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勇
(金坛市第四中学化学组江苏金坛2132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乐章”,面对“减负增效”课堂教学的新要求,需要每一位教师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大力改革和优化化学课堂教学。因为教师是构成课堂教学最具有指向性、最具向心力的元素;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执行者和传递者的角色,又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辟空间,营造多种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有效教学,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处于被动压抑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很权威,不容侵犯,学生畏惧、紧张,就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彼此接纳和对话,也就不能产生思维、思想火花的碰撞。互动交往的开放心态和学生主体性就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什么和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激情、情趣带入课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使每位学生敢于对话,乐于对话,善于对话,在对话中激活思维,撩起灵感,释放生命活力,获取新知。化学课堂对话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式对话”,具体过程为“教师提问—学生陈述—师生质疑—共同评价”。
例如: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镁的提取及应用”,根据教材中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思考题:
(1)该生产中为什么以贝壳为原料?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判断能否用石灰石代替?
(2)图中哪些物质可以循环使用?
(3)上述哪些反应可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4)以上提取镁的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
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传统要求掌握的知识,又了解了一些前沿科技的知识或产品;既让学生利用书本理清知识脉络解答问题,释疑定论,培养其学习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构建了知识框架。平等、互动、和谐的课堂对话,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使他们养成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又促使他们在教师与同伴的质疑中澄清、解释并论证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从而引发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从而体现课程的生成性。
(1)体验。体验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认识事物。教师要创造学生体验的机会,让课堂多一些“意外”,多一些“不确定”,多一些“鲜活”。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氯气的生产原理”,教材没有提供氯气工业生产相关材料,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氯碱工业化工生产厂。学生在收集和参观的过程中,体验到工业生产的发展过程,高科技、新科技的无穷力量,课堂上的交流显得自信。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教材的资源,并且使知识在此基础上得以再生。
(2)合作。合作学习强调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合作过程中,分工的策略、对问题的各抒己见、对材料的加工整理都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必将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
例如:在研究苏教版高二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乙醇化学性质“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教学中,可以安排每组三到四位同学分工合作,分别进行金属钠与煤油、无水乙醇和水的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相关结论:三种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原因;烷烃分子中与碳相连的氢原子不能被金属钠置换,而乙醇和水分子中的羟基氢原子均可以被钠置换以及乙基(-CH2CH3)和氢原子对O-H键的不同影响造成的乙醇和水与金属钠反应的速率明显不同等。
这些结论不是“被告知”,而是学生在合作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研讨中“创造”出来的。合作使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更大,交流的渠道更通畅、更直接。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他们的思绪在流动,激情在喷涌。师生之间实现了相互作用和彼此创生,构成了一个互动的“共同体”。
(3)探究。人生本来就有一种探究的本能,好奇心是人的本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提出对学生构成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正切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那些处于“最近发展区”的,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才能激发学生摘取的最大“兴趣”。
例如:高二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有关原电池形成的条件,通过课前学生准备的各种水果和一些电子设备,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水果电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探究教学内容迁移和拓展,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善于捕捉、巧妙利用、适时引导,使探究成为学生乐此不疲的精神需求,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让化学课堂更加充实,更加开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得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打破了课堂时空的界限,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丰富多彩。网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支撑性平台。日常教学中可以将“学习在线”无限的活力注入到有限的课堂,使学习的场所不只是课堂和教室,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形课堂教学虽然结束,但无形课堂学习又开始,并还在继续,“在线学习”留给学生的是无尽的追求和探索。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不断展开,是生命意义的不断激发和提升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因为任何教学活动要产生实效,必然是这两种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使教师的生命界限得以拓展、丰富;而教师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将成为他们的经验,因为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还有智慧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多种课堂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在不同学习情景中的体验,激活学生沉睡中的情感,唤醒学生的精神意识,培养其独立学习的意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1]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