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刚(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266300) 赵娟(山东省青岛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郭建华(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仔猪腹泻的病因分析及防制措施
苗刚(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266300) 赵娟(山东省青岛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郭建华(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
仔猪腹泻是指3月龄以内的仔猪以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群发病,尤其是以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10~15d内的仔猪多发,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疾病。发病仔猪常表现厌食或拒食、消化机能紊乱、腹泻、水肿、生长迟缓、饲料利用率低等症状。有报道称,仔猪腹泻发病率为30%~50%,死亡率15%~20%,冬季发病率可达70%,死亡率20%~40%。仔猪腹泻常年存在,治愈后的仔猪常表现生长迟缓、耗料增多、疾病不断、出栏体重小,甚至成为僵猪。
因饲养管理不善,猪舍环境卫生不良,消毒制度不严格,免疫失败或其他因素造成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仔猪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
1.1.1 病毒性腹泻 (1)传染性肠胃炎。本病是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厌食、呕吐、严重腹泻、失水为特征。特别在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播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仔猪病死率高达100%,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猪几乎没有死亡。康复猪带毒可达10周甚至100多天,在不良环境下重新排毒而导致病的传播。该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季,发病高峰为1~2月份。病毒传播可通过猪的直接接触。母猪乳汁可以排毒,并通过乳汁传播给哺乳仔猪,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本病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全群。首先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越严重,病死率越高。(2)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小猪易患此病,哺乳仔猪死亡率达50%~100%。其特征为呕吐,腹泻。病毒存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交通工具及用具而传染。在寒冷的季节里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最大。(3)轮状病毒感染。病毒存于易感动物的肠道内,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在人和家畜之间可能相互感染。在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下,发病率高。8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高,一般为50%~80%,若有大肠埃氏菌混合感染更严重。
1.1.2 细菌性腹泻 (1)猪痢疾。由猪痢疾密螺旋菌引起的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发生,7~12周龄猪发病率最高。该病最初在猪群中呈散发性,发病急,继而同群猪陆续发病,病情严重的发生死亡,病愈的猪生长也很缓慢。猪群起初发病时,常呈急性,主要表现食欲废绝和剧烈下痢,严重者发生喷射状水泻,带有血液、血块或粘液。随病程的发展,粪便混有脱落的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色灰色或黄色。发生本病的原因是一些养殖户观念陈旧,认为猪不怕脏,舍内不经常打扫、不消毒。(2)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病猪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或浆糊样稀粪和迅速昏死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主要发生于5日龄以内的仔猪。3日龄以内的猪发病率90%左右,死亡率达100%。该病的特点往往整窝发病。(3)仔猪白痢。本病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突然腹泻排出白色、灰白色粥样粪便或糊状粪便,有腥臭味,形状粘腻。病猪表现畏寒,拱背,行动缓慢,脱水,呼吸次数增加,皮肤粗糙无光泽,食欲减少,饮欲增强。病程短的2~3d,长的1周左右,15日龄以上的病猪多能自愈,但多数病例有反复,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4)仔猪副伤寒。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因为目前使用的仔猪副伤寒疫苗均为活苗,采用口服或注射法免疫。调查中发现,一些专业户将疫苗稀释后拌在一大盆饲料内,让一群仔猪一起采食,造成分配不均,引起部分仔猪发病。还有的将疫苗用温热水稀释,使疫苗在使用前即失去活性,引起大批仔猪发病。(5)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偶尔发生2~4周龄以下的仔猪。0~3日龄发病率71.1%,4~7日龄为10.5%,第2周为13.2%,第3周为5.3%。死亡率一般在20%~70%。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发病仔猪由于肠黏膜炎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便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
1.1.3 寄生虫性腹泻 (1)猪球虫病。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常有球虫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艾美属和等孢子属的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造成的上皮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腹泻性疾病。球虫在成猪体内寄生,一般只呈带虫状态而不表现临床症状,对7~10日龄的仔猪危害较大。病畜发生水样腹泻,衰弱,脱水,发育迟钝,时有死亡。(2)线虫病。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有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毛尾线虫、类圆线虫等,主要侵害仔猪,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在散养和规模化的猪群中都有发生。
1.2.1 管理因素 (1)饲料饮水不当。母猪和仔猪饲喂霉变腐败的饲料,饮用污水,变换饲料不当,通风和保温不当等都可引起腹泻。(2)应激反应。应激对仔猪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采食量减少,饲料利用率降低,并因消化不良引起腹泻。仔猪断奶后,由摄取母体乳汁改成固体饲料时,在饲料干物质的磨损作用下,小肠绒毛很快磨损变短,甚至脱落,同时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手指状变为宽叶状或平舌状,隐窝加深,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变小。这种变化将持续7~14d,严重影响仔猪的消化机能,食糜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得到充分地消化吸收而以腹泻的形式排出。另外,仔猪断奶后胃肠道pH值上升,导致乳酸杆菌等优势菌群的数量减少,大肠杆菌数量激增,微生物区系遭到严重破坏,也易发生腹泻。(3)猪舍的温度和卫生。仔猪对环境温度很敏感,尤其是初生仔猪,其体脂很薄且自身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完善,当舍内温度低于其生理临界温度时,常导致腹泻。如果猪舍内粪尿堆积,通风不良,相对湿度较大,有毒有害气体刺激,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仔猪的体质和防御疾病能力降低,易引起仔猪腹泻。
1.2.2 营养因素 (1)母猪因素。一种是泌乳充分、乳脂率较高的母猪,这是由于仔猪吃乳过量,不能完全消化吸收而导致腹泻;另一种是产后无乳的母猪,由于仔猪不能及时吃到初乳获得被动性免疫,因机能下降引起腹泻。(2)饲料因素。一是饲料中含有引起仔猪发生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如大豆蛋白中的球蛋白和β-聚球蛋白)。这种抗原物质可引起仔猪小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肠道损伤,使双糖酶的数量和活性降低,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弱。另外,因早期断奶仔猪消化道及酶系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较低,而且胃内pH值较高不利于胃蛋白酶原转化为胃蛋白酶,这就进一步降低了饲料蛋白质在小肠的消化吸收。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涌入大肠,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腐败物质,对结肠产生刺激导致结肠损伤,使结肠吸收粪便中水分的能力降低,发生腹泻。二是仔猪饲料配比不合理或者受到污染。饲料中的电解质不平衡或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如硒)也易导致仔猪腹泻。
2.1.1 防疫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猪场及舍内环境卫生,严格消毒制度,定期驱虫并根据本地区的流行病学有选择性的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注射。对仔猪黄、白痢可在母猪产前15~20d注射1次仔猪K88K99基因双价工程苗进行预防;对于仔猪红痢可在母猪产前30d和15d各注射一次仔猪红痢氢氧化铝菌苗进行预防。对仔猪注射三联苗预防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在猪瘟高发区要对猪瘟加强免疫。另外,在母猪饲料中添加VE或在配种前15d内及妊娠期间添加低分子脂肪酸,可以提高母乳初乳中的抗体水平,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生。
2.1.2 管理 (1)合理补饲。在断奶前充分补饲可使仔猪对饲料抗原获得免疫耐受,减轻或避免断奶后仔猪的超敏反应,保护消化道壁的完整性,减轻或避免腹泻的发生。仔猪断奶前一般至少要补饲600g饲料才能建立起较好的免疫耐受。(2)合理控制采食量。在仔猪断奶的一段时间内限制采食量,有助于减少进入肠道的饲料蛋白质,避免消化不良,减轻饲料蛋白质的抗原作用和腐败作用及肠道损伤;限制采食还有助于减少摄入的大肠杆菌等病原菌,从而降低腹泻的发生。(3)减少应激。仔猪对环境适应性很差,应避免或减轻仔猪在断奶、换料和分群等过程中的应激因素。要提早补料,可在1周龄左右开始诱食补料并采用逐渐断奶法,让仔猪有一个适应过程。在外界条件骤变时,仔猪料中添加抗应激添加剂如Vc、VE和电解多维等。并对断奶后的仔猪采用阶段饲喂,即从断奶前的高脂肪高乳糖的母乳转换为谷物和豆粕组成的低脂、低乳糖、高淀粉的饲料,要分阶段进行,湿喂,少量多餐。
2.1.3 饲料营养 (1)适宜的蛋白质水平。仔猪的蛋白酶活性较低而且饲料蛋白质是抗原物质来源之一,所以要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并注意饲料蛋白质的品质。要通过平衡多种必须氨基酸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水平,蛋白质含量应控制在20%以下。(2)适当提高日粮纤维素水平。适量的粗纤维可以降低饲料养分浓度和增加饱感,使养分摄入量与仔猪消化能力平衡,并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加快病原菌的排出。另外,降低采食量减少了抗原物质和病原菌的摄入,从而起到减少腹泻发生的作用。(3)添加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在肠道内参与微生物区系平衡,通过增强对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群的抑制作用以及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对预防细菌性腹泻,促进动物生长及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4)添加促生长抗生素。一方面抗生素可以降低肠壁厚度,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仔猪生长;另一方面,抗生素还可抑制肠道内有害微生物,加速肠道的免疫耐受过程,从而减轻肠道损害,防止腹泻的发生。
2.2.1 病毒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选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要点是注意供给乳猪充分的初乳和母乳,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在初乳和乳汁种含有有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所以应在哺乳仔猪肠道有母源抗体保护时,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给予口服补液盐,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仔猪初生后6h应给予足够的初乳。在母猪产前20d应用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TGE—PED)二联灭活苗,后海穴注射预防TGE和PED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危险,应严格控制,不能在未发病猪场免疫。
2.2.2 细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主要从饲养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防治措施。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如复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诺氟沙星等与硫酸阿托品配伍,口服3~5d能有效防治细菌性腹泻,在仔猪黄痢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预防性投药1周。沙门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0~40日龄用本地(场)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2免生后70日龄,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可选用复方新霉素制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诺氟沙星扮料和饮水治疗。猪痢疾的防治痢菌净,治疗剂量为2.5mg/kg体重,混于饲料中,每个疗程7d,喂2个疗程,疗程间停药3d。再喂3个预防量疗程,预防剂量为100mg/kg饲料。
2.2.3 寄生虫性腹泻的防治措施 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35~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周进行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3~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仔猪腹泻比较容易诊断,但对顽固性腹泻和具有腹泻症状的病例要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其治疗要采用综合防治、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对尚有饮食欲的病猪口服补液盐(葡萄糖20g、氯化钾1.5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加水到1000m1),对严重脱水病猪要静脉输液。
内服乳酶生、胃蛋白酶、鞣酸蛋白酶和干酵母等。
可以使用阿托品、活性炭。
在补液的同时可以添加抗生素如恩诺沙星,也可以肌肉注射、拌料。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或高免血清和免疫球蛋白。
(2011–04–02)
S858.28
B
1007-1733(2011)06-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