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昕 刘振海 赵明亮 吉长福
(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市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2中医杂志社)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1]。中医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经受了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之后,非但没有消亡,反而卓然挺立,而且通过那些根据现代医学理念和方法学所做的研究充实后,这一古老的医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无可争议的文化遗产。
中医“申遗”始于2005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文化部报送了《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草案》,正式申请国家级“非遗”。该草案将中医理论、养生、诊法、疗法、方剂、中药、针灸和民族医药(含藏医药和蒙医药)八部分“打包”成一个项目,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同一批申遗项目中首屈一指。
申遗对于中医的传承和保护有明显的好处。在2010年申报的文本中,我国政府向UNESCO承诺的主要保护措施为:建立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工作室;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研究;抢救性地保护中医的特殊技艺;筹建国家中医博物馆等。仅此数项,投入经费将多达数亿元人民币,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医的发展[2]。
中国传统医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回顾3000多年的中医发展史,前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医药学家总结了当时及以前的医疗经验,著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诊法病机、治疗原则、针灸方法等,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从此历代名医、名著、名术层出不穷。以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来说,在《黄帝内经》一书中针灸学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又以《灵枢》所论述的针灸内容尤为详尽,故《灵枢》又有《针经》之称。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发明了同身寸取穴法。宋代王惟一编《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刻有经脉腧穴的针灸铜人模型2具,堪称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世界首创。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汇集历代诸家学说,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的又一次针灸学术大总结。清末民初,虽然当时政府曾废除过中医,但中医药界人士从未停止过抗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载入国家《宪法》,通过一系列保护、扶植措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繁衍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学,早在6世纪左右就已经传至朝鲜、日本等国。7世纪前后随着玄奘等去印度取经,形成了包括中药学、针灸学以及中医脉学等内容的广泛交流。10世纪,中医药通过阿拉伯传至欧洲,中药作为保健和治疗用药受到人们的青睐。我国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于1671年先后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863年法国出版了《中国医学大全》,相继又有法文《内经》《中国之针灸》《金针大全》等书出版。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针灸为先导,中医药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中医药的科学价值越来越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已经有160多个国家,特别是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已接受和应用针灸。仅北京中医药大学就先后在德国、英国、日本、西班牙、荷兰、挪威、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个医疗网点。在国外的中医医疗机构目前有5万多家,针灸师则超过10万人,注册中医师超过2万名。
回顾历史,中医学曾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过巨大贡献,是全人类的共享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经过数千年的实践,经过亿万人的验证,仍然用同样的理论,同样的方式诊病,是因为其有严谨的理论框架,如四诊八纲、经络脏象等。而针灸更是以经络穴位为基础,采用针刺法治病。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是很接近人类本质的,也就是说,世纪之初的古人所观察到的人体现象,用到如今的现代人身上,也是适用的。中国传统医学不仅在古代传播影响了亚洲周边国家上千年,在当代也走向了世界。这一现象的本身,不仅证明它无以取代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证明它无以取代的现实价值。中医药的申遗是通过鼓励世代相传和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持它的活力,更快地推动对外交流,使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中医、学习中医。中医药的申遗成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突破口,更为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奠定厚实基础[3]。
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我们不仅要从历史中寻找印证,更要将历史诉诸于生命的阐释和实践于生命化的研究。生命化的研究,显然不仅仅限于操作的单纯技巧,而是对历史文献中先人思想的真正感悟。它要求研究者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长期实践的陶炼。近年用现代技术在针灸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突破,在穴位研究、经穴脏腑相关规律的研究、针刺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针刺戒毒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正如针灸文献学家黄龙祥所言:“中国古代医学家留下的关于人体特定部位特异联系的‘联络图’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提供了新事实,为人类探索自身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如果我们通过更严格、完整的实验来修正图中的错误,补充其中欠缺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完整、准确地说明其联系途径及联系过程,那么我们将更全面、更精确地揭示生命的本质!”所以说,中医药“申遗”的意义更重要的在于,我们要为历史文献中的“知识”输入活力的“智慧”,敢于作出赋有个性的阐释,对受经验局限的“理论”敢于超出。
现代医学理念和方法学的引入,使中国传统医学得到升华更赋于其新的生命,让我们看一个例子:砒霜的毒性世人皆识,砒霜与死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时至今日,砒霜再次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当代医学上的奇迹,就是用砒霜挑战血癌。1996年8月1日,在美国《血液》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砒霜能有效诱导急粒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文章,这期《血液》杂志还将这一实验的图片选为杂志的封面。第二天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介绍了中国科学家领导的研究组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成果时这样写到:“这是使所有人感到震惊的研究小组的又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这一发现使砒霜这一古老的中药,正式步入现代药物治疗研究的主流。中医药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中国科学家在血液病研究中认识到,中医以毒攻毒的思想是基于人体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如果没有中医学中应用砒霜治疗白血病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我们以后一系列的理论突破。
青蒿素的发现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的研究人员为研究治疗疟疾的方法而查阅了大量资料以后,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一种名叫青蒿的草药上。据中医古书记载可治疗热病。然而,第一批科学家对其研究了十几年没有进展。第二次推倒重来后,有一位学者在查文献时,看到一本古籍——《肘后方》中记载,治疟鲜蒿搅汁。过去研制时青蒿是煎煮提取,现改成冷提取,发现药效明显提高,终于从青蒿中成功地分离出了其有效成分——青蒿素。青蒿,还是那株在中国到处都可以找到的草,但用现代科学技术分离提纯成“青蒿素”后,能更快、更有效地消除寄生虫和高热(这二者是疟疾的特点)。2001年12月中旬,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公报指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承认了青蒿素的疗效,“这种新药很重要。应当相信中国取得了一个巨大的成功。中国现在已能够防止人们死于疟疾。”类似青蒿素的例子现已不在少数。传统中医古籍里承载着很多宝贵的东西: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个体化的诊疗体系、综合调节的方法、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方法,可以解决现代生命科学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民族的精华,是无价之宝,值得我们去加倍的珍惜和保护。有关机构正组织整理中医药文化遗产,开展中草药祖传秘方的开发利用。都表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有的中医药加强保护和扶持工作已势在必行[4]。
当前,随着健康理念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不断被发现,而生化药品的研制成本高昂,人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到天然药物上,希望采用天然药物来治疗疾病及得到保健。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中央对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后,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
2006年6月中医药申遗正式启动,针灸、中药等8项内容列入中国传统医药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名录。就在中医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目录,着手申报世界遗产的进程中,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场废除中医的论争。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现代传媒和网络技术,妄图掀起取消中医的逆流,而且竟有部分医学界人士参与其中,认为中医是不思进取的文化,不属于科学医学,甚至把中医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否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是反对派们提出告别中医的主要理由。表面上,这是一个对待中医的态度问题,但实质上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现在的论争只是个人行为,而卫生部表示“坚决反对取消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表示,中国正在对中医药管理制度进行立法,旨在增强中医药的地位。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从正面肯定了中医药科学性,对中医非科学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回击[6]。
21世纪SARS突然袭击,使人类措手不及,中医药发挥了无可取代的效力,据WHO统计,全球死亡率为11%,香港为17%,广州非典死亡率为3.6%。广州与香港地理气候、生活习惯都有可比性,其差别就在于有无中医参予治疗。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没有用类固醇,院内60例、院外会诊几十例均无一例死亡。全院服中药预防,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可见中医药的神奇。中药治病为什么有效?就是因为有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中医理论,中药便仅仅是一堆动植物而已。中医的认识领域、思维方式、求索方法、概念范畴、理论纲纪、实践目标等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中医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的思想产物,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延伸。因此现代人正在利用、研究、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不是因为她的古老、不是因为她的有效,而是因为她真的适用于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观点流传几千年仍旧岿然屹立,确实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
中医药以它独特的医疗作用,一根针、一把草、以及一套至今魅力不减的理论体系,济世救民,普渡众生。中医药具有文化和医学双重特性,需要保护的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以及文化传统所依附的实物、技艺。中医是一种原创的文化模式,它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标杆,为世界贡献了一种区别于现代医学思维和方法论的学术范式和生命观。它申遗的意义就在于:一是让中医中药成为世界认可的一种世界性传统文化;二是使中医药对文化发展和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更重要的是“申遗”的过程也是中医药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对传统医药长远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世界文化。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2003—1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sjzz/fwzwhycs/flfg/201001/t20100113-76348.htmL.
[2]王旭东.中医“申遗”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中医药文化,2009,06:8-11.
[3]黄名金.“中国针灸”申遗值得期待.中国社区医师,2010,38:24.
[4]蔡建鹰,陈佳.正确理解中医药“申遗”与传承人才培养的问题.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12(18):68-69.
[5]周彭.由“韩医申遗成功”引发的再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10,01(6):1-4.
[6]周志彬.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性和文化性.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9(16):758-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