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祚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 100806)
为了理解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对科学发展观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中央要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是什么?如何结合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情况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长达二、三十年之久,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10%的速度在增长,速度非常惊人,举世公认。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16909.2亿元人民币。在世界排名当中居于第10位。到了党的十六大,国内生产总值已经增加到65933.3亿元人民币,已经上升到世界的第六位。2010年中国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位居世界第二。[1]对外贸易总额,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时的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到十六大召开时第六位,2010年达到2.9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居第二位。[2]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国的外汇储备只有55亿美元;到十六大的时候,增加到2600亿美元;2010年末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8473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3]
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西方世界一片恐慌,包括一向财大气粗的美国也不得不软下身段,希望在一些方面得到中国的支持。在伦敦召开的20国峰会,胡锦涛总书记成为会议最受关注的政治领袖,各国政要无不对中国寄予厚望,希望中国能够对解救国际金融危机做出更多的贡献。这在过去是不可思议的,它突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长,如今已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53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论是产值、利税还是创汇已经翻了几百倍。在高科技领域,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的时候,我们有60%的领域是属于空白或刚刚起步或低水平发展。当前,我们几乎涉足所有高科技领域,而且有百分之十几的领域我们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例如,在航天领域,我们的“神五、神六、神七”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神舟五号是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其中有两项技术很值得我们引为自豪: 一项是宇航员的安全保障系统。前苏联有一艘航天飞船,着陆时打开舱门一看,里面的飞行员已窒息而死,而我们的杨利伟从航天飞船出来,就好像刚下火车一样。这相当于告诉我们,他的感觉良好。另一项是飞船的回收技术,神舟五号的着陆点与理论上的计算差距只有4.8公里。[4]我们不是说4.8公里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相对于浩瀚的宇宙可以说那是微不足道的,而前苏联有艘航天飞船接收回收指令的时候正在北美洲上空,如果按照那个指令执行下去,它的着陆点在非洲大陆,相差上万公里。更不要说神七,已经实现了太空漫步太空行走。
有人说这不值得骄傲,因为美国和前苏联40年前都已经做到了,而我们才做到。不能简单地这样看。他们40年前是做到了,但是其科技含量和技术起点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否则美国也不会对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如此忧心忡忡,也不会担心中国会利用航天飞船发展太空武器。而且,即使现在美国要完成这种载人航天飞行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就能做到的。美国航天局最近透露出,他们准备当美国的航天飞机停飞(退役)后,在完成太空站的对接时,要租用我们的神舟系列飞船。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我们的太空技术的巨大进步。
还有,十三届四中全会到现在,我们取得很多可以大书特书的巨大成就,比方说我们北京申奥成功,而且成功地举办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旧中国,不要说我们没有能力承办奥运会,我们连参加的资格那都是很难具备的。1932年,在张学良的支持下,有位大连人叫刘长春,一个人孤零零地走进奥运赛场,结果壮志未酬、空手而归,背后留下一片嘲笑声,人家说我们是东亚病夫、一盘散沙。1936年,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当时的中国政府似乎是来了点雄心壮志要派出100人的代表团,可是空有壮志而没有钱,怎么办?那时候的中国,足球队不像现在这么窝囊,踢遍东亚无对手,让足球队先出发,每到一个港口就上岸踢比赛,赢了钱就寄回国内,一直踢到柏林,这才使其它项目运动员陆陆续续去了。当然,去了仍然是拿不到奖牌。了解这样的历史,就会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申奥成功全世界炎黄子孙是那样的欣喜若狂。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前,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媒体,还有那些藏独分子,拼命鼓吹要抵制北京奥运,可是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之后,这些声音就完全哑巴了。为什么呢?那不仅因为我们拿到了奖金牌总数第一,而且我们的奥运会开幕式可以说是辉宏、大气、壮观,它把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高度巧妙地艺术地融合在一起,把西方震撼了。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太大、太多了,确实可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史册上大书特书。那么现在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理论呢?它的必要性在哪里?
这些年来,我们确实是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我们也为此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些代价还是比较沉重的。
首先一个代价是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差距往往用到一个系数——基尼系数,如果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那是可允许的范围,如果超过0.4,那就意味着超过了警界线,就有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我国的基尼系数是多少?不同统计部门所得出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但最少的数据已经超过了0.417,最多的已经超过0.5,显然已经超过警戒线了。还有一种统计办法那就是把全社会分成5等份人群,最贫穷的、次贫穷的、中等的、次富裕的、最富裕的,然后考察收入差距。我国最贫穷的那1/5人口的收入占全社会的收入多少?是4.27%。而我们最富裕的那1/5人口他们的收入占全社会的收入多少?是50.13%。4.27%和50.13%相比显然这个差距是很大的。据说,用同样的方法考察同期美国的收入差距,结论却是这样: 它最贫穷的1/5人口的收入占全社会的收入是4.6%,要高于我们那个4.27%;而它最富裕那1/5人口的收入则占全社会的收入是44.05%,要低于我们50.13%。这样一衡量,似乎我们的国民收入差距比美国国民收入差距还要大。这个统计是否准确,我们可以再研究,再考证。但我们所看到的现实是: 我们国家的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甚至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是改革开放我们付出的一个代价。
第二个代价就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拉大。1983年,我们统计数字,城乡收入差距之比是1.7: 1,到了2001年,比值扩大到2.9: 1。近几年已经达到了5~6: 1。要知道,我们有70%人口属于农村人口,如果农村人口的收入长期过低,和城市人口的收入差距过度地拉大,显然不利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个代价那就是就业问题。我们每年都有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当然找不到工作可能原因比较复杂,有一些情况是属于高不成低不就,但是多数情况下属于就业岗位不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尚有1.2亿至1.5亿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又有2千万至3千万城市农民工返乡。一个国家有这么多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显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个代价是腐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决反腐败,但腐败问题屡反不尽,而且个别案件涉案金额是越来越大,这对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应当说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第五个是社会风气和民族精神问题。假酒假药、问题奶粉、问题食品添加剂等,这些问题不仅坑害了许多群众,而且严重败坏了我们国家的商业声誉,危害了我们的国际形象。社会治安问题,烧杀抢掠时有发生,这些与治安、社会风气有关联。
有个新闻,一个银行,一些人在排队取款,有个女同志刚从窗口提出来一笔钱,这时候冲进来一个歹徒,当场把她杀死,抢了钱就跑,但排队的人、柜台里面的工作人员没有任何人做出异样的反应,直到歹徒逃之夭夭了,那个营业员才慢条斯理拿起电话来报警,而这个女同志倒下去之后身体压住了一个排队人的拎包,那个人却上去把那个女的身体往旁边上一推,然后把自己的包拎起来若无其事又在那继续排队了。大家想一想这个场面,这些人还有一点同情心,还有一点正义感吗?还有一丁点社会责任感吗?没有!假如我们13亿人都是这般模样,说一句难听的话,耗子再多也要喂老猫。
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日本法西斯军队确实惨无人道、灭绝人性。但是我们再问一下,我们这30万军民都是怎么死的?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而牺牲的吗?不是!而是老老实实在那儿让人一串串绑着用刺刀杀,开枪打,为了节省子弹往河里推。相反,西方医院的一个护士、西方教会的一个牧师都可以赤手空拳喝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而我们的死难者却是一批一批、老老实实的让人家杀死的。这对我们来讲,简直是一种极大的自尊心伤害。日本人在东北搞细菌战实验,拿我们中国健康的人做活体实验,我们这些健康的中国人却非常听话,让站着就站着,让蹲下就蹲下,让趴下就趴下,让翻过来就翻过来,乃至日本军医在日记当中把这些中国人叫做“木头”。
鲁迅先生原来是留学日本是学医的,后来为什么弃医从文了呢?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日本的记录电影,这个电影所反映的是日俄战争,日本军队抓住了一个中国人要砍头示众,周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而这些中国人,却没有同情、没有悲哀、没有愤慨、也没有羞耻。鲁迅看了之后感到民族自尊心受了极大的刺激。他想一个民族即使有再健康的体格,假如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只配做看客,只配当奴隶!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要用自己的笔来唤起民族的觉醒。
改革开放以来,确实是大家都普遍的富裕了,只是富裕的程度不同,但是人们的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那种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族精神,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削弱。这是不是也是个代价呢?我想这应当是个代价。你看看朝鲜,它很贫穷,但是在美国、日本的高压下却始终顽强不屈。所以这个民族我看至少有一点,其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古巴就在美国鼻子底下,但是这么多年来,卡斯特罗昂首挺胸,不买美国的帐,美国又奈它何?奥巴马上台之后开始采取新的政策,开始抛出橄榄枝。所以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精神支撑。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特别是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例如汶川大地震面前,我们的人民从总体上看,表现得很优秀、很鼓舞人心。但在平时的许多场合,存在问题也确实不少。
第六个代价可能更沉重,那就是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我们国家有七大水系,现在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是处于被污染的状态,我们国家的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程度68%;二氧化硫排放量世界第一,超过环保允许程度77%;二氧化碳排放量去年次于美国排第二,今年已经超过美国;有2/3的国土面临着酸雨的威胁;有90%的天然草场在退化。
内蒙古有个非常有名的大草原叫呼伦贝尔大草原,过去赞美它,多美啊!但是现在怎么样,有些地方不需要风吹就露地皮了。
云南的滇池过去非常有名,是个美丽清澈的湖泊,现在这个湖泊已经污染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的经济发展要靠我们的中小企业,但是恰恰是我们那些小水泥厂、小化肥厂、小造纸厂、小炼钢厂每日每时在制造着污染。即便把滇池周围所有的企业建国以来创造的全部利润用来治理,仍然治理不好。云南省已经投资30多个亿,但仍然是遥遥无期。这是多么沉重的代价啊!
土地沙漠化的情况也非常严重。我们到广东一看,满眼葱绿,非常好。但我们国家还有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很值得忧虑呀!前些年,我从甘肃一下飞机往兰州市里去,路两旁的山那是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近两年再去一看,也只有稀稀拉拉的草和树在那长着。但是每栽活一棵树,不要说以后怎么养护,它的成本就要上千元,因为它需要把黄河之水提上来进行喷浇。现在越过路两旁的山往后面看,山连山,还都是光秃秃的。
有一次我从兰州坐飞机到敦煌去,路过河西走廊,那真是千里戈壁什么都不长,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极其荒凉。敦煌是块绿洲,敦煌附近有个土墩叫敦墩峰,它是一个烽火台的遗址,那个敦墩峰的前面就是一片大沙漠。这个大沙漠还有个名称叫“古董滩”。为什么叫古董滩呢?因为以前从那里挖下去,可以挖出铁器、铜器、瓷器、陶器、古钱币,能挖出不少,说明过去那是一座城市,现在已经被掩埋在沙漠下了。这座城市叫什么名呀?我们唐朝有个杰出的诗人叫王维,他有两句很著名的诗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地就是阳关也,现在却已经埋在沙漠下面了。如果从那里再往西南走,就可以到新疆的塔克拉马干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我们著名的科学家叫彭加木,就是从那里走失的。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边缘上有一所大学,叫“塔里木大学”。这个大学规模显然不能和华南理工大学相比。但是这个大学有个西域文化研究所,它的考古发现很是了得,引起了世界的史学界、人类学界、社会学界的震撼,因为它的考古发现证明: 人类最古老的四大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还有我们的中原文明,最早在那里实现了交汇。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古希腊人、古埃及人、古印度人,还有我们的老祖宗,他们怎么那么愚蠢呢?专门找“死亡之海”去交汇?这就说明当时那里并非“死亡之海”,并没有那么大的沙漠。而且考古证明,那一带正是我们陆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我们古人为什么专门找死亡之海开辟丝绸之路呢?也是不可能的。
那么人们要问: 从甘肃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一线为什么如此之干旱?为什么沙漠化如此之严重?一些学者说喜玛拉雅山是座年轻的山脉,它不断长高,所以逐渐地挡住了印度洋的雨水,使那一带变得越来越干旱。可是,当我们从兰州往甘南去、往青海去、往藏北去,越走植被越好。这就证明怪怨喜玛拉雅山的观点是不对的。如果说喜玛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的雨水,那么首先受害的应当是藏北、青海、甘南,而不应是这一带沙漠。
那究竟为什么呢?这个原因可能是很复杂,我们可以说因为气候的变化、地壳的变迁等等,但是恐怕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老祖宗不懂得科学发展观,过度地开发,过度地开采,过度地放牧,过度地挖掘,过度地耕种,破坏了土质的表层,所以使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人们会问,这样讲有根据吗?当然有。兰州附近有一个城市叫天水,天水周围也是沙漠,天水也是个绿洲,那么天水是个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老祖宗之一伏羲氏的发祥地。假如古时候它周围都是沙漠,生存环境那么艰苦、那么恶劣,我们老祖宗怎么传播它的文化,怎么繁衍呢?说明天水周围生态的破坏与人类开发早且开发得过度有关。
另外,甘肃在历史上被称为陇,古书上怎么记载的呢?说“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资治通鉴》卷216),就是说天下最富裕的地方没有超过甘肃的。但是到了100多年前,左中棠经略陕甘的时候,他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就这样写了: “陇中疾苦甲于天下。”意思是说,甘肃这个地方太贫穷了,天下第一。为什么会这样沧桑巨变呢?恐怕和我们老祖宗的人为破坏有关系。
这样讲有理论根据吗?有。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当中有一段论述。他说,人类不能过分地盲目地陶醉于对自然界的征服,因为每一次这样的征服都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亚美尼西亚、小亚细亚、古希腊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而把森林砍光伐尽,但是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然成了不毛之地。他又说,阿尔卑斯山南面的意大利人把山背面的丛林砍光,结果不仅破坏了高山畜牧业,而且使山泉在一年之内有半年是处于枯竭状态;雨季一来山下洪水泛滥成灾。恩格斯在这里讲的是什么呢?恩格斯在这里讲的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否则就会招至自然界的报复。那么这种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它的经济发展也曾经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1962年,有个美国女科学家叫蕾切尔·卡逊,她出版了一部著作叫《寂静的春天》。书中写到一个地方的居民由于过度地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结果把生态破坏了,本来应当是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春天却变的一片死寂,所以她的书名就叫做《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一出版立刻遭到美国工业资本家的疯狂的围攻。他们说,蕾切尔·卡逊是歇斯底里,是危言耸听,是故弄玄虚,是神经质。两年之后,蕾切尔·卡逊在抑郁中患癌症而死去,但是没想到30年后,也就是1992年,美国评选出近50年对世界影响最大的10部著作,《寂静的春天》榜上有名。当时美国的副总统戈尔亲自为这本书作序,戈尔在序言当中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甚至不安的心情来写。他说,其实我都没有资格为这本书作序,言外之意就是美国的污染也是很严重的。他说,这本书是一座丰碑,因为它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5]
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我们在生态上也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认认真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否则我们会追悔莫及的。所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有五句话大家一定都记得。
第一句: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那就是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三代他们关于发展都有一些重要的思想,而科学发展观则在他们这些人思想的基础上又向前丰富发展了。
第二句: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呢?世界观方法论正是哲学所要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学哲学可以使人变得有智慧,所以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用。它给你以方法,给你以思路,给你以启迪。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大智慧之集成。
第三句: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这就是把科学发展观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程当中去考察,并给以很高的定位。虽然它没有讲这是个里程碑、这是个新阶段,但是毫无疑问这意味着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第四句: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那就说科学发展观应该写上党的旗帜,作为指导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
第五句: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这个概念在我们国家应当说出现的很早,早在《诗经》当中就有记载,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只要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这就是小康。后来儒家把小康作为比大同低级的社会形态来对待。在《礼记》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说在大同社会里,那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说在大同社会里,人们办事情想问题都是为着一个“公”字,每个人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成亲人,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去关爱,也把别人的亲人当成亲人,别人的子女当成子女去关爱,在那里老年人都能够颐养天年,得到善终;青壮年都有用武之地;少年儿童都能茁壮成长,而那些丧失劳力无依无靠的人都有地方赡养,这是个非常理想的社会。那么小康则是比大同社会低一级的社会,说在小康社会里那是“天下为家,人皆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己”。说在小康社会里,人们办事情想问题都非常注重家庭,每个人都真正把自己的亲人当成亲人,自己的子女当成子女去尽责任,去尽义务,出卖劳动力也是为了自己的家。在漫长的旧社会,大同那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只有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那才是可以追求的理想,所以小康这个概念在中国老百姓当中非常有吸引力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古为今用,赋予小康以新的时代内涵。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说: “我们本世纪末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这个现代化达不到你们西方的水平,我们不过是人均800美元左右,我们把这叫做小康之家或者小康的国家”。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会见另外一位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说: “我们本世纪末要建成小康社会”。这是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这个概念,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刚刚改革开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因此,当时“小康”主要是个经济概念、经济指标,人均800美元左右。后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思想丰富了,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面”是有标准的,六个“更加”: 经济更加发展,民族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围绕六个更加,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路线、措施、办法,勾画出一个宏伟蓝图来。
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他又提出来要加强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又提出了四个建设。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那就说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指导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而是全方位指导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民主法制、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民生方方面面要靠它来指导,靠它来统领,包括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靠它来统领。
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期限是2020年,也就是说至少在2020年前,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在我看来,科学发展观恐怕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来讲具有更加长远的指导意义。这是由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决定的。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有一段话,这段话文字不多,但是讲得很全面很系统很深刻。
第一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它强调的是什么呢?我们以前讲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那么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对上述观点是不是否定呢?不是。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使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围绕得更科学、更合理。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使“发展”这个硬道理硬得更持久。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使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更加深入人心,而不是为了停止发展、限制发展、束缚发展,是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提出过人本思想,我们中国古代也有民本思想。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这个人本思想那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给人以自由、民权,这是它的基本主张。应该说这些主张对于摧毁中世纪封建神学的铁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功不可没。至于说现代西方一些政客经常把自由民主人权挂在嘴上,那有另外的含义,他们往往是为了干涉控制别的国家内政,作为一种对外干涉和颠覆的一种武器,这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孟子为代表,他就讲过“民贵君轻,社稷次之”(《孟子·尽心下》),意思说老百姓是最高贵的,君王是轻微的,而江山社稷国家则是次要的。可是我们翻开中国历史一看,历代的君王没有一个按照孟子说法去做的。那么孟子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那就说孟子看到了封建统治者那种残暴的高压政策,这是一种官逼民反的政策,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所以他要谏言献策,主张善待人民。所以孟子的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御民之术。
那么我们党提出的这个人本思想它同西方的人本思想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就在于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国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必须强调最大多数,如果不强调最大多数,那么这个以人为本就可能成为少数坏人为非作歹的护身符。不是这样吗?坏人也是人,如果要以他为本,那么广大善良的老百姓不就要遭殃了吗?所以必须以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为本。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首先要强调最大多数,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毛主席说,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调的是最大多数。邓小平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这是我们制定一切政策必须思考的原则,强调的也是最大多数。江泽民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的仍然是最大多数。胡锦涛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讲的也是最大多数。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那么根本利益是什么呢?不是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吗?根本利益就是全局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战略利益,那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不能火烧眉毛只顾眼前。
当然,我们所讲的根本利益恐怕也要同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亟待解决的切身利益要辨证统一起来。不能老百姓都快饿死了,还说我们为了远大理想而奋斗,你们先饿着吧,这显然是不可以的,必须把两者辨证统一起来,既要不放弃对远大的目标理想追求,又要把人民群众眼前现实的切身利益解决好,这才叫真正全面准确理解了这个根本利益。所以我们这个以人为本讲的就是以最广大人民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思想。不管出台什么政策,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不管干什么事情,如果说它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即使受到了一些个责难,即使是有困难,那也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干下去,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如果它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相背,那么你必须立刻终止,改弦更张。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全面?那就是不仅要有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也要有中部、西部的发展;不仅要有城市的发展,也要有农村的发展;不仅要有汉族的发展,也要有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军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方方面面都要发展,这才叫全面。
什么叫做协调?那就是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条战线、各个环节都要发展,应当是相互配套、相互补台、相互支持、相互策应、相互帮助的,而不应当是相互干扰、相互扯皮、相互制肘、相互反对、相互矛盾的,这才叫协调。我们细想一下我们中国国情非常复杂,各行各业、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甚至我们一个学校各个院系、各个院系所都有很多自己的利益,那么这些利益可能有的时候彼此会发生冲突会发生矛盾,如何把它们协调起来?如果真正协调起来了,真正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单位都会发展的又好又快。比方说,我们有两家企业生产同样的产品,面对同一个外商相互压价,那这就是一种不协调。我开价100美元,他说80美元;我又说60美元……把外国人乐坏了,我们自己吃亏了,这就是不协调。这是个最简单的例子,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举很多很多不协调的例子。
什么是可持续?可持续就是我们的发展要追求一种长远的永续的发展,要把这作为目标,那这就叫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杀鸡取卵,不能竭泽而渔。我前面讲到的那些生态受破坏的例子,实际上就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的案例,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招致自然界的报复的教训。
我们现在不是讲循环经济吗?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经济,它与过去我们讲的生产流程是不同的。过去传统生产是: 原材料——产品——废弃物,最后都变成废弃物了。循环经济则是把废弃物变成再生资源,让它进入一个新的生产流程,那么这样的生产就可以生产一个流程、一个流程无限地延续下去。显然,循环经济就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它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过去我们讲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际上需要统筹的太多了,我们地方建设和军队国防建设需要统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需要统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需要统筹、经济发展和其他各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统筹。
作为一所高校,我们有理工科,我们有人文社科,那么理工科、人文社科的发展也要统筹。一所大学,如果没有比较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它永远成不了一所真正著名的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理工科培养的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那么人文社科培养什么呢?培养思想家、大师、领袖人物、领军人物,至少是个组织者、管理者。所以一所大学的领导你可以不是学人文社科出身的,但是一定要熟悉、关心、重视、支持人文社科。高校发展的统筹兼顾,还需要在产学研,即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考虑到、配套好。还有,学校一方面需要给学生以知识、以文化,另一方面,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放松,这也是一种统筹。
今天,我看到了我们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理念,我一看眼睛一亮,我感到这个大学很有希望。“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这四句话是充满了辨证哲理,是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统筹兼顾思想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重人品”——不管是学理工的还是学人文的,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有出息的可以成为大家的学者,那么他一定在人品修养方面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境界。
“厚基础”——我们在高校都知道,就是我们分了很多学科,很多专业,但是一旦毕业之后,真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这个比例是非常小的。其实我在大学是学数学的,硕士是自然辩证法,博士是科技哲学,现在我是搞其他理论的,也不是从事我原来学的专业。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此,所以那么在学校我们要厚基础,那就要牢牢打实我们的基础。我们开的各种课程都要学,不是说这些课程对我们以后都有用,但是汇总知识,汇总基础可以使我们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升华出一种能力,将来我们无论从事哪个方面工作,以我们的智商我们的素质都会很快适应的。
“强能力”——我们不论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只有一个检验的标准,不是说你看了多少本书,也不是说你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就要看什么?看你真正的本事,真正的能力,什么能力呢?科研能力是一种能力,教学能力是一种能力,为党和政府能够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更是一种能力,就要看你能力,所以要强能力。
“宽适应”——就是要一专多能。要想宽适应,就要有宽视野。现在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个课题仅仅靠单一的学科都是不能解决的,不仅我们人文社科方面各个学科彼此相关,比方说历史,离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哪来的历史?离开了这些事件,哪存在什么历史?所以要学历史,就必须懂军事、懂政治、懂经济、懂文化、懂社会,方方面面都要懂。反过来,说一个经济学者,仅仅就经济来研究经济,那永远都成不了真正的经济学家。比方说,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怎么发生的?仅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永远研究不明白,它和美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社会规范方方面面都是相关的。因此,我们各门学科,只要有精力,一定让我门的知识面宽一点,要宽适应,这样无论你将来向哪个方向发展都会绰绰有余,所以我感到我们华南理工大学教学理念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总之,关于科学发展观,我们细想一下,我们国家现在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很多问题、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那么所有这些问题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们有违科学发展观。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靠认认真真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党才下定决心下大力气从上而下,分期分批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怎么样学习才能更好更有实效?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方说我们现在的学习可能在某些环节上存在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些地方文牍主义的东西多了些,如何做到真正管用,见实效,少而精,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是要强化问题意识。我想科学发展观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不难掌握的,那么要想使这个学习真正见实效,首先就考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究竟存在些什么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问题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若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务实管用的方针办法,不就可以见实效了吗?
社会科学研究是我们国家软实力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我国重视社会科学研究,任何国家要想巩固自己的政权都丝毫不能忽视社会科学研究。比方说前苏联,那样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了?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联的工业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联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有人说那是因为苏联和美国搞军备竞赛最后被美国拖垮了。这些是不是原因?应当说也都是原因,但是有一个最深层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苏联的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意味着什么?那就意味着失去人心。我们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必失天下。人心失掉了,能不垮台吗?那么这个意识形态的载体是什么呢?就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我们的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新闻传媒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等方方面面。
前苏联哲学社会科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失了方向呢?赫鲁晓夫有个外孙女叫赫鲁晓娃,她在回答媒体访谈的时候说,苏联的解体是从她外祖父时候开始的,赫鲁晓夫在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做了一个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斯大林在世的时候,不仅苏联人民,全世界进步人类都在为他歌功颂德,称颂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伟大的领袖,苏联的伟大统帅等,但是斯大林一逝世,赫鲁晓夫就大骂斯大林,说斯大林是混蛋,是白痴,是伊凡雷蒂式的暴君,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说斯大林只会按着地球仪来设计战略;说斯大林听到德国军队已经攻入苏联境内了吓得面如土色、呆若木鸡,口中喃喃有词说: “完了,这回完了,列宁留给我们的东西全完了。”然后就拂袖而去,躲在家里七天不见人。后来贝利亚一看不行,领着全体政治局委员到斯大林家去了,把他好说歹说哄回来了。哄回来之后,斯大林仍然不敢以自己的名义签署战争命令,直到斯大林听说苏联红军反攻已经打到柏林了,这才敢以自己的名义签署战争命令。
显然这些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新近解密的苏共档案也可以证明这些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但是当时赫鲁晓夫是苏共中央总书记,他的话谁敢不听,有几个人能不听?这一听不要紧,整个苏联意识形态开始发生变化,于是后来哲学社会科学整个价值取向就开始变化了,人们开始怀疑苏联共产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军队、苏联历史,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一些持不同政见者,其中最有名的是索尔仁尼琴(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日瓦戈医生》的作者),这个索尔仁尼琴后来被美国保护起来了,但是苏联解体之后他又从美国回来了,回来之后他的观点发生了变化,对苏联共产党对苏联政府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不仅是索尔仁尼琴,当时许多热衷支持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那些人,观点也发生了变化。他们说,“原先看到了苏联这个船上有个缝在漏水,如果当时想办法把这个堵上就好了,可是我们的错误在于,没有把缝隙堵上,而是把船彻底凿漏,结果整个船沉没了”。这个比喻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在这个沉没的过程中,苏联意识形态领域、哲学社会科学价值观的扭曲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根本性作用。
到了1968年,当时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一次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工作会议上忧心忡忡地说: “看一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人们是在怎么样攻击诽谤我们的党,然而我们有哪些党员能够勇敢地站起来批驳这些错误观点?没有。”尽管勃列日涅夫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体制确实很僵化,包括它的宣传体制,那也是非常僵化的。比方说,它讲到西方,那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而讲到苏联自己就是一片光明,什么都好。显然这也不实事求是,也没有说服力。
而与此同时,美国却加紧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围攻、意识形态渗透,美国在苏联的周围建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的各民族的语言全天候的对苏联进行广播。它也很巧妙,它不喊口号,它不喊打倒苏联共产党、推翻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取一种似乎摆“事实”的手法,例如讲所谓某个人的亲身经历呀、某个人的回忆呀、某个人的写的纪实呀,等等。就是用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弄的有鼻子有眼的好像都是真事似的,很能迷惑人。苏联老百姓听来听去,感到美国宣传的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可信的,而苏联自己宣传的那些东西有点假大空,不可信,所以戈尔巴乔夫散布的“新思维”时就很有市场了,等叶利钦往装甲车上一站,振臂一呼,那必然是应者云集了,于是,苏联的解体已经是覆水难收了,因为它失去了舆论的支持。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之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什么呢?他宣布要解除报禁,允许私人办电台、办电视台、办刊物、办出版社,这些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私人媒体统统地接受西方的赞助。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于是各种图书,各种杂志,各种报纸,连篇累牍的哲学社会科学文章全都替西方说话,没有人去维护苏联共产党、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所以尽管当时苏联的军队同样可以和美国叫板,尽管当时苏联的科技基础、工业基础、基础设施、教育基础仍然是世界一流的,但是所有这些都挽救不了苏联。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哲学社会科学搞不好是可以亡党亡国的。经济上不去,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但是如果哲学社会科学、精神文明、意识形态要是垮掉了,这个国家不打自败,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教训。
我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美国攻打伊拉克,说美国为什么那么快就拿下了伊拉克,而且还活捉了萨达姆?有人说,那是因为美国武器非常先进,精确制导武器、战略打击武器,还有信息战,非常先进,对不对?对,但是不全对。美国要攻打伊拉克,首先它必须思考世界各主要大国在伊拉克有什么样的战略利益?美国攻打伊拉克,世界各主要大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那么伊拉克周边的阿拉伯世界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伊拉克国内各部族、各教派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伊拉克政府各级官员、军队各级军官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所有这些都必须考虑清楚,它才能够下决心发动这场战争。美国现在伊拉克日子非常难过了,奥巴马已经决定要从伊拉克撤军了。为什么呢?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她的安全顾问阿得尔曼,他说“美国在伊拉克犯了和当年在越南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在发动这场战争之前对伊拉克的政治、历史、文化还没有透彻的了解”,我们前后对比美国在伊拉克的处境,我们可以说美国在伊拉克成也得益于社会科学研究,败也受制于它的研究还不到家,还没有研究透。
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社会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无论从社会的稳定来看,还是从国家的安全来看,或是从经济的发展来看,哲学社会科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华南理工大学既要重视理工科,又要重视社会科学,这本身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的。
2004年中央专门发布一个文件《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几个著名的论断: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这就是关于“四个同样重要”的著名论断。还有提到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队伍”。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所有这些提法也都是符合统筹兼顾思想的。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搞好社会科学研究?我认为,无论是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是省部级、市级、校级课题,要想把它做好,做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把握正确导向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不一样,自然科学是1+1=2全世界都说对,不会有人提出疑义,而哲学社会科学,则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管意识到也好,没意识到也好;赞成也好,不赞成也好,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的研究和某个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特定方面联系到一起。因此,哲学社会科学不可避免地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这就必须把握正确的导向。
实际上不仅我们这样做,西方各国也没有例外。比如说,达赖喇嘛,在我们看来他就是藏独头子、叛国分子,西藏农奴制的最后一个总代表,但是西方要给他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这里有公理可言吗?没有。跑到法国那个高行健,他在文学上那个功底、那个建树、那个影响怎么可以和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那些大家相比?但是西方却给他颁发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迎合了西方的政治需要和价值观念,这里没有公理可言。因此作为我们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研究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正确导向。
那么这个正确导向是什么呢?
首先,不应当有违于中央的大政方针。我们中央的大政方针都是反复调查研究、集体研究的决定。这些大政方针,可能在贯彻落实的时候会出现误差,有些东西落不到实处,使上面主张的和下面的实践有区别。实事求是地讲,其原因绝大多数情况不在大政方针本身,而在于下面的贯彻落实。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否定那些大政方针,我们的研究不应当有违于它。
第二,不能有违我们党的基本理论。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不是某一个人心血来潮、匆忙的思想产物,而是集体智慧的产物。我们应该承认一点。当今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才都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么这样一个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怎么可以轻易否定呢?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赞成什么也好,反对什么也好,一定要以真正了解为前提。实际上,我们一些人恰恰是在没有真正了解的前提下盲目地反对、盲目地否定、盲目地嘲笑,这个是不应该的。
第三,一定不能有违于中国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人民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衣食父母,如背离人民的根本利益,岂不成了民族的叛徒和败类了吗?
我想以上三点就是我们要把握的正确导向。那么概而言之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四层意思: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当前最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
第二,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我们经过改革开放30年伟大实践我们所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所谓华盛顿模式、所谓新自由主义模式都失灵了,惟独我们中国发展模式越来越为人们所看好,我们自己为什么不珍惜呢?所以必须牢固树立这个理想信念。
第三,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前面讲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没有它那是不可以的。那么时代精神可以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被时代淘汰,被时代淘汰就意味着落后,所以这两个精神也非常重要。
(4)第四,要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这四层含义,第一层是居于统领的地位,所有的研究、思考与成果不应该有违于这个东西。
选题应当有分量,应当立意深刻,甚至立意高远。哪怕从一个很狭小的具体问题切入,但是它一定要能够引申出具有全局意义的结论来,这就叫有分量。一般来说,如果是应用对策研究,应当善于捕捉那些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如果是基础研究,那么就要善于选择那些对于学科发展、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甚至有填补空白作用的那样的选题。
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们的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被你解决的问题越多越重要,你的成果价值就越重大。不能搞那种抽象的逻辑推演、概念游戏。我们有些研究生写那个东西导师看不明白,造了很多新名词新术语,以为这就叫创新。创新不是这个含义。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是实实在在为了解决问题,无论是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问题,还是学术界遗留的问题,总之来说要强化问题意识。
对于你所要研究的问题,古今中外、前人都有哪些研究成果,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要有所梳理,这样才能够确定研究起点,应该从哪里迈步。否则,研究了半天人家十年前就研究过了,还当成一个全新的东西,那怎么能行呢?所以第四要有宽广的视野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不能够总吃别人嚼过的馍,不能总跟着别人后面爬行,要有自己的创意,自己的独到见解。什么是创新?如果你能够填补某个领域的空白,这属于创新,过去没人研究你研究了,而且拿出一个像模像样的东西,那你是创新;过去这个领域有人研究,但是你的研究深化了、拓展了、强化了,能拿出高人一筹的成果来,这也是创新;还有,纠正了前人的失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那你更是创新。我们在创新的时候恐怕要注意要善于处理好坚持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没有创新,任何坚持继承走不多远都会僵化掉的;反过来,没有坚持继承,任何创新可能都是个空中楼阁,缺少必要的支撑,最后会坍塌的。所以一定要把坚持继承和创新发展这个关系处理好。
至少能够自圆其说,我们有些人写东西,美国人怎么说、日本人怎么说、德国人怎么说、英国人怎么说、法国人怎么说,说来说去,惟独没有他自己怎么说。这就不行,仅仅对它们进行梳理,一般的梳理也不行,需要有逻辑架构,那就像两个工程师、设计师、建筑师似的,各有一堆建筑材料,有一位可以用这些建筑材料盖出一座非常宏伟的大厦,而另一个人只能去盖狗窝。区别在哪里?区别就在逻辑架构上。所以逻辑架构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有价值的结论都是沿着一定逻辑架构推论出来的,有说服力的更需要这样,所以要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架构。
现在是信息时代,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宝贵。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了解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我们每个人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写的东西怎么样能够让别人用尽可能短的时间了解,那就需要水平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讲过一句话,他说: “如果你要我发表两个小时的演讲,我马上登台就可以演讲。如果你要我发表半个小时的演讲,那你要给我三天的准备时间。如果你要我发表五分钟的演讲。对不住!你要给我一周的准备时间。”为什么呢?因为对于主题确定、主要思想涵义确定的情况下,越短的时间、越短的篇幅,你把它讲清楚,那个难度越大,要求越高。所以我们要提倡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这样的文风。这样你的东西很快让人接受。如果一个道理,有个人用十分钟讲清楚,而你讲了三天三夜别人还没有听明白。你说这谁的学问大?显然是只演讲十分钟的人学问大。所以我们要提倡这样的文风,不能把明白的道理往糊涂上说,也不能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上绕。
应该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那么这个团队就要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合理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是什么呢?我前面说过,任何一个单一课题用单一学科是解决不了的,那么为了完成好你的课题,凡是所需要的专业、领域的专家,最好都能拉拢进来,共同完成课题。这是一种专业合理。年龄结构合理吗?各个年龄段的专家学者各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有必要,最好是老中青相结合。但并不是所有课题都需要这样。但是总的来说,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团队,肯定有利于我们拿出更好的课题来。无论是承担教育部的项目,还是国家设的基金项目,还是省级项目。无论出专著,还是要发表文章。要是考虑到这八个方面,成果的质量肯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0-02-28)[2011-3-1]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1/c_121132026.htm.
[2] 温家宝.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1-03-05)[2011-3-14] 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lh/2011-03/14/c_121185728.htm.
[3] 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EB/OL].(2011-01-11) [2011-1-11] http: //www.chinanews.com/fortune/2011/01-11/2778929.shtml.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编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M].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2004.
[5] (美)阿尔·戈尔.戈尔为《寂静的春天》中文版作序——她惊醒的是整个世界[N]. 中国青年报,2001-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