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 论 当 代 大 学 生 劳 动 意 识 的 培 养

2011-04-13 16:49陈自龙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劳动课劳动意识

□陈自龙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我国大学生劳动意识普遍淡薄的现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

一、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现状

一是盲目“清高”。部分大学生不把自己放在普通劳动者的位置上,以时代的骄子、社会的精英自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觉得动手劳动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轻视工农,严重脱离劳动人民,在校看不起清洁工人或劳动的学生,在社会上轻视农民工或农民,在家不尊重出身工人、农民的父母。二是金钱崇拜。部分大学生物质需求日趋强烈,认为人的劳动价值在于钱的多少,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钱是付出劳动的前提。比如,当代不少大学生的工作选择第一看重的是待遇,而不是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贡献,就业口号由原来的“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变成了今天的“到外企去”与“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三是贪图安逸。部分大学生信奉“人生在世、及时行乐”,在生活上穿必求丽、食必求精,讲排场、摆阔气、嗜好烟酒,动辄进舞厅、下饭馆,视勤俭节约为“小农意识”;在学习上不认真、不努力、不刻苦,视“挂科”为平常事,鄙视和嘲笑刻苦用功的同学为“书呆子”,“混文凭”的错误思想严重。四是消极无为。大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间本来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教室,课后却脏污不堪;饭后的餐厅到处是丢弃的饭菜;空无一人的教室却灯光通明;水管持续滴漏却无人问津……大部分大学生是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的,但他们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而是以别人的行为为参照,没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积极主动的精神。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成因

首先,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漏洞。现在大学中的劳动教育还没有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没有一套完整、有序的课程体系, 没有劳动课的专职教师。劳动实践也只是一些零打碎敲的做法,没有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很难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其次,长期的家庭保护、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失衡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锻炼,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差,眼高手低,经不住困难和挫折;自我利益至上,无大局观念,懒惰成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再次,社会环境对学生认识有负面影响。从整个社会来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体力劳动被认为是卑贱的工作,再加上体力劳动的贬值,这使得学生的劳动意识受到冲击,致使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混一张文凭,唯有分数至上。同时,市场经济的实施,引起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少大学生的价值信仰异化,崇尚资本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劳动意识淡化。最后,个人素质存在缺陷。认真而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难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更难以有较强的劳动意识。当代不少大学生个体素质存在缺陷,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一蹶不振,缺乏不折不挠的精神;面对诱惑,缺乏自我管理和约束力。有的大学生甚至体质虚弱,欠缺劳动的必要条件。

三、当代大学生劳动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落实劳动教育的教学计划

我们应按照《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把劳动教育、军政训练、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教育计划”,正规化劳动教学。首先,明晰劳动教育内容。一是劳动观念教育,使大学生对劳动的目的、意义、价值有科学的认识,端正劳动态度。二是劳动技能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学会各种劳动的实际操作规程,以保证劳动的安全和劳动的质量。三是劳动习惯教育,使大学生破除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恶习,养成自觉劳动的行为习惯。四是优秀品德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个性品质,勇于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并使其明白,劳动创造与享受的关系是统一的,一个人追求正当享受的满足程度,应该与他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与社会上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相适应。五是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劳动立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依法劳动,保护合法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其次,科学开展劳动课程。大学应根据劳动教育内容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课,在教学计划中将劳动课作为必修课并记学分,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劳动实践教育。最后,配备专职劳动实践课教师。长期以来,劳动课限于“体力劳动”低层次状态,学生难以通过劳动感受到美的存在,不利于他们劳动意识的培养。如果配备了专门的劳动实践课教师,对学生的劳动实践课进行总体规划,写出教案,让劳动实践向知识化、技术化、艺术化(如园艺、手工艺、实际创造发明)等多方面提升,劳动课就会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形式。

(二)劳动教育要适应学生需求

从劳动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劳动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劳动又可以分成若干方面和层次:第一层学会生活,个人生活自理、家务劳动;第二层学会生存,参加社会的职业劳动、生产劳动,取得生活来源;第三层学会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专业劳动,在劳动中主要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第四层自觉奉献,劳动成为一种做人的境界,成为一种乐趣和需要,劳动成为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超过了劳动本身。在低层次的劳动没有做好之前,高层次的劳动教育效果不会理想。只有适应大学生需要的劳动教育才易于被大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才明显。大学生的劳动层次普遍没有达到第四层,这要求我们的劳动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尊重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对其劳动意识不能要求过高。大学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在低年级阶段以培养独立生活能力、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等为主,高年级阶段则更多地注重培养专业运用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大学营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主要依靠校园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体现和外化的大学校园文化,它能够使生活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人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劳动意识培养这项内容,通过邀请劳动模范作报告、校内劳动模范评比、劳动体会讲评会等活动,宣传劳动的意义,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深化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会各阶层人士都要真正认识到劳动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文明进步、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性,真正关心和切实支持大学生劳动教育。各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大学生的教育实习,生产实践、勤工俭学和劳动锻炼;政府职能部门还应有明确的法规和措施,凡不执行规定的要给予处罚;新闻、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要积极配合,及时宣传报导好典型、好作法,利用舆论导向的强大优势为劳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家庭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必要阵地,家长不能再对孩子娇生惯养,重智更要重德,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四)完善机制,强化管理

学生对劳动还未上升到“自觉”这个层次之前,在思想教育的前提下,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大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深入体验劳动价值,并最终增强意识的前提。由于劳动教育同其它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同,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有教学、实践、后勤、学生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大学可以尝试成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劳动教育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稳定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对本校劳动教育进行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务实劳动教育,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玮.关于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现象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柯江为.对当代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3]卢双盈.高校劳动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

[4]周晚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

猜你喜欢
劳动课劳动意识
玉泉学子的趣味农场劳动课
劳动课真“独立”还需过“四道关”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重庆小学生劳动课上捉泥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