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优势 推动新农村建设

2011-04-13 14:35白成云任永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1年2期
关键词:农科院山西省农民

白成云,任永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技术推广处,山西 太原 030006)

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的统一部署,围绕全省及区域重大农业科技问题,不断加强原始创新,高度重视技术集成,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创新,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山西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

科技是推动农村生产力、改进生产关系的强大动力,对新农村建设有重大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农业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就要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从“十一五”开始,山西省农科院紧密围绕为全省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的目标,以生产实际需求作为科研创新的主要立项依据,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作为科研创新的基本评价导向,将解决实际问题和对农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课题的标准,全力推进科研创新。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2.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截止2009年底,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研究课题983个,其中,国家级研究课题193个,省级课题394个。国家项目总经费达4693万元以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科院首次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色杂粮生产及加工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协调牵头单位,并争取到荞麦、黍子、莜麦、高粱4个子课题的第一主持单位。这些项目的取得,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全省农业科技大本营的地位,也为“十一五”科研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2009年,山西省农科院共鉴定科研成果69项,其中,2项达国际领先水平,2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2项科研成果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24项。山西省农科院有16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9个品种通过国家级审定;有18件专利获得国家授权;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253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570篇。

围绕山西全省及区域重大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农业科技问题,加强原始创新,高度重视技术集成,促进先进技术引进创新,重点开展了十大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研究:一是作物遗传育种创新体系;二是资源环境与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创新技术体系;三是农田旱作节水高效创新技术体系;四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创新体系;五是优质水果干果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体系;六是动物科学创新体系;七是有害生物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创新体系;八是农产品加工利用与贮藏保鲜创新体系;九是设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十是农业信息与农村政策创新体系。

2.2 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2.2.1 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 紧紧围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的目标,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工作,启动实施财政支农项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在全省不同类型生态区共建立十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试区,通过示范新成果、推广新技术,积极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新农村建设科技推广示范工程在全省52个县设立的100个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在充分发挥各自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粮食稳产高产、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起到了典型的示范效果。2009年,城郊型、工矿型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50元,传统农区型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3元,贫困地区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30元。全年共推广主要农作物及果树、蔬菜、棉花、杂粮等新品种186个,组装配套新技术65项,推广实用型新技术100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96亿元,示范村人均增收280元。

2.2.2 大力推进农村技术承包 2006—2008年,山西省农科院立项实施农村技术承包项目46项,其中,粮食作物21项,果菜12项,养殖业13项,作物生产总承包面积达9.73万hm2,动物生产承包畜禽约23万只(头);承担山西全省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技术服务和科技推广工作,全院有百余名科技人员参加了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实施,累计增加农民收入3.4亿元,增产粮食蔬菜约6.8亿kg。全院获得山西省农村技术承包奖42项,其中,集体一等奖22项、二等奖18项,个人一等奖2项。

2.2.3 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活动 山西省农科院每年组织百余名科技人员,利用科技大篷车深入乡村开展巡回培训、举办专项技术讲座、组织科技志愿者服务团现场咨询服务、实施定点农民科技培训计划、播放科技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农民传播农业科技知识。2009年共组织科技下乡活动18次,在临汾洪堡村就小麦后期管理技术举办了技术讲座;在榆次修文镇就蔬菜生产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咨询指导;在盂县东梁村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在寿阳东冶头镇就温室蔬菜及果树生产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在文水、太谷配合当地科技节,共提供良种1.5万kg、科技图书1.2万册,发放各种科技资料6万余份,接受农民咨询3000余次,培训农民6万余人次。

另外,还陆续推出五项“服务三农”措施,即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服务平台、免费专家热线电话(0351-7059900)、科技服务自助餐、技术推广简报和“农民科技日”活动。这一系列与农民实时互动联系渠道的开辟,不仅为山西省农业、农村、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大大提升了山西省农科院面向全省的窗口服务形象[1]。

2.2.4 不断加大新成果宣传力度 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组织参加了在杨凌及太原等地举办的全国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成果信息发布会,还参加了南宁全国星火计划20 a成就展、山西省科技活动周成果展和全省“村官”年会,宣传、发布、展示科研新成果300余项,这些工作充分宣传展示了近年科技创新的成果、技术和产品,观展达3000余人次,得到了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等业务部门领导的赞赏,有力地促进了全院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宣传推广。

3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

回顾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实践,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一个机制,三大体系。一个机制,即高效运作的管理机制。在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提高效率的条件下,形成了三大体系,即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技术创新体系。

3.1 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高效运行机制,即由资金、技术、人才、组织四位一体形成的良性成果转化循环机制。山西省财政厅每年下拨100万元财政支农专项经费,使项目有了坚实的资金保障,省农科院雄厚的科技成果以及24个研究所的60名科技人员坚持常年蹲点,形成了工程的技术支撑,保证项目落到实处。农科院成立工程领导组,制定总体方案,对工程进行宏观指导,每个试点与当地政府联合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形成了高效运作机制[2]。

3.2 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因地制宜,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各试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抓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以山西省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为技术支撑,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订单式及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企业+农户型、示范园区式的成果转化模式,收效显著。

二是农业科技培训体系。根据各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山西省农科院科技优势确定培训内容,在各示范乡镇建立了科技辐射园和科技培训中心,设立了电教室、阅览室、展览室,配备了电视机、放像机等电教设备以及各种农业技术录像带和农业技术图书资料等,形成了完整的培训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专业协会、农业技术夜校、科技大篷车的形式,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以及板报上墙,发放技术资料,进行信息化培训,提高了全省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三是技术创新体系。为了使山西省农科院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实用技术和新的科研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作物遗传育种、资源环境与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旱作高效节水、农业生物工程、优质水果干果生产技术集成、动物科学、有害生物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加工利用与贮藏保鲜、设施农业、农业信息与农村政策创新技术体系10个方面开展了科技创新。

4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4.1 存在问题

在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文化投入不足,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近年来,科技文化推广力度逐步加大,农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相观念还比较落后,由于农民对科技知识认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反应不敏感,从而阻碍了其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4.2 建议

农业科技面对的是广大农村和农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与高素质的农民加以组合,才能实现高水平的农业产出。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不仅仅是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更重要的是对广大农村和农民实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几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开发一系列成熟配套的“傻瓜式”技术成果。根据农民需求,将一些成熟的单项科技成果组装配套,形成易被农民接受、操作简便的“傻瓜式”技术,向农民展示并传播。二是建立一批承载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的基地。农民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相信自己的眼睛。基地可以为农民提供可看、可学、可选的平台,从而加速先进实用技术及成果的转化与推广[3]。三是组织一支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专家队伍。专家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信息,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开展技术培训,发放科技书籍、技术资料,接受咨询,解疑释惑,实现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4-5]。

[1]韩忻彦.加强农村科技服务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15-18.

[2]刘旭,王秀东.完善投入体制和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J].农业经济问题,2007(3):24-30.

[3]喻明达.对河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9(10):19-22.

[4]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84-86.

[5]王宏民.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培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2):120-122.

猜你喜欢
农科院山西省农民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