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晓 艳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理论教研部, 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职教育的规模快速扩张。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等教育属性是指其专业教育是在高中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教育属性是指其教育内容针对职业岗位,以应用技术为主。一般认为,与普通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研究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区别,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过去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想问题、拟对策大多以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出发点,主要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技能水平。[1]然而,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对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缺失颇有微词,用人单位普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品格素养和人文涵养有了更高的期待。因此,提高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养,已经越来越成为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几个方面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能顾此失彼。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数量扩张期,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重点突出专业技能教育并没有错。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只重视技能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从人性出发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价值,必然导致高职教育丧失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应有的品格和品位。[2]在生产社会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过窄的专门技能教学已经适应不了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高职生具有专业技能只能说明他们接受过专业技能训练, 只有让他们的专业技能转变为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转变为工作绩效, 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促使这两个转变实现的不是其它因素, 正是职业素养。因此,高职教育应该“从过分功利化的狭隘专业培养迈向教育自身的回归”,[2]应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把职业素养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使高职生和谐成长,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者胜任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以外的职业意识、职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3]职业素养是从业者的精神文化潜质,是后天养成的,不同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相同的素养要求,如诚实的品德、敬业的精神、团队的意识、负责的态度和顽强的意志等, 就是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4]客观地讲,相比于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基本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动手能力相对较强,职业目标也比较清晰。但是,技能水平、动手能力等只是技能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如果说职业技能好比是高职生的“硬件”,那么职业素养就是高职生的“软件”,而高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就是由这样的“硬件”与“软件”共同决定的。从企业的角度看,既有技能又具备综合素养的员工,才算是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样,高职生要想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且能持久地对接,除了应该具有一定的技能外,还必须同时具备较高的内在综合素养。[5]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一方面是看应聘人员的基础学历和基本经历,以及应聘人员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另一方面则会看重他的可培养性,亦即综合素质。入职后,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更主要的了。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新聘员工的评估,主要就集中在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热情、上进心以及学习能力等软性指标上。[5]陈永芹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
两名就读于复旦大学的本科生,一名主修新闻学,一名主修历史学,毕业后在同样的单位从事同样的新闻工作。在最初的五年里,主修新闻学的同学由于基础扎实,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对口,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工作质量也相当的好;而主修历史专业的同学,由于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方面有一定的出入,加上缺乏实践经验,在前五年经常碰壁。然而,五年之后,就在那名新闻专业出身的同学已经黔驴技穷的时候,历史专业出身的同学却仿佛一座刚开发的宝藏,不仅本职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创新思想也总是层出不穷,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肯定。
为什么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在从事其本分工作的时候,反而还不如一个半途出家的历史专业的学生呢?解释是:这个历史专业的学生肚子里的墨水要比新闻专业的学生多。所谓的墨水,在此是指读过的名著的数量,而且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与现当代的文学、史学、哲学名著,以及世界上关于这三种类型的名著。
这个事例虽然没有直接指涉职业教育,但同样具有说服力。它告诉我们:一个缺乏良好综合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不但不会被企业所重用,而且还会影响他自己的后续发展。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虽然是职业准入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光有技能还不够,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再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制造出来的产品大都精细、考究、耐用,原因就在他们的企业和公司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勤奋、执着, 把本职工作与自己的人格荣辱联系在一起,哪怕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力求尽善尽美。而这一切都可以归功于他们国家的实实在在的“职业”素养教育。[6]所以,高职院校应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和谐发展人才,职业素养应当成为技能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帮助学生实现职业化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职业教育必须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职业人,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和心理上符合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看起来 “像干这一行的人”。[5]按照这个标准来审视,当下的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入职后的毕业生或实习生,“在现场管理、责任心、文明生产等方面的意识和习惯的缺失”。[5]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相对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宏观上,一是一些职业院校对职业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对培养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二是不论通过何种途径办起来的高职院校,其办学历史都不长,本身的文化积淀不深厚,学校特色不明显;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不要求学生成为“通才”,只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四是国家对高职学生的知识、技能、实训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都有明确的政策法规规定,而对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的要求则比较抽象。[2]
当然,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直接成因是高职教育的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不当。表现在:(1)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在其管理、实施上分属教育和教学两条线,存在职业素养教育与技能训练“两张皮”的现象。(2)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仅局限在开设几门课, “仅满足于伦理学的阐述,在专业教学中缺乏渗透”,[5]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也往往只重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道德等素养教育。(3)职业道德等课程多是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种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产生对职业素养的认知,而无法使学生获得对职业素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使学生将职业素养内化为自觉的职业行为。[5](4)在学校的评价机制上,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职业素养课程和训练的教育效果作为考核教师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或内容,这会让专业课教师觉得职业素养教育不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让学生感到职业素养表现好不好与评优、奖学金、入党,甚至毕业的关系不大。因此,教育方法和评价机制不当,既是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薄弱的显性因素,也是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缺失的最直接原因。
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和谐发展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职业素养是检验高职教育的产品——高职毕业生“含金量”的重要标准,也是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正规办学和学制较长的优势,以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积极探索以良好职业素养形成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方法。不仅要抓好显性的职业技能教育,更要抓好隐性的职业素养教育,要把培养学生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作为深化高职院校内涵改革的重点来抓。[5]
1.建立相应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和职业素养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走出去”,主动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应该在常规教育中引入与行业、企业对应的职业素养课程和职业素养训练,并逐步使之成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训练体系;也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养成教育,“将职业素养这种无形的软要素有形化”,[5]同时还要将这种要素转化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最终养成良好的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习惯。比如,可以把核心价值观、文化艺术修养、职场行为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测试等纳入职业素养课程和训练体系。[7]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应该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敬业、乐业,并外化为工作中的尽心尽责、精益求精、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等品质。
2.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技能训练相融合 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除了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养成教育外,更要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素养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渗透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同时,要通过教育、教学的交融,加强和促进职业素养教育与技能训练之间的融合。强调在实际技术的操作训练中贯彻做事、做人的教育,把学生逐渐训练成为 “有责任感的员工” 和 “有教养的人”。[2]同时,还要明确专业课教师和实训课教师在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职责。应该使素养教育无处不在,并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整个过程之中。
3.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意识和责任 除教育教学外,高职院校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企业家的意识和责任。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成熟,许多大中型企业迫切需要有企业家意识和责任感的员工。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把培养具有企业家意识和责任的学生,作为自己的一个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应该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和企业岗位中所必需的时间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等。
4.职业素养教育应把握“三性” (1)专业性。因为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对从事该职业的人员也会有不同的职业素养要求,所以,应该参照各个行业、企业的具体标准进行职业素养知识传授,做到有的放矢。(2)主体性。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应联系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实际,应以真实的职业环境为背景,针对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与学生的对话和交往,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3)实践性。应积极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让社会成为学生的教科书,让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社会。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并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习实训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入真实的职业环境,自觉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感悟职业道德,以便今后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5]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 在使素养教育内化为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蕴育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环境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任何职业的终极目标都是造福于职业人,造福于社会,所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的整个过程都应该充满人文精神。[2]
6.改革学校的评价机制 学校的评价与企业的评价存在较大的差别,学校的好学生并不等于企业的好员工。我们无法改变企业的考评制度,但我们可以改变学校的评价机制,让学校的评价机制与企业的考评制度接轨。这其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职工对接”[5]上下功夫。学校可以在评价机制中引进企业的考评标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设立职业道德学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与学生的评优、评奖、入党和毕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和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理性审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素养缺失,反思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和落实的状况,补充修改有关的课程内容,着重改进教育方法,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到整个职业教育中;同时,注意践行,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坚定地、明确地锁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懂知识、精技能,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和谐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志军,郭云生.践行校企一体 共育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7).
[2] 本报记者.高职生人文教育提升职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 2009-04-04(2).
[3] 陈 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和体系构建[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
[4] 黎光明.要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职成教育研究,2007,(8).
[5] 本报记者.素养教育应成为职业教育生命线[N].中国教育报,2009-09-14(2).
[6] 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7] 邓志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