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树立荣辱观必将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和谐世界建设也必将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树立荣辱观。一方面,只有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中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进而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共建和谐世界,最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通过树立荣辱观,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和在国际上建设和谐世界。另一方面,只有通过构建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华民族的威望,才能有利于在国内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树立荣辱观。总之,这些发展战略既立足国内又面向世界,力图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保证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整体体系起着政治保障作用。
就其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这些重大战略思想还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发展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首先,它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开放性发展的大潮,把中国的发展纳入到世界发展体系之中;其次,它吸收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半个多世纪发展的经验教训,尤其反思了从经济发展到综合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实践轨迹;再次,它吸收借鉴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拉美模式”的教训;最后,它从本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发展的要求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正如丁晋清所言,它“从一开始的应对和解决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挑战层面,上升为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性指导方针层面,上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还必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其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必将越来越强。
综上所述,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相互联系的理论体系。它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涵盖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个层面;以国内发展为根本,面向全世界;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的发展问题,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向前进,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获得更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7.
[2]韦三,钟来全.“六观”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J].贺州学院学报,2007,(2).
[3]李士绅.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创新的五大亮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8).
[4]丁晋清.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 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