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2011-04-13 16:23:46冯志伟沈理明
化学教与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试管氢气思维

冯志伟沈理明

(1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江苏苏州215123;2吴江市桃源中学江苏吴江215236)

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以为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是适时、适度、适量、适应等。

一、适时——合适的提问时机

1.教学内容的适时

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及其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提问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因此提问内容不能跨越学生已有知识。笔者曾经观摩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两节实验探究课,授课老师在探究实验完成后,都增加了一问“在本实验中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能回答“不能”,能知道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会影响测定结果就不容易了。实际上学生只有在学习常见碱的性质,知道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后,才能解决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择问题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提问时机的适时

及时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对话、互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课的结尾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总结,甚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让学生通过交流或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

氢气实验室制法教学时,在点燃氢气前,教师一定要强调检验氢气纯度的重要性,演示如何用爆鸣法检验氢气的纯度。还可以补充演示这样的实验:试管中盛放半试管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满氢气,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但是只听到“噗”的一声,出现跟收集纯净氢气一样的现象,出现了意外。教师马上问学生,在收集前有半试管的空气,怎么检验结果会氢气“纯净”呢?然后组织学生思考,有部分同学猜测没收集到气体;或收集时间过长、或气流太快等。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是收集时间过长或气流太快,将原来的半试管空气也排出了。这时再次演示,通过控制气流速度和收集时间,有半试管的空气的试管中再收集半试管氢气,移近酒精灯火焰时可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原本平常的气体验纯方法介绍,增加了这一插曲而变得精彩。

二、适度——合适的难度、合理的梯度、适宜的速度

1.合适的难度

合适的难度是指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易适当。如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能随口回答,呈现的“热闹”是表面化的,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低级水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或不能答,就会挫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能回答出来。上《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中考复习课时,气体发生装置的设计和改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回顾总结氧气、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比较、分析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提供给学生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性质等有关信息,可以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通过讨论及与老师的对话交流,完全可以凭借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又为高中教学做了铺垫。

2.合理的梯度

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编制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有利于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并逐渐接近学习目标。《探究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3)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其中前两个是低层次问题,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容易回答,第三个是个高水平问题,学生必须积极思维,联系物理学中的气体体积、质量和压强的关系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而作出回答。在学生理解这三个问题后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空气中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则是一个创造性的高层次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如果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和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大或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既要避免梯度太大,也要避免问题过于琐碎;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应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适宜的速度

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因此教师的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提升提问的价值。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速度?笔者以为应做到几点:第一,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重复问题或催促学生回答,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作答;第二,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不要急于给出答案,经过其他同学补充后,进一步思考和完善自己的答案;第三,讨论了稍难的问题后,应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再转入后续的问题;第四,在讨论重难点、疑点问题时,教师要通过语言的变化等改变讲课的节奏引起学生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堂提问期间,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反应情况,采取合适的速度。在停顿这一段时间内,教师既不能无事可做,也不能步步追问,干扰学生的思维,而应用鼓励、期待的目光环视学生,获取反馈信息,确定提问的时机和对象,或在需要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达到课堂提问的最佳效果。

三、适量——适中的问题数量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提问的量要适中。评价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提出问题的数量,而是看提问是否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否能唤起学生的思维,是否能让学生基于问题寻根索源。如果“满堂问”,学生忙于应付,过于紧张,容易造成学生的疲劳、怯场或厌学;如果提问过少,则呈现“满堂灌”,缺少师生交流和互动,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应选择适中的课堂提问次数,使提问起到恰当的教学效果。

四、适应——做到因人施问

因材施教应用到课堂提问上就是因人施问。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化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有探究微粒间有一定空隙的实验。玻璃管中加入1/2容积染红的水,再滴无水酒精至充满玻璃管。堵紧玻璃管开口颠倒数次。学生报告的实验结果差别很大,有的空隙长,有的短。在得出微粒间有一定空隙的结论后,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不同小组实验现象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应该选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里要综合初二所学的密度知识来分析。通常教师提问后,要善于察言观色,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和学生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作答,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各尽所能,各有所得。

化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1]严永金.名师最激发潜能的课堂提问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2]沈文洁.课堂提问的适度原则[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2):58

[3]殷海华,杨丽华.新课程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技能指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7

猜你喜欢
试管氢气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30
试管难题
好孩子画报(2016年7期)2016-12-12 11:43:47
一种用氢气还原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电源技术(2015年7期)2015-08-22 08:48:42
氢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可能机制
最轻的气体—氢气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