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
(江苏省华罗庚中学 江苏 金坛 213200)
“教学细节”,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教学细节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学行为的具体分解。教学行为是由其操作和控制的主体——教师所发出的,是指向教学过程、教学对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本目的的师生外部行为的总和,因此教学行为是复数概念,而教学细节则是单数概念,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连续不断的行为中的具体行为,是最小的行为单位。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不仅是指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还要求教学行为处于教学过程的关节点上,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推动和联接作用。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细节是新课程理念贯彻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变革,也是一次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其中,对课程实施及教师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课程改革要想获得成效,这些理念与要求就绝不能停留于表层,必须深入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细节之中。
其次,注重课堂教学细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所谓是“艺术”,它面对众多学生,要心系学生,吸引学生,处处扣人心弦,既不能只拘一格、照本宣科,又不能情感缺乏、语言无味。可以说讲台就是舞台,教师就是演员,讲课就是演出,就是 “艺术”。其中,教师的语言、音调、动作、姿势、表情、状态等以及教学手段等细节,决定了这“艺术”的水平高低。
再次,注重课堂教学细节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需要。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展现化学现象,反映化学规律,验证化学理论;学生可以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质疑、思考、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思维活动,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在这些活动中,观察实验尤其是一个注意细节的过程:演示实验过程中实验步骤、仪器的使用及规范化操作是细节;实验对象的颜色、大小、状态、气味等属性是细节;稍纵即逝或者微弱缓慢的实验现象是细节;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颜色变化、沉淀或气体的生成、放热或发光等各种化学现象是细节;实验中图表、图示、实验数据的变化是细节。实验中的现象无论巨细,都是极为重要的,有时一个极为细小的细节往往会导致一个重要的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
化学课堂的教学细节大体可以分为基于情感角度的教学细节和基于认知角度的教学细节。
广义的认知指个体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等形式,把握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的认知活动。狭义的认知是指个体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认知活动是由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交织在一起的。据此,我们将基于认知角度的教学细节分为注重激起认知动因的细节、注重组织认知内容的细节、注重优化认知方式的细节、注重利用认知结果的细节等层面。每一层面又可以再细分成若干亚层,如激起认知动因的细节包括教学情境的设计、利用化学实验的反常现象、利用对常见现象的深度设问等。组织认知内容的细节包括板书的设计、知识结构图的应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等。优化认知方式的细节包括边讲边实验、开展讨论与辩论、学案的设计与使用、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等。利用认知结果的细节包括课堂及时反馈、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建立错题本等。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与生物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称为基本情绪,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已出现,如吃饱、睡足的婴儿会露出愉快的微笑;另一类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称为社会性情绪,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如孩子会因失去伙伴而感到难过。关注基于情感的细节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社会情绪,这些情绪主要包括:被肯定和鼓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获得成功感的需要、经历挫折并战胜挫折的需要等。被肯定和鼓励的需要可以通过对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评价等外部鼓励的方式实现。被尊重的需要可以在处理学生课堂问题,如打瞌睡、开小差等过程中体现,绝对禁止对学生的嘲讽、辱骂和体罚等。获得成功感的需要可以通过多给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实现,如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等来满足。经历挫折并战胜挫折的需要是一种学生并不一定意识到,但却对其成长至关重要的情感,学生的挫折感可能来源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学习内容掌握的不顺利等等,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和挫折,也可以有选择性的让一些过分自信的学生适当的体验失败,可以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防止其骄傲自满,停滞不前,使其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保持昂扬的斗志。
首先,在走进课堂前,要预设教学细节。认真细致地备教材内容、备学生学情:只有对教材的内容、知识点做到了然于胸,才能把握住课堂的重点、难点,才能将这些内容灌注于教学细节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而只有对学生的学情了解,才能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细节进行预设,提前准备好几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细节以及处理这些细节的方案。
其次,在课堂上,要捕捉细节、把握细节、完善细节和创造细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与正确处理是课堂的画龙点睛之笔,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用开放的胸怀去预设教学细节之外,还要用智慧的头脑去处理教学细节,将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转变成我们教学的契机,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教学的灵动。
再次,走出课堂后,要感悟细节、反思细节和雕琢细节。课堂上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有个很大的特点:经验性。教学经验不太丰富的新手型教师,对课堂细节的关注和处理都比较薄弱,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教学不偏离轨道,对课堂上出现的细节视而不见,或是含糊带过,浪费了很多教学良机,久而久之也失去了学生的信任。而专家型的教师从不害怕课堂的“意外”,恰恰相反,课堂的“意外”正是他想要的教学细节,通过对这些“意外”细节的灵活处理,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及时感悟课堂上出现的教学细节,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扬长避短,将效果好的处理方式整理成经验,以后可以继续采用;对效果差的处理方式要进行修正和改进,这样不断地对课堂教学细节进行雕琢和优化,才能尽快地从新手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总之,对课堂教学细节的注重是对课堂实践的一种更完善、更完美的追求。如果教师向每个细节要质量,那么课堂教学将更精致、更有效,也更有魅力。
[1]马宏佳.化学教学论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3
[2]彭钢.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实践研究的新范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7~51
[3] 卢家楣 .对中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 , 2001,(2) :55~58
[4] 包心怡.教学细节优化的“五项修炼” [J] .新课程,201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