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刚 陕西省西乡县人民医院 (西乡 723500)
婴幼儿秋泻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主要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其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如水样,或呈乳白色,淡黄色,多发于夏、秋季,易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症状出现。此病属中医泄泻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发病多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较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目前仍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发育落后及死亡的重要原因。
临床资料 笔者自 92年以来收住院 200例秋泻病儿,年龄皆在 4个月~2岁之间,腹泻程度每天在 10次以上,粪便呈乳白色,或淡黄色,半数有不同程度脱水。其中 126例属人工喂养。查血常规:白细胞、中性、淋巴细胞正常的 166例,占 83%,白细胞增多 34例占17%。粪常规红细胞+26例占 13%。
治疗方法 以“加味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党参、藿香各 6g,白术、厚朴各 4g,茯苓、桂枝各 3g,甘草 1g)根据病情加味,如证见泻下急迫,量多、腥臭、发热、唇干、尿短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者为偏湿热内盛,则于原方加黄芩 3g,苍术 2g,马齿苋 4g。证见水样泻,量不多或滑脱不禁,粪便腥臭不甚,无发热、舌淡苔白腻,指纹红滞者属寒湿内盛,则原方加干姜 2g,焦山楂、丁香各 3g。若兼太阳表证并咳嗽者加紫苏 3g,柴胡 5g。兼呕吐者加生姜 2g,半夏 3g。此方应水煎服,每日 1剂,3d为 1个疗程治疗 2个疗程病愈。
疗效标准 病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与泄泻相关的西医病理化检查正常。好转:大便次数和质有好转,与泄泻相关的理化检查复查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治疗结果 按上述方法治疗 2个疗程后病愈 170例占 85%,好转 20例占 10%;无效 10例占 5%,总有效率 95%。
典型病例 王某,女,8月,1992年9月 20日初诊。平素易患腹泻,此次腹泻 5d,每天 10~15次,量多呈乳白色,腥臭伴发热,口渴多饮,尿少短赤,嗜睡、露睛、舌淡红、苔黄腻、指纹紫滞。辨证属脾虚湿热内阻,给四君子汤,党参 6g,白术 4g,茯苓 3g,甘草 1g,健脾益气,藿香 6g,苍术 3g,燥湿健脾,厚朴 4g理气止痛,桂枝 3g通阳利湿,黄芩 3g,马齿苋 4g清热利湿,水煎服连用 3d后,大便次数减少,每日 4~5次,热退、渴止,精神好转,原方再服 3剂,痊愈出院。
体 会 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专门提到“夏秋吐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云,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正虚之所致也,由此可知,秋泻好发于夏秋之季、之本在脾胃,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以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且小儿脾胃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消化机能较弱,加之小儿生机旺盛,以及对水谷精气,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迫切,脾胃负担相对较重,故无论内伤乳食或外感六淫之邪均可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精微失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和污而下,而致腹泻。故原方以补脾益气的四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益气,和中祛湿,行气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浊中阻之腹泻,腹胀。从而使其更加符合本病的病机和临床。经临床 200例观察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1]武万良,李凤侠.甘草锌佐治轮状病毒肠炎 46例[J].陕西中医,2010,31(3):339.
[2]张媛媛,许 华,秋海云.治疗儿童轮状病毒性肠炎36例 [J].陕西中医 ,2009,30(7):816.
[3]傅英莉.中西药配合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 112例[J].陕西中医,2007,28(3):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